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娟 杨 坤 陈小寒
(1.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后勤基建处,四川 成都 611137;3.成都中医药大学党政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1137)
中医药院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接受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医学院校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近来年,频繁衍生的医患矛盾等社会问题,国家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都与医学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将辅导员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序列,其发展与其他“教师”的发展路径等同,导致大部分辅导员重科研轻管理教育与业务,重视职称评定,忽略辅导员角色赋予的本质,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应明确其发展路径,使辅导员发展有出路,对职业有归属感,从业有动力,确保队伍稳定。
为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014年3月,教育部特别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文件,强调指出:及时调整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工作职能设置等,努力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新水平。[1]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2]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众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与激励机制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管理机制越来越健全、选拔标准越来越高、个体发展空间越来越宽等,辅导员专业水平越来越高。但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越来越多,对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辅导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朝着专家型、职业型的道路发展。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包括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失较大等。对于辅导员个体而言,要求高地位低、责任大待遇低、高付出低回报等,这些现状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心不稳,职业认同感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并未定性,发展道路不畅通,使辅导员将大量的心思放在了“教师”身份的职称评审、转岗等事件上,无法有效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大量辅导员人力资源流失,从而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其工作性质趋于行政与教学科研两类之间。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岗位进入高校,其主要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向纯粹的“行政人员岗”申请转岗,二是向纯粹的“教师教学岗”申请转岗。对于辅导员而言,双岗位选择有利有弊。但随着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教授水平要求的提高,辅导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不一定能满足教学岗位要求,从而也就限制了辅导员向“专业教师岗位”转岗的空间。“专业教师岗位”的高要求将辅导员对于个体发展的道路更多的集中到了“行政人员岗位”,但行政人员岗位数量毕竟有限,长期的事务性工作,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使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从而使辅导员对于职业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变差,进而寻求其他出路,比如满足一定年限或者条件后向行政人员岗位转岗,或者利用大量时间考博、重教学科研、评职称等,忽略了本职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导致整个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工作满足一定年限可申请转岗,满足一定年限可申请相应职员制级别并享受相应待遇的“职级制”等。但在“职级制”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将辅导员与其他行政岗位人员放在一起竞争,除了工作年限要求一致,其他竞争条件不具备可比性,工作成效无法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导致辅导员晋升空间狭小,影响辅导员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应针对辅导员队伍,单独制定辅导员“职级制”考核办法,使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感,缓解其职业倦怠、促进其职业发展、提升其职业素养,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
在辅导员队伍中实行职员职级管理体制,参照学校管理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相关要求,按照由低到高的晋升路径把辅导员岗位分为科员级(9级)、副科级(8级)、正科级(7级)、副处级(6级)、正处级(5级)职员辅导员,以及“三级”职级即初级、中级和高级辅导员,建立“五级”职员与“三级”职级相结合的“双线”晋升职级制,参照“教师岗”初级、中级、副高与正高职称相对应的待遇、绩效考核等方面,将辅导员发展路径归纳为两条,结合“业绩能力”和“工龄积累”为基本要素的绩效考评、合理设置职级体系、增强岗位的吸引力等,匹配对应的岗位与职称职级,缓解职业倦怠感,使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感,发展有空间,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辅导员选聘时,应严格规范辅导员队伍“入口”标准,严格执行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在辅导员选拔时,选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对辅导员职业有高度认同感的求职者,具备相应学历,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具备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工作业务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善于教育引导学生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热爱辅导员职业,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甘于奉献,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学校应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学习培训体系建设,明确辅导员每年必须完成的学习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以及学习成效验收,积极搭建平台,推送辅导员参与各类各级培训,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际国内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以及挂职锻炼等。支持和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研实践。支持和鼓励辅导员积极承担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升学历和理论功底。同时,在岗位津贴、住房补贴、办公生活条件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保障。
同时,学校对于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考核应注重过程考核与全员考核,从学校主管部门到学院以及广大师生,形成全员联动,对辅导员的管理和培养以及日常过程等进行全方位考核,制定具体办法,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辅导员的职员聘任、奖惩、晋升等,促进辅导员队伍在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阳光环境下成长发展。
“五级”职员晋升,包括科员级(9级)、副科级(8级)、正科级(7级)、副处级(6级)、正处级(5级)职员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中实行“五级”职员晋升时,结合“业绩能力”和“工龄积累”为基本要素,确定辅导员的具体职员职级,即入职1年后考核合格后为“科员级(9级)”辅导员,入职3年后考核合格为“副科级(8级)”辅导员,入职4年后考核合格为“正科级(7级)”辅导员,入职7年后考核合格为“副处级(6级)”辅导员,入职10年后考核合格为“正处级(5级)”辅导员。每一级辅导员享受相对应的职员级别待遇。每一年的考核结果以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与学院双方考核结果为准,注重事务性工作过程性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
“三级”职级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辅导员。每一个职级的辅导员根据其工作年限,完成规定入职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可给予相对应的职级。辅导员职级定级,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关要求执行,该《标准》对于每一个职级要求的培训时间以及定级要求都有明确的量化,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与学院在对辅导员管理考核时,严格参照标准执行,考核合格,给予辅导员相应的职级以及相匹配的待遇。按照《标准》规定,入职1-3年,完成规定培训并考核合格,定为初级辅导员;入职4-8年,有一定工作经验与较强的研究能力,拥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初级基础上有更高的提升,完成规定培训并考核合格,定为中级辅导员;入职8年以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积累相应的研究成果,并有较大的影响力,可视为该领域的专家,完成规定培训并考核合格,定为高级辅导员。
辅导员发展路径可以明确为“五级”职员与“三级”职级“双线”晋升,将辅导员岗位晋升与“教学教师岗位”职称晋升分离开,将“五级”职员与“三级”职级的晋升与“教学教师岗位”职称晋升“助教、讲师、副高、正高”的级别相匹配,给予同等的待遇和绩效奖励,参照专业技术职员评审工作办法相关要求,在符合评审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匹配相对应的认定标准,即科员级(9级)辅导员和初级辅导员与“助教”匹配,入职1年考核合格为十三级助教,入职2年考核合格为十二级助教,入职3年考核合格为十一级助教;副科级(8级)或正科级(7级)辅导员和中级辅导员与“讲师”匹配,入职4年考核合格为十级讲师,入职5年考核合格为九级讲师,入职6年考核合格为八级讲师;副处级(6级)辅导员和中级辅导员与“副高”匹配,入职7-9年考核合格为七级副高;正处级(5级)辅导员和高级辅导员与“副高”匹配,入职10-12年考核合格为六至五级副高;入职12年以上的辅导员,在确定为正处级(5级)辅导员和高级辅导员的基础上,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积累相应的研究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力,可视为该领域的专家,可申请认定为四级正高,享受对应的待遇。
总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却迫在眉睫。学校需针对辅导员队伍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辅导员个体发展提供明确的选择路径,科学设计辅导员发展路径,按照标准化的管理、考核与晋升程序,使辅导员队伍“职级制”落到实处,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发展信心,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