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传统工艺的未来产品设计探索

2019-02-18 22:48王陈庆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日本传统

陈 思,王陈庆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州理工学院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在工业设计兴盛的时代,我国大力提倡创新创业.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开始,2015年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双创”再度吸引了人们的注意.2017年4月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设立“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对众创空间等给予优惠政策,为创业创新创造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信息、技术等共享平台.

在此“双创”背景下我国民间的传统工艺,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是值得借鉴和延伸的.我们在做概念设计、创新设计前的头脑风暴环节能有意识的加入传统工艺元素,将传统工艺作为现代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相信会对后期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认可度有很大提升帮助.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对于用具材质的选择,更是与现代设计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值得发扬光大.

1 日本对传统工艺的沿用情况

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的结合这一方面,日本设计师有较多研究.早在1940年前后就有《日本手工艺》一书,它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是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开启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第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可见传统工艺对于民艺界、设计界人士,尤具参考价值.柳宗悦先生,从制造和使用的器物角度看日本地图,从北边到中央、还有西边和南边.这一切与地理有着很深的关系,气候和风土决定了产生的土特产,在什么地区有什么东西,这个角度看到的地图又出现了新的意义.设想一下,若是在地图上画出各地的特产,那将是一张很有趣的地图.可以看到日本南面排列着美丽的陶瓷,北面是漂亮的蓑衣和高统草鞋等,在八丈孤岛的位置上是黄色的华丽织物.柳宗悦先生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日本地图.

“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日本的现代设计因其拥有独特的民族特征而跻身世界设计强国之列,完全是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留存及应用[1].与德国产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设计理念不同的是,日本设计师认为每件物品都是有生命与尊严的,人在使用它们时不一定是器具适应人,而是人要去适应器具.这是日本设计师对自身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的坚持.

2 产品的设计需要同时满足各方需求才能生存

最早提到设计概念的1588年出版的《牛津英文词典》是这样解释“设计”的:由人所设想的一种计划,或是为实现某物而作的纲要.而人们在改造已有事物以满足自身需要时,预先在头脑中改造这些事物,模拟使用场景和改造后的状态[2].

在柳冠中为《设计,无处不在》写的序中提到:设计是为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问题.所以人类从一开始就很自然的在设计,它是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或更新技术,追求用更完美的方式、方法预先为达到目的所做的思考与实践过程,是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而这一过程必然受到每个时代的生产条件所影响,有一种历史的概念,因为设计这一工作需将当时社会的生产条件、审美、用品功能需要等几方面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所以设计带有时代的色彩[3].设计是人们对生活和生活用具的统一、整理、分类.

工业社会以前,设计与生产是互相匹配的,设计大多没有从生产中单独划分出来,它只停留在生产者的头脑里,但当新的款式第一次问世后,其实就是完成了我们今天的打样工作,难免会被其他生产者学习,然后又根据不同需求有所改进直到更加完善.就像我们平时用的餐桌,大致上是圆的或方的,是因为这两种存在方式经过长期使用和生活经验的检验,证明了它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样传统工艺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真是因为有其存在的价值,经过时间的洗礼去其糟粕,是值得借鉴和延用的.

在今天的工业时代,生产为设计服务,因为生产工具同样是被设计出来的,设计应该成为一个全面塑造和构建人类环境的关键性平台,它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4].设计变成一种可以拿出来互相交流汲取众人意见的活动,生活条件越好,人们追求就越高,对设计的要求相应提高,人们对一举两得已经不以为然了,要的是一举数得.随着信息、知识、智力等观念上的发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品味、消费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改变,依照这样的改变我们应不断对设计进行改善.

3 各国设计发展方向

3.1 技术融入产品设计

二战后,国外在设计教育中普遍意识到设计师需要掌握技术知识, 1983年第13届国际工业设计会议的主题“从小匙到大城市”就可以看出,也证明了现代设计范畴之宽、内容之复杂.设计的基本观念是不纵容不良恶习,不培养懒惰,需要采纳他人意见,且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进行理性、科学的分析,当代设计更多是整合设计,所以在今天的设计界里每个领域都有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设计这个工作将不再是灵光一闪就有的机会,而更应该是不同领域的一群专业人士扎实学习研究的过程.数字化时代,科技如此发达,计算机、网络给我们的设计提供无限便利,我们的概念设计不必自说自话,计算机上不断更新的、更人性化的建模软件,降低了设计表达的成本,缩短了时间,使我们相对无阻、逼真地表达每个设计细节与创意点,设计师使用计算机模型进行实验,再不断与其他专业设计师基于此模型进行讨论交流,使设计这一群体化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更加有效的实现了.

3.2 为设计注入灵魂

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在《给设计以灵魂》一书中表达了他的中心观点[4]:当今的工业设计品,除了需要“技术”之外,还要能为设计注入灵魂;此时,需要的是源于百姓生活与传统工艺的“感性”.做传统工艺的工匠凭手感,用一种“身体记忆的方式”,使欣赏者通过物件能感受到创造者的心灵,仿佛给物件赋予了灵魂,有着某种“离形神似”的美感与亲切感.

关于应该传承传统工艺的观点,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Fl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这提醒我们对传统工艺的重拾,甚至能对当代设计起到激发和指导作用.这也正是包豪斯始终遵循的文化精神,即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传统工艺正是传统文化的表现与传承方式之一,不废传统文化,即我们必须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生命和成长的土壤.

3.3 传承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最佳武器

正如台湾地区创意设计中心执行长王志仁在《给设计以灵魂》的推荐序中写到:目前,台湾地区产业界在师法传统创立品牌并建立深厚亦多有收获,如茶具制造厂商如何从传统的茶具研发及品茗出发,通过五感体验由嗅觉雅致的茶香,味蕾上的甘甜醒觉,通过器皿湿润的载具,通过运用服务设计的精神,在脑海中及实体的展演空间里,化为场场精彩的表演,成为创新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最佳武器.

中国台湾有足够的能力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只要用对方法,传统也能创新,如何师法日本“工匠”精神,发挥以“小”搏大,以“质”制量,以“优美耐久”相对于“便宜便利”屹立于世界,不仅是本书中喜多俊之先生苦心耕耘并且汇整为本书之精髓,亦希冀借此期勉设计界共同努力,吸收日本的传统再造经验,通过设计魔法为产业点石成金,让全世界都敬佩.

结合传统工艺是一个方向,如何结合是难点和重点,这需要我们不断过滤、归纳和总结,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其实完全不一样,所以虽然人们通常会说“文艺复兴”就是古希腊艺术的复兴,但准确的表述,应该说成是重新发现和认知古希腊文明比较合适[5].同样,中国的传统工艺也值得我们有意识地重新发现和认知,将它再次融入日常生活中来.而这方面设计首先不能生搬硬套,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论述:“一个物体用尽可能少的结构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我们说这个物体是简化的.”特征是事物的结构特质,结构特征因总体式样而确定,局部成分的特征越少,其总体结构的特征的数目反而会越多,换言之,局部越简单,整体反而越复杂.这就是 “极少主义(Minimalism)”的美学宗旨.就像iPad Mini的文案,英文是 There is less of it; but no less to it. 翻译最恰当的应当是台湾的——“简,而未减”.这就是苹果一直秉持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里老子秉持“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5]……两千年的中国艺术史,自然和本色始终是非常高的审美标准,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刻意的添加、不能“技术迷信”,这大概与“简,而未减”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中国传统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无法追溯的,传统工艺多种多样,手工复杂,也是可以提取精华发挥新的价值的.现今有实际使用价值且沿用或是来源于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少之又少,大部分传统工艺面临失传,是因为它们不适合这个“快速”的时代需求,或是制作工艺太复杂、或是制作用时过长.没有与价格相匹配的功能,传统工艺产品被迫束之高阁.传统工艺的匠人产量少、价格高,销量甚少.如果能将传统工艺的造型元素或手艺原理带入今后的设计,大量开发富含文化创意,又能多方位解决现有产品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创新型现代产品.做到“简,而未减”且有意识地传化传统工艺或汲取传统工艺元素来解决实际需求,使其融入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中去.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日本传统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黄金时代》日本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