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课改以后,学校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的写作内容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为例,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做一些归纳、总结,希望对如今的教学课堂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能力;课堂教学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表现在一句话中,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终将服务于生活。”诚如斯言。可见,通过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有着十分强大的优势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方面正处于一个启蒙阶段,因此,若想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就必须要运用具有引导性的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继而才能使得课堂的相关教学得以顺利地展开。
一、 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实践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首要条件便是要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上述内容提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正处于一个启蒙阶段,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可能产生太多的延伸性思考,比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在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引入生活素材,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为课堂的教学作出良好的铺垫。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节相关内容时,我在这一节的教学中便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充分结合了生活实际,挖掘生活素材,对学生展开了相关教学。本节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基于此,我便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诸如:信号基站铁塔、自行车结构、塔吊等等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我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在这些物体的组成中,三角形的力对其稳定性形成的关键作用,使学生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我列举的素材,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物体,而这些物体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有效达到了课堂的教学目的。
二、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应用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和兴趣所在。鉴于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应当着重从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入手,进而实时教学。对于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巧妙的问题创设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吸引下,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产生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方千米”这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时,我在教学中就结合所授内容,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学生进行实践应用作出了引导。如:我在课前为了让学生对“平方千米”这一概念产生印象,便以上节“公顷的认识”所教知识为基础,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了公顷是比平方米要大的一个土地面积单位,那么,比公顷还要大的一个土地面积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既将本节的教学方向明确指出,同时还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接下来的课堂讲解中,我引出“平方千米”一般常用语代表省、市、国家的土地面积的概念,是最大的面积单位,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兴趣,为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出了良好的铺垫。
三、 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理,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对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开展基于教材内容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体验,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熟练度和应用技巧,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的有关内容时,我便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运用“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对某项事物进行统计的实践活动。如:我通过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本地上个月的天气温度变化情况,进而作出统计,并利用所学的折线统计图知识作图进行表示,并据图对温度的趋势作出预测。通过这一实际的操作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折线统计图在统计中既能对数据进行表示,同时还可以体现数据变化的趋势特点,极大地锻炼和增强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是丰富而多元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当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创造出更加符合学情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識要点,从而为综合素养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明非.小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7).
[2]李磊.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韩世峰,湖南省益阳市,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茅草街镇沪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