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方法论原则

2019-02-18 21:52李迎生
社会工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实务马克思主义

李迎生

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重大战略决策以来,社会工作快速地、超常规地发展,在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发挥着难以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因如此,2015年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4年强调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然而,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一个以实践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本土化建构不足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这不仅体现在理论建构不足(李迎生,2008),也体现在作实务建构不足等多方面,由此制约了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推进和效能的发挥。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改变的问题。

2019年“国际社工日”期间及前后,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以习近平同志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为指针,发起、组织多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座谈及讨论,使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并形成不少共识,其对本土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建设的作用相信在不久将来就将以不同形式显现出来。本文仅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就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方法论原则做初步探讨。

针对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路及目标、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在这里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方法论原则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2018)。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认识社会服务现象、把握社会服务规律、追求社会服务真理、改革社会服务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本身还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思想,这些必然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思想(理论)和实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区别于西方社会工作的根本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2016:12)。”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专业理念,以解决困难群体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满足其服务需求为实务目标和方向,毫无疑问,社会工作在我国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和实务方向。社会工作界应当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社会工作研究、教学和实务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明确的实务指引。

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学科(专业),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应该说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当今,社会工作界绝大部分人士对此的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士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实务体系上功力不足。习近平同志《讲话》提到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在社会工作界也存在,甚至在一些社会工作专著、教材、论坛出现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的情形(习近平,2016:10)。这种状况必须切实加以改变。

二、按照“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整合创新”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路径,习近平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2016:1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提出过一些很有启发的主张,例如,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2014)曾就中国社会学学术创新的路径,提出过“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的思路。可以认为,习近平上述讲话是高度概括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研究成果的结晶和创新。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可以按照“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整合创新”的思路展开。

——立足当代中国社会服务现实。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实践为本的专业和学科,其理论来自实践且其理论只有能够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证明其理论的有效性。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习近平,2016:2)”而立足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从中国面临各种现实民生问题出发,围绕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社会服务问题,提出独创性的理念、主张、方案,这样形成的理念、主张、方案才能对社会服务实践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习近平,2016:19)”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出发点。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2017:11),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趋势、国家治理能力建设面临的环境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对我国社会服务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发展中的社会工作如何回应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有效应对当下最迫切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摆在社会工作界面对一个重大课题。

固然,社会工作必须立足现实,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必须满足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但对此不能做僵化的、绝对的理解。正如迈克尔·马尔凯所指出,虽然科学知识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是经验性的,但是它也包含着高层次的概括,这种概括不属于观察性定律,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来自观察或经受观察的验证。这些更抽象和更具思辨性的命题,通过解释所观察的定律、通过把分离的观察定律组合到统一的学术体系中,甚至有时通过揭示以前未知的现象,在科学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迈克尔·马尔凯,2001:27)。

——开发本土社会服务资源。中国本土具有丰富的社会服务资源,包括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实务经验资源等诸多方面。伟大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直至近代的孙中山等一大批思想家,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思想、智慧,不仅为先辈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今天的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的影响也难以忽视。例如,儒家“大同”思想强调“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①《礼记·礼运·大同》。墨家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②《墨子·兼爱中》。当然,儒家的“仁者爱人”与墨家的“兼爱”是有差别的,儒家强调“爱有差等”,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孟子·梁惠王上》。这显然与墨家的“兼爱”有所区别。自汉代以来“独尊儒术”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也使得儒家思想影响至今。中华悠久的文明还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服务实践,例如西周时期的“保息六政”“荒政十二”,战国时期的“九惠之教”,汉代兴起的“常平仓”,宋代兴起的“社仓”、“义仓”等。到了中华民国时期,西方社会工作还被引进到中国,开启了最初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也留下了一定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历程中,也创造了丰富的社会服务传统、经验及思想资源。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华悠久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生的那些宝贵的社会服务思想和实践,是今天构建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值得开发的传统资源,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加以搜集、整理、分析、提炼,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借鉴国际社会工作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其落脚点是社会工作,我们构建的社会工作应当是体现人类社会服务普遍规律的社会工作,必须借鉴、吸收人类一切反映社会服务规律的思想、观念、模式、方法、策略、案例等,为我所用,也就是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不能违背这个专业的国际通则、国际惯例。惟其如此,才能既与国际社会工作共融共通、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另类的社会工作。为此,必须坚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必须承认,我国恢复重建社会工作只有短短30年历史,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引进、借鉴国际先发社会工作是分不开的。社会工作学科(专业)首先形成于西方,经过较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西方社会工作于今在理论建设、人才建设、实务建设、保障建设等各个方面已相对成熟。西方社会工作既包含体现了人类社会服务普遍规律的内容,也包含体现西方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人民特色需要的内容,例如西方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基督教文化等就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理念、价值层面,也体现在制度、模式、方法、策略层面。应当注重借鉴吸收西方社会工作反映人类社会服务普遍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理念、方法、模式、路径等等,剔除其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的成分。西方构建社会工作体系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既有比较成熟的、成功的经验,这是首先应当肯定的;但也有着不少失败的教训。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整合创新、建构特色。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进程中,以上几个方面的应当是相互交叉、结合、互构、有机统一(整合)的。整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加以系统地归纳提炼、融合创新,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才能最终得以形成。其一,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应当体现主体性、原创性和时代性。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习近平,2016:21-22)”其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应当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社会工作界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相关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相关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社会服务理论和政策,中国特色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和服务实践。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务创新。其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应当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是一个体系,系统性是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专业性是学科(专业)建设科学性的必然体现。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有着知识社会学的深刻根据。“我们可以把知识社会学表达成一种关于社会或者生存决定实际思维过程的理论。”在卡尔·曼海姆看来,认识过程实际上并不是按照各种内在的法则发展的,与此相反,实际思想的突现和结晶过程都受到了各种存在于理论之外的最多种多样因素(即卡尔·曼海姆所谓的生存因素)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些生存因素还通过对主体“视角”的影响决定了我们的经验和观察过程所具有的范围和强度(卡尔·曼海姆,2013:288-289)。

三、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社会工作以服务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需要作为专业追求,二者的追求是一致的。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6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之所以快速发展,就是在党中央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决策推动下取得的。为加快构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央组织部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同一年,中组部、民政部等18个部委和群团组织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和事业的发展,需要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积极而坚韧的努力,更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组织等多方面协同促进(王思斌,2019)。在这里,党的领导是前提、是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特色”的重要体现,也确保了这项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承认,与社会工作先发国家相比,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至今不过30年的历史;况且即便在国际上社会工作先发国家,社会工作建设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些不能作为可以拖延、推迟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建设的借口。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样板。那么,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事业经过不断的努力,也一定能够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立足于世界之林,为人类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实务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