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协同平台建设的探索研究

2019-02-18 06:28单江涛张露萍
卷宗 2019年35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实践育人创新创业

单江涛 张露萍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协同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还有待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深入探究高校创新创业协同平台建设的结构特点和运行规律,优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中课程体系、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型企业工作学习平台、文化建设和师资队伍等平台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协同合作中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基金项目: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项目“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协同平台建设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18LX193)。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深化,大学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教育理论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创新和创业实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对高校创新和创业平台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中,党中央把实践育人纳入育人体系,将原来的“三育人”体系提升为“七育人”体系。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并提出建立“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方面的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践育人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方式也有了不同的表现渠道与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有力的手段。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是解决此关键的有效途径。研究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旨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双轮驱动。

2 创新创业协同平台建设的结构特点和运行规律

2.1 协同性

在协同适应性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协同理论高度兼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是一个长期、开放、复杂的系统,它涉及的因素和变量较多,我们既需要协调高校内部之间,也需要协调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关系,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协调大学内的相关教育资源就需要构建协同平台来实现各方面资源力量的科学配置和有序运行,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2.2 开放性与长效性

从内容上来看,这个平台应该对所有内外部资源开放。该平台应该欢迎并吸收更多的潜在实践资源参与到系统中去,让更多的平台的主体者收益,实现成果和效益的共享。其次,要把构建平台作为实践育人中的一种常态化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切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一是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拓展理论;其次是要注重校内外资源的整合。要使资源进行合理流动与合作。

3 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协同平台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探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各高校要探索富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实践和实践相关课程;其次建立创新创业信用积累和转化的体系。增强第二课堂的内涵,同时将项目实验、课题研究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最终构成运营与可持续创新和创业教育教学运作的新平台。

3.2 整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整合协调学校、政府、社会三方资源,建立以服务、教育、引导为主要特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实践综合平台。为专业机构,专职人员,专属场所和专项资金提供全程指导,持续支持和一站式服务;落实人员、场地、资金、政策等保障内容。开放各级科研基地和各实验室,促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共享。做好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一体的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建设。

3.3 打造创新型企业工作学习平台

将创新和创业教育与勤工俭学和学生学习相结合,将创新和创业元素注入工作学习中,并将企业管理方法融入以工作为导向的实体中。实体的职能部门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以品牌为基础的工读学习基地,实现了勤工助学基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定位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育人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自主自立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点,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勤工助学平台搭建中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纪律观念以及时间观念,同时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3.4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目前高校对实践育人平台的构建更加关注硬件建设而缺乏对软件建设,特别是地方高校更多的强调创新创业怎么开展、怎么运行,而在创新创业的价值引导、方法引领和促进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上缺乏更多、更科学的设计,特别是实践文化的建设是完全不同的。实施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计划,构建品牌创新和创业文化的多元载体,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巩固独特的创新和创业基础文化。应努力培养创新和创业文化,努力建立梦想,帮助学生成为人才,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先行,容忍失败。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创新型企业家实践平台的基础。高校要本着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的原则,坚持以用为主,做到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统筹学校教师资源和社会智力资源,实现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良性互动,构建相对完备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同时,要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要积极组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考察调研、挂职锻煉等,提高教师实践和教育的整体素质、实践经验以及指导水平。同时通过政策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将实践育人业绩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内容,构建完善的全员育人机制。

3.6 注重特色发展

各高校因不同学科背景、历史文化积淀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的学科基础、文化传统、优势资源以及建设水平和层次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应当立足本校的实际,充分结合并发挥好自身学校的学科积淀和传统文化,例如在设计专业实践方面要结合学校已有的学科类型和专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等。此外还要使这些项目品牌化、专业化,进而推动学校创新创业的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本校特色。

参考文献

[1]华晓芳.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28-31.

[2]薛莲.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62-63.

作者简介

单江涛(1982-),男,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组组长,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张露萍(1987-),女,湖北荆门人,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建组织员,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实践育人创新创业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