刘培燕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 淄博 255026)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未、十二指肠等器官引发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血和/或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发病突然,病情急剧,成为急诊患者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发现,其死亡率高达10%,其中,消化性溃疡和静脉曲张引发的出血分别占36%和11%[1]。如何有效的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将临床经验、理论实践与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为依据,进行护理决策的护理过程。在本项研究中,通过对121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急救中采用循证护理方案,系统观察其临床效果。
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急诊接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1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40例,年龄23岁~69岁(41.21±13.81),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5例,吻合口溃疡19例,胃溃疡81例,不明原因6例。
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以护士长为组长,组员具备护理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熟悉信息检索方法,具备循证分析能力,通过文献检索,找出上消化道出血的问题。
2.2 发现问题
通过文献检索及与病号交流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患者自身问题,由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以及自身凝血功能的差异,都可能对其护理效果造成影响;②抢救效率,由于急诊病号繁多,病情复杂,因此有时不能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救治的问题,从而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③缺乏预见性护理,在救治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出血先兆,血压剧降,甚至心脏骤停等严重问题,从而影响了救治效果;④心理护理缺失,由于上消化道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多数有恐惧、焦虑情绪,甚至抗拒治疗,然而由于急诊医护人员配比不足,在心理护理上存在缺失,因此影响治疗效果。
2.3 循证实践
通过相关文献检索结合临床实践,在本项研究中主要通过以下循证护理干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2.3.1 患者入院后,及时采集患者一般信息,仔细询问患者的原发疾病,是否有过上消化道出血时,完善相关检查,尤其急查凝血功能,如有输血需要,及时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输血准备。
2.3.2 建立上消化出血患者救治绿色通道,对于上消化出血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每减少一秒就多一分救治的希望,因此开展绿色通道救治,与120急救系统做到无缝对接,及时诊断,优先检查,将抢救病人做到第一位。
2.3.3 提高护理人员医疗水平,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充分预见,密切观测患者心率、血压、氧饱和度改变,嘱患者绝对禁食,防治再次出血。同时对患者的咽部异物感、恶心等出血先兆充分重视,并上报上级医师。出血期患者保证其卧位,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保证血容量。密切记录患者吐血量、吐血时间。吐血频率、以及呕吐物性状,并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容物,防止出现憋呛。
2.3.4 心理辅导 耐心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提高宣讲力度,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充分信任医护人员的救治,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保证患者的救治环境舒适,整洁,减少患者抵触感。
2.4 观察指标 治愈率,其中有效为24h内血止,有效为72h血止,无效为72h血未止,甚至加重;患者BRS再出血危险评估,其中将≥6分的患者定义为高危组,小于6分的为低危组。
3.1 通过对121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治疗后结果分析发现,患者的治愈率为56.19,有效率为38.84,明显高于相关文献报道,见表1。
表1 循证护理后上消化道出血治愈例数
3.2 循证护理后BRS危险评估
对BRS危险评估发现,治疗后,患者低危组比例为90.0%,说明经过治疗及循证护理后,患者的危险系数明显降低,有助于患者治愈率的提高。
表2 循证护理后患者BRS评分
循证护理作为从临床实际作为出发点,结合文献报道,提出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的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论联系实际,预见性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到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有效提高相关疾病的治愈率。
在本项研究中发现,给予上消化道出现的患者循证护理后,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BRS评分明显降低,说明循证护理在提高治愈率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现的复发率,降低风险,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