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是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代表,也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立足诗词本身,注重诵读教学”“立足诗词背景,深化学生感知”“立足诗词语言,提高学生理解”等教学策略为例,浅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展古诗教学,希望能够为其他一线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诗歌背景;诗歌语言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行为中国古诗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立足诗歌本身,以学生为教学根本进行有效的古诗教学设计,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一、 立足诗词本身,注重诵读教学
从广为流传的中国古诗词我们能够看到,它们非常讲究平仄,讲究句与句之间的音韵美,这源于诗人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包含韵律和节奏,体现作者与客观世界所形成的一种物我同在的统一和融合。在这样的融合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使得古诗词当中蕴含一种拨动心弦、意气风发的气氛。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分析的时候,利用古诗词当中的韵律美,能够引导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诗词本身。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下的古诗词教学“重背诵、轻诵读”,这样难免会阻碍学生通过古诗词的韵律美来深化诗歌的认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的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分析,主动诵读教学,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诗词语言之间的起承转合。
例如,在进行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平淡的语气诵读出“春眠不觉晓”的中的慵懒之情以及不知道春日来到的心情,用微微高昂的语气诵读出“处处闻啼鸟”的美好温馨之情,使学生感受到春日已经来到,再用略微低沉的声音诵读出“夜来风雨声”中春雨的淅淅沥沥,最后用平淡的语气诵读出“花落知多少”中对落花的怜惜之情。虽然整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对春日秀丽景色的赞美,以及作者内心萌生的深厚春意,但是,在词语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起承转合,和作者心境的变化,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首词的诵读,能够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化理解作者内心对春日之景的感受。不难看出,在进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诗歌本身,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诵读,能够提高学生对作者心境的理解,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二、 立足诗词背景,深化学生感知
古诗创作距离学生现在生活的时代久远,学生与古诗之间会出现一定的时代隔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笔下的家国情怀和壮阔景色,教师需要向学生渗透一定的诗歌创作背景,使学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之后,更能理解诗歌当中所描绘的景色,更深入地体验诗人的感情。
例如,在进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诗人张继创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讲给学生。张继在唐朝考取了进士,在他考取进士的这一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当时唐朝的政局很不稳定,许多文人志士包括张继都逃亡江南一带避乱。《枫桥夜泊》这首诗创立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后,某日张继路过寒山寺,便写下来这首羁旅诗。在讲述了本首诗的背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歌当中描写的一个夜泊者對深秋的江南夜景的观察和感受,从月落乌啼、霜天寒夜到江枫渔火等等景色中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其实也是作者自身情况的写照,抒发作者的身处乱世没有归宿的顾虑,使学生深入理解本首诗当中所表达的内容。不难看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时,教师将创作背景讲给学生,能够深化学生对诗歌的认知,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三、 立足诗词语言,提高学生理解
语言当中不仅有语言的内容,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化、语言风格等内容,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文化、语言的风格等进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诗歌本身,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认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含量。立足于古诗语言本身进行教学,是对学生终身学习语文奠定的良好基础,为学生未来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保障。
例如,在进行《访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教学中,有学生经常会将本首诗中的“言”字记成“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童子“说”他们的师傅去采药了,“言”与“说”是一个意思,因此,是“言师采药去”。不难看出,教师立足于诗歌的语言本身进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记住诗歌,避免对诗歌产生错误记忆,同时,也使学生在理解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理解诗歌中所描述的内容,提高古诗歌教学的效率。
总而言之,古诗是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代表,也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学习,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翟庆花.小学语文古诗课堂诵读的魅力与教学指导建议分析[J].学周刊,2018(6):34-35.
[2]王立志,于永华.锤炼古诗经典,丰厚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38.
作者简介:
张雪云,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市古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