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娜,张建勇,张 骋,王晓瑞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
工程教育是为国家输送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这与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高度一致。为了保障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质量,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一种重要的考核方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被列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推进任务,各高校节均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新工科”(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概念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2017 年教育部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研究讨论会,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战略规划,并陆续发布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进一步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行动指导思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即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大学生工程素养、工程技术水平是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重要风向标。在高等教育发展地方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趋势下,加强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复合材料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显得至关重要。
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9年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经学校讨论并报上海市教委备案,于2010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培养复合材料与工程方向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专业毕业生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复合材料及其应用领域从事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制订和管理、从事复合材料相关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工艺设计、分析检测和质量把控等工作。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该专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校复合材料专业在近几年的应用型复合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尝试:(1)“协同创新体系”视角下行业特色型复合材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2)以专业评估和本科审核评估为抓手,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热塑性塑料基复合材料作为本校复合材料的特色专业,并开设相关的课程体系;(3)通过校企协同联盟的构建推动复合材料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跟踪调查学生就业方向表征教学与企业的关联性。通过以上方式的改革探索,我校复合材料专业的招生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企业反馈效果均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对于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打造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大纲及改善教学方法;通过以企业为主,建立“多级联动”(包括企业、行业、协会、毕业生、在校生等)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这类反馈机制的建立将会对“新工科”背景下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我校应用型卓越复合材料一线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及“新工科”内涵解读和分析中查找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以及积极推进“新工科”的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复合材料人才培养模式。
1.1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及“新工科”内涵,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和相关文件的深读、精读,重新理清专业定位,细化培养目标,对照毕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提升师资力量,重新分配教学资源,最后实现培养方案的优化,使得其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的具体要求内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哺学校。同时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此时教学机制的改革不是“一锤定音”,而是一个持续的改进过程,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机制,从缩短市场和学校的具体认真思考,加强工程教育资源和教育治理的开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2 聚焦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截止2018年,全国仅有是三所高校的复合材料与工程通过了专业认证,分别是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其中前两所高校属于研究型高校,不论是从学分、实践学分的配比等方面均与我校的复合材料专业具有较大的差距。南京工业大学的复合材料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我校相似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采用“拿来主义”,我们需要保持本专业的特色性、应用型和卓越性。我校的复合材料的专业认证计划于今年年底启动,针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比如,再次凝练培养目标、找准办学特色、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何服务于实际应用、如何提高校企合作课程的授课的多边性和成效性,如何通过产学研项目带动校企之间良性的联合培养机制,如何进行将“践习计划”进行到实处,让校企均能品尝到其带来的成果。在进行教学改革前,均要思考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择业以及人生规划、学校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以学校工程教育认证改革和应用型复合材料专业培养特色化为契机,从多方面考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首先通过产学研践习基地、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工作室以及示范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与企业的沟通,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拿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等多视角下参与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机制;其次,通过校友企业,校友微信群等方式,建立由企业、应届毕业生和校友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并进行追踪调研,其中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工作办公室或者校学工处协助完成;再次,通过每次教学质量月的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以上三步走的方式,逐渐形成企业、行业、学校、毕业生、在校生的反馈机制,并持续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新工科背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进一步形成专业认证申请书以及自评报告是拟解决关键问题之一; 与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构建校企联动联盟,并可及时联系到毕业生的主管部门或者主管人,拿到毕业生信息的第一手真是反馈资料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通过学校教学质量月、毕业生的反馈、在校生的建言献策,形成确实可行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拟解决关键问题之三。
2019年度:以上海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中心,紧密调研相关复合材料行业的人才需求,以武汉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复合材料专业已经通过专业认证的学校调研复合材料培养方案,修订复合材料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
2020年度:通过企业的调研,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调查,弄清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其知识层面的要求;探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进行课题的数据整理分析,总结实践经验,进行完善推广。
本人才方案的探究与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学生活动密切配合,可操作性强;本项目是在学校专业认证大背景下提出的,符合学校“十三五”规划与材料学院“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政策上可行的。
本项目是在与企业、行业产学研基础上申请的,可以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反馈机制,力争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本项目的成员包括校内老师及复合材料公司的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相当高的时间工程能力和较深刻的行业发展认知性。教师梯队的匹配为学生知识框架、实践过程及与行业的沟通均为本教改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1)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促进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
(2)从科研、教学、服务等多方面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提升课程体系的可设计性,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体系标准,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工作创新体系,为开展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鼓励学生的发明、创造,加强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规划和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体验” 计划,学生自愿选择指导老师,选择具体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项目,并自主进行研发,形成企业、竞赛组织等机构多级互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机制;
(4)通过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课程思政立题育人,课题体系构建完成知识体系,创新创业体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最终提高学生自主择业、就业能力,提高专业对口率,为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为其他兄弟院校以及兄弟专业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企业参与形式、行业的反馈机制等反面提供借鉴意义。
结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 OBE) ,对标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和应用型建设目标,以产学研融合育人为抓手,获得以下成果:
(1)明晰“新工科”专业定位,形成符合专业认证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2)深度凝练复合材料办学特色,构建复合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
(3)根据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修改教学大纲。
依据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构建“新工科”背景的复合材料专业培养体系。为其他兄弟院校以及兄弟专业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企业参与形式、行业的反馈机制等反面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