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余华献 郑 琳 胡文龙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
陆良县是云南省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县,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分别占云南省的10%、22%和20%,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等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积极发展蚕桑产业,生产质量与水平得以较大幅度提高,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重庆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充分发挥陆良县茧丝绸产业发展优势,推进重庆茧丝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发展质量,实施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重庆市商务委组织市内蚕桑产业的企事业、科研单位、业主以及规模化集约化领导小组相关成员30余人,对陆良县进行蚕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标准化考察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对推进重庆现代蚕桑产业稳中提速,壮大蚕桑产业特色优势,实现产业增效、蚕农增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蚕桑产业是陆良县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一直保持着云南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地位。2000年以来,在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引导下,云南省开始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云南省发改委于2009年发布并实施《云南省蚕桑发展规划(2010-2020 年)》,云南省政府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重点开展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建设[1]。据统计,2016年陆良县蚕桑种植面积1.11万hm2,占云南省桑园面积的1/10,全年收购鲜4054.76t,收购产值1.73亿元,年养蚕32万张。2017年陆良县共完成蚕桑农业总产值7.1亿元,桑园套种洋芋、蔬菜、蚕豆2000hm2,实现套种产值7000余万元。陆良县蚕种场销售蚕种18万张,实现销售收入1170万元,全县全年饲养28余万张蚕种,实现蚕茧产量1.21万t,产值6.35亿元,16万蚕农蚕桑收入人均4400元,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陆良县有52个以上的33.33hm2集中连片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基地村,为该县蚕桑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陆良县蚕桑产业链完整,现有收烘( 茧) 站 17 个,丝厂 3 家,建有东盟·陆良丝绸皮革交易市场,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功能配套最齐全的大型丝绸皮革专业市场[2-3]。
陆良县蚕桑产业的发展与组织结构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密不可分。陆良县蚕桑科技推广体系设有县、镇两级公益性服务机构,基地村配有蚕桑辅导员,形成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体系。三级服务人员实行定点定岗定责制度,从蚕种统一催青配发、蚕室蚕具统一消毒、蚕药统一采购、桑园统一杀虫、生产统一标准、蚕茧统一收购等方面实行规范的全链条社会化服务。陆良县蚕桑乡(镇)都有对应的服务指导站,各个部门职能职责划分清楚,全日制跟踪服务。体系成立以来主要发挥推广蚕桑实用科技,例如引进“农桑8号”、“强桑1号”等优良桑树品种,推广方格蔟、省力化蚕台饲育技术。
陆良县还充分利用与西南大学共同建立的“院线合作”平台,整合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三方共同研发与推广应用的蚕业科技运行机制,加强对桑蚕病的检验检测、预防预报等工作。通过多年发展,建立了云南省桑蚕病检验检测中心和桑蚕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用于研究蚕病防控、技术措施运用和桑蚕品种试验示范;组建了蚕丝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加快了茧丝绸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由于传统小户养蚕具有养蚕聚集程度不高、规模小、经营成本高等特点,导致纯粹的市场化经营小蚕户生存较为困难。因此,陆良县鼓励发展蚕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兴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引导蚕业资源向养蚕能手、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集中,推进专业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一体化经营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一是组建陆良县茧丝绸行业协会,为会员业主提供信息和科技服务,促进蚕桑产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协调蚕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二是每年重点扶持一批合作示范社,规范专业合作组织,使企业与蚕农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形成新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经营格局。三是鼓励扶持专业养蚕大户,组织新建小蚕共育室、标准化大蚕房,推进小蚕共育商品化、大蚕饲养规模化。经过多年经营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承包或代管桑园,撂荒弃桑毁桑现象有所降低,科技意识得到提高,使得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周边饲养环境得到改善,桑园管理也得以明显加强,桑叶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高,蚕桑综合收入增加明显[4]。
陆良县政府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帮扶修建小蚕共育、标准化大蚕房和配套设施。县级政府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统筹扶持茧丝绸加工技术改造、优质蚕桑基地建设、桑园管理、桑园及养蚕环境改善治理、科技推广示范等。一是建立并完善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机制,根据蚕茧收购企业鲜茧收购数量和市场情况,按一定标准提取茧丝绸生产扶持资金。二是设立蚕丝绸生产风险基金,县级财政同比配套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增强企业、蚕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三是降低规模化养蚕大户的资金投入,专门加大对省力化机具、小蚕共育室和标准化蚕房建设奖励扶持力度,给予达到一定养蚕产茧数量、标准化蚕房面积、共育张数规模的业主进行一次性补助,增强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
陆良县茧丝绸产业下游产品开发和产业培育围绕“栽桑养蚕—蚕种制售—桑条造纸—蚕沙叶绿素提取—蚕茧缫丝—蚕丝织绸—家纺生产—服装制作”一条龙产业深加工体系,形成以蚕茧生产为主体的立体农业、横纵双向推进、综合全面开发方面发展。同时陆良县格外重视招商引资,陆续引进新千佛、东来丝绸等龙头企业。其中陆良银河纸业桑条制浆造纸,可年利用桑条10万t,为蚕农增收1000万元;山东广通集团在云南省率先实行蚕沙提取叶绿素规模化生产,年产叶绿素700t,实现产值4291万元,可实现户均蚕农增收600元[5]。
订单生产指企业根据客户订单的需求量和交货期来进行生产安排,其宗旨在于降低库存,不作任何库存存放,有订单才安排生产,无订单则调整生产。制造型企业按订单满足策略,或市场销售策略。接到客户订单之后,再组织生产活动。订单农业则是近年来发展出专门针对于农业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于2018年写入一号文件。订单农业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具有市场性、契约性、预期性和风险性[6]。
订单收购是指农产品订购合同、协议,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运销户,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是在农产品种养前签订,所规定的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农民常说:“手中有订单,种养心不慌”。“订单式”的种养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户每年较为稳定的收益,消除后顾之忧。订单农业让农户与企业、消费者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让农民收益稳定、干劲十足、信心提增。不过,订单履约有一段生产过程,双方都可能碰上市场、自然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蚕桑产业的订单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例如印度早已在2006年开始大规模推广蚕桑业的订单农业[7],云南省丘北县也计划至2020年大力发展66.67 hm2“蚕桑订单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陕西安康近年来通过金融创新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利用“订单+信贷+期货”模式成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主要表现在地方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龙头企业在中国茧丝绸市场上利用远期合约交易,对原料和产品价格进行套期保值管理。金融机构则积极对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资金,同时保证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农户发展信心。企业对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结合期货价格、产销情况、价格走势等因素综合确定干茧和鲜茧的收购价格,在保证了标准化生产订单产品的同时也保证了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利益,推动了蚕茧生产的统一化规模生产和收购。这样一方面既建立了双方的利益连接关系,又满足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规范的合同管理,从法律上明确了合作社与农户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建立电子信用档案,根据履约情况综合确定授信额度,以保证订单合同有效执行。最终,通过农业、工业、金融业的高效融合使得安康蚕桑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升[8]。
陆良的蚕桑产业发展主要是以蚕农单家独户为主,坚持“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蚕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基地蚕农共同捆绑利益共同体。以云南新千佛丝绸有限公司为主体,65家进行蚕桑生产的村委会为单位,蚕农为社员,成立了陆良县惠农蚕桑专业合作社,与蚕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与分社、分社与蚕农签立生产服务、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生产、订单收购”,着手解决蚕农生产社会化服务保障问题,制定了生产帮扶、技术服务等制度。同时还构建了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全程跟踪生产、收购环节,开展全面技术跟踪服务,及时对蚕农进行分类指导和技术培训,实行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及动态管理,合作社社员的会员制度优势全面体现,内部管理得以加强。陆良通过对蚕桑生产组织方式进行了创新改革,促进传统生产方式组织模式转变,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出蚕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生产链,更快地带动了陆良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