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 薇 王葭露
“特色小镇”是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发展载体及空间经济组织形式。201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特色小镇描述为: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①。
本文认为,特色小镇是基于自身定位,以产业和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自身产业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创新创业平台。
目前,产业融合的定义没有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由于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出现的产业界限模糊或产业界限重划现象②。有的学者则认为,各产业在分布与整体格局中相互渗透,最终出现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就是产业融合③。
本文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间通过共享“资源”而使得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产生新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主要是指在特色小镇这种创新创业平台上出现的不同产业相互融合以及产生新产业业态的过程。
(1)创新理论。创新理论的源起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他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将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创新是源自内部,而并非从外部强加而来。产业融合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并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是特色小镇发展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相互延伸、渗透和融合,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动态演化过程,这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创新,是创新理论的具体运用。
(2)产业链理论。1958年,赫希曼发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产业链的概念,即各产业部门间在一定技术经济关联的基础上,依据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其主体框架依托于产业的动态发展、运行基础和优化升级。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特色小镇产业融合过程的实质就是产业链的重组、整合。随着经济的发展,特色小镇各个产业之间以资源整合为基础,进而上升到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价值融合,重构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新产业链的出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能够使相关产业价值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运用产业链理论来研究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产业集群理论。20世纪末,美国学者Michael Porter首次提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并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存在于某一相关工业领域或联合机构内,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和资源共享机制,而产生的持续、强劲的竞合现象,其实质是通过协同定位而双赢的区位集中④。产业集群理论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石之一,特色产业的集聚、特色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是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基础。处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提升企业活力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作为创新的产生和扩散载体,能够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激发出新的增长点,推动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向深度化发展。
(4)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指出,经济增长往往是由一个或数个地区优先发展,作为“增长极”,然后逐渐传导、扩散到其他部门或地区,带动关联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间往往存在不平衡发展的情况,因此政府在制定投资政策时,应有意识地进行倾斜,将资金、人力等资源要素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效果明显、规模经济发展较快一些产业或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极”,并借助其强大的辐射效应,推动整个地区的共同发展。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正是“增长极”理论的体现,通过这样一个资源要素高度集中的产业平台的搭建,在实现小镇自身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有关特色小镇的建设与规划方面。Robert Madrigal(2005)基于社会效益的角度,认为特色小镇的开发必须符合当地民众的意愿,只有公众参与、符合民意,小镇建设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⑤。Clare Munphy(2015)通过分析英国传统小镇案例发现,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应用对小镇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应文化产品的推出,能够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⑥。二是有关特色小镇的评价与治理方面。John S.Akama等(2007) 通过对肯尼亚蒙巴萨岛小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充分重视当地民众利益,才能达到预期成效及提升经济效益⑦。Duncan等(2013) 认为社会效益是项目产生的对居民的共同福利,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以关注社会效益的提升为核心⑧。
国内学术界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特色小镇的概念及特征方面。秦诗立(2015) 认为,特色小镇关键在于对“特”和“色”的理解,它强调产城人的融合,关注自身的“特色”发展⑨。翁建荣(2016)认为,所谓的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镇,而是将产业、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形成的相对独立的一体化空间平台⑩。第二,有关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培育方面。李建平(2015)指出,特色小镇的建设既要重视产业硬实力,又不能忽视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实现功能上的有机结合、运行机制上的灵活创新,呈现出“小而美”的形态⑪。徐梦周(2016)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观的视角,研究特色小镇培育问题,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价值导向、空间环境等关键的培育要素⑫。第三,有关特色小镇的评价与治理方面。陆菊春等人(2013)遵循经济、社会、生态三效合一的原则,从经济发展、政策影响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特色小镇的效益评级指标⑬。闵学勤(2016) 认为,特色小镇的创建应该进入到精准治理时代,可以尝试从治理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平台化以及小镇绩效评估全球化等方面入手⑭。
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业融合问题就开始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目前相关研究集中于三方面:第一,产业融合的内涵。Rosenberg(1963)指出,正是由于技术融合才导致了原来分立的产业变得更加紧密,这是国外产业融合思想的起源⑮。Khanna&Greenstein(1997) 以技术融合为基础,指出产业融合是为了促进产业增长,产业边界发生收缩或消失的现象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发现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以扩展到多领域。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认为,金融业、能源业等产业的发展中也伴随着产业融合的现象⑰。第二,产业融合的类型。Greenstein&Khanna(1997) 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融合、整合融合和互补融合三类⑱。Hacklin(2010)通过样本企业的对比分析,从知识、技术、应用和产业四个角度对产业融合的类型进行了区分⑲。第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Porter(1985) 认为产业融合是来自于技术革新或融合的推动⑳。植草益(2001)研究认为,一方面技术革新和管制放松降低了行业间的壁垒,另一方面,企业间合作竞争关系的加强则带动产业融合向深入发展㉑。
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于刃刚首次提到我国一二三产业间出现的产业融合现象㉒。国内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类型、动因等方面。第一,产业融合的概念。陈家海(2009)提出,狭义的产业融合是以技术融合为必要条件,但从产业边界模糊化的相关研究来看,特定“关键因素”的融合才是导致产业融合发生的必要条件㉓。周勇(2012) 深入研究融合时要素之间的互动时发现,融合的本质是产业将自有资源同不相关产业资源进行融合而引发的产业创新,积累后形成新产业㉔。第二,产业融合的类型。胡金星(2007)基于大环境,将产业融合分为微观的标准融合和宏观的制度融合两大类㉕。周宇(2014) 先从产业边界的视角出发,指出产业融合包括技术、运作、业务以及市场四种融合类型;后又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将其分为技术演进融合、产业间交叉融合及产业内部重组融合三类㉖。第三,产业融合的动因。张磊(2009)通过系统分析产业融合发现,只有将技术进步或放松管制与管理创造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带动产业融合㉗。赵珏、张士引(2015)认为产业融合的动因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需求结构升级与产业规制放松㉘。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而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小城镇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步对乡村振兴、特色小镇以及产业融合这三者进行综合研究与探索。刘海健(2017)以苏北特色小镇为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应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㉙。马春梅(2018) 认为产业融合是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特色小镇建设能够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㉚。
国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特色小镇与产业融合的综合分析,且多以个案为例进行具体介绍,如法国依云小镇、英国斯特拉福小镇等。同时,国外学者偏爱从城镇化建设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建设等。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有关特色小镇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特色小镇概念及特征、建设与培育等方面。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类型、动因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结论。
国外学者关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特色小镇的综合研究较少。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对特色小镇产业融合进行探索,提出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产业融合是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但因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时间不长,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还不广,也没有特别关注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措施、新手段。
在我国,特色小镇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驱动。自“特色小镇”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家通过出台支持政策,使特色小镇建设初具成效。在特色小镇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具体政策和法律制度也会影响小镇产业融合的进程。
各地政府根据区域特色对某些产业进行规制或鼓励,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如宽松的政策使其他产业内的业务逐渐渗透到本产业中,能够降低各产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促使企业纷纷进入,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模糊了各产业之间传统的边界,产业融合趋势显现。
市场发展是推动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政策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是特色小镇产业融合成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需求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必然会进行适应性调整,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城乡市场的融合,能够促进乡村产品与服务满足城乡大市场。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是城乡融合发展各类资源要素间的桥梁和纽带。基于城乡市场融合的宏观环境,企业间如在规模、效益、技术等方面加强协同,使得城乡市场互动逐渐加深,将有利于产品与服务市场扩大。
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的通力合作。企业是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小镇项目开发周期长、涉及范围广,需要有足够实力的企业入驻小镇,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牢牢把握住市场机会。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它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者,通过进行产业培育、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为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样,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也必不可少,应共同参与、实时监督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撑。首先,资源是第一生产要素,当地所独有的资源是确定主导产业的基础。而主导产业是特色小镇的建设之本,实现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前提就是精准识别与选择特色小镇所在地区的主导产业,塑造发展支柱。因此,根据当地特色历史文化与天然旅游资源等要素选择主导产业成为发展关键环节。其次,资金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任何企业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产业间的互动与融合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丰富多样、畅通的融资渠道能够为产业融合带来便利。再次,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要素,特色小镇“特”在创新,而创新需要创新人才,因此特色小镇在发展中能够留住人、吸引人是发展的重点环节。最后,技术是小镇产业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不同,形成了产业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拥有各自的技术边界。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而技术融合则是这种溢出效应的表现之一。技术融合成为企业间技术共同成长的方式,基于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发展,产业之间的互动愈加明显,随着不同产业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出现产业融合。
便捷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依照特色小镇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进行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传统设施的建设,能够增强特色小镇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为产业集聚创造条件;高铁、机场等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各层次交通骨干网络的形成,缩小了小镇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可以促进产业间互联互通。
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在小镇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网络建设的逐步推进,使得小镇的土地、人力、自然和历史文化等要素被激活,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互联网+”等新业态,产业融合深度化,给特色小镇带来新的机遇。
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早于我国,目前已形成许多特点鲜明的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往往依托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或特色产业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学习借鉴国外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格拉斯小镇位于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与地中海之间,是著名的香水之都。从第一家生产香精香料的工厂诞生,香水制造业就在这座小镇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小小的格拉斯已经拥有弗拉戈纳、香奈儿等40多家全球知名香水加工厂,法国80%的香水都在这里制造,包括闻名于世的香奈儿No.5香水。最初,格拉斯小镇发展皮革产业,后由于使用香精制造的香水手套十分畅销,转而依靠鲜花种植生产香精和香水,香水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年能为格拉斯创造超过6亿欧元的财富。格拉斯小镇的产业发展,从最开始的以花田加工业为主导,逐步拓展到香水旅游、花田高端度假,实现了产业链延伸驱动,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高度的产业专业化和集聚化水平是小镇产业发展的关键。格拉斯从1614年开始种植鲜花香料,已有四百多年种植历史,小镇的香水企业统一规定鲜花采摘时间、严格控制加工过程,以求打造专业化的主导特色产业,培养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化效应,向产业链纵深延展。
其次,格拉斯小镇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小镇借助鲜花香料种植,诞生了法国第一家香精香料生产公司,其香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产业,最终形成了以绿色农业(鲜花种植业)为基础、新型工业(香水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
最后,注重原产地品牌形象打造也是格拉斯小镇发展的重要做法。早在16世纪,欧洲人就知道最迷人的香水出自格拉斯,波拿巴公主、维多利亚女王等都曾来到格拉斯购买香水,王公贵族们对此地香水品牌的高度认可,使得格拉斯小镇拥有了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小镇通过引入知名产品制造企业进行合作,保持技术和设计的前沿,小镇一直都代表着顶尖水平,香水原产地的形象深入人心。
位于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出生地,“莎翁故里”便成为了小镇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基石。目前,小镇的发展完全依靠“莎士比亚经济”,通过保留莎士比亚生活的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建筑物,打造莎士比亚主题餐厅、纪念品商店、旅馆等,来提升名人故里的吸引力,因此,这个人口仅3万多的小镇,每年要接待超过5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斯特拉福德小镇已成为世界文旅产业融合的典范,其发展经验值得学习:
首先,在小镇发展初期,基于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文化旅游业成为小镇经济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政府通过整体设计完整呈现莎士比亚的生平,深挖莎士比亚文化,加速文旅产业的融合。
其次,小镇政府设计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投资设立信托基金,进行独立专业化运作,从而实现古迹开发与保护相平衡,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留小镇的宁静和历史厚重感,以解决其发展带来的小镇环境质量下降与交通堵塞等问题。
最后,注重“粉丝培育”是斯特拉福德小镇发展的核心经验之一,莎士比亚皇家剧院、天鹅剧院等城市配套文化设施的修建,“莎士比亚诞辰庆典”等活动的开展,丰富了需求选择,以进一步强化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粉丝经济”。
上述国际小镇的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对于我国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小镇产业融合,有一定借鉴意义。
首先,上述国际知名小镇产业融合发展都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政府应对具备一定要素禀赋的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小镇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注重各地区小镇的特色,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小镇产业融合体系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或历史因素等而逐步形成和完善。因此,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当前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立足当地资源、文化、主导产业等特色,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循序渐进地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建设,在带动特色小镇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最后,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思路。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应以企业为发展主体,形成产业集聚与优势产业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产业融合的良好格局。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促进特色小镇产业融合,有利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
为确保产业融合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政府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环境,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发挥政府积极支持作用。
规范产业融合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需要逐步放松在投资、业务经营范围等方面的产业管制,加大要素与制度供给力度。这样,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才有可能加入到第一二产业的竞争与合作中,延伸产业价值链,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政策制度会影响市场发展、产业主体、生产要素等方面,进而影响融合的效果,因此,制定政策时要依据乡村振兴的任务,结合三农发展目标。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其产业融合发展要建立在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必须结合当地小镇的具体情况,包括小镇的自身文化底蕴、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础等等,在找准好特色定位之后,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小镇的独特竞争力。
以特色产业作支撑的特色小镇,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发挥扩散效应,推动当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小镇产业链得到延伸,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特色小镇的三产融合能够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
积极培育并规范市场体系,认可和推广技术创新产品,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为产业融合做好铺垫。首先,鼓励和支持知识、技术等专利,构建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激发其最大价值;其次,要制定平等、高效的市场规则,防止恶意竞争,保障市场的良性循环,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利用技术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最后,实现城乡市场的融合是关键。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传统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界限,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跨界配置,结合城乡资源禀赋,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市场,推动战略落地实施。
首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小镇产业融合,需要产业主体进行融合创新,要提升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产业主体间的互动。在产业主体融合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明确各多元主体的责任,各司其职。企业应作为小镇产业融合的发展主体,对于政府而言,其主要职责包括引导并创造条件、规划小镇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资源要素保障,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其次,依托现代产业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搭建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具体而言,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主体,打造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特色商贸小镇,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超、农企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推动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㉛。
产业融合发展就是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需要多要素发力,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发挥平台的吸引效应,加大要素聚合力度,培育融合动力。尤其要加速推动乡村资源整合,提高小镇特色产品竞争力,增加“生态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特色小镇的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着力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将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人力、地力、畜力等转变到依靠资金、人才、技术、设施等多种要素协同发力,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户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等问题。应集聚产业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如实施观光农业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
第一,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小镇基础设施投入,吸引资本和人才下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助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
第二,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通畅、质优、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建设乡村信息网络枢纽。
第三,以人为本推动信息惠民,让小镇的各类产业和个人充分享受信息建设红利,利用信息经济时代,抓住机遇,引入高端优质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注释:
① 张天浩:《特色小镇特在何处?》,《经济》2016年第34期。
②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
③ 吴少平:《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④P.Michael,Competitive Advantage,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Policy,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6,19(1-2),pp.85-90.
⑤ M.Robert,Institutionalizing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in Bangladesh Resource Management:Limitations and Opportunitie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5,25(1),pp33-45.
⑥M.Clare,Valuing the Benefits of Creek Rehabilitation:Buildinga Business Case for Public Investments in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NewYork,2015,55(6),pp.19-26.
⑦ M.Mayaka,J.S.Akama,Systems Approach to Tourism Training and Education:The Kenyan Case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pp.298-306.
⑧ Changyoon Ji et al.,A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Elementary School Facilit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3,132,pp.6-12.
⑨ 秦诗立:《特色小镇建设须着力“特”与“色”》,《浙江经济》2015年第12期。
⑩ 翁建荣:《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浙江日报》2016年11月9日。
⑪ 李建平:《加快新罗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⑫ 徐梦周、王祖强:《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
⑬ 陆菊春、黄晓晓、刘罗:《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技术经济》2013年第9期。
⑭ 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⑮N.Rosenberg,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4),pp.414-443.
⑯⑱S.Greenstein,T.Khanna,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1997,10,pp.201-226.
⑰㉑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⑲F.Hacklin,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Convergence:Inducing a Stage Model of Inter-industry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49(1/2/3),pp.220-249.
⑳ P.Michael,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㉒ 于刃刚:《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合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
㉓ 陈家海:《产业融合:狭义概念的内涵及其广义化》,《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㉔ 周勇:《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研究》,复旦大学2012博士论文。
㉕ 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复旦大学2007博士论文。
㉖ 周宇、惠宁:《试论产业融合的动因、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
㉗ 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㉘ 赵珏、张士引:《产业融合的效应、动因和难点分析——以中国推进“三网融合”为例》,《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㉙ 刘海健:《乡村振兴战略与苏北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㉚ 马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中河北省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研究》,《经济论坛》2018年第4期。
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人民日报》2018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