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融入地方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

2019-02-16 17:07杨明娜
关键词:绵竹年画文化遗产

杨明娜 沈 澈 李 勇

(1.成都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四川天一学院,四川 德阳 618200)

绵竹年画以盛产竹纸的绵竹市而得名,因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故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其起源于北宋,清乾隆和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先后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 年5 月正式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艺术风格独特,其造形粗犷质朴,用色明快鲜艳,符合百姓普遍的审美观念,其题材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神话传说、花鸟虫鱼等,多反映百姓喜乐好恶及普遍的审美思想。

显然,具备历史底蕴与民俗禀赋的绵竹年画,不仅是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资源,同时也能为地方院校课程建设提供支撑,特别是为打造特色公共基础课程提供可能,将绵竹年画引入地方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学校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传承与创新了年画艺术。

一、绵竹年画的地方保护与发展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地区文化方面最为精彩和最能表达文化特质的存在,因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理所应当成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保护的文化内容。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各级地方政府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挽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活,但各项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辐射力仍稍显不足。

绵竹年画的发展与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需求与审美意识逐渐改变,年画产业市场逐渐缩小,从业者也逐步减少。同时,特殊的传承方式也使得传统手工技艺逐渐变形和失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面临着传承困境。以绵竹市在保护绵竹年画上的工作而言,开展的工作有:认定代表性年画传承人,建立年画博物馆,打造乡村旅游年画村,设定绵竹年画节,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内的教育与宣传,进行关键性专利技术申请,提供市场对接服务等。从传统年画到创新年画,从刺绣年画、陶版年画、葫芦年画、年画邮票,再到相继开发的刺绣年画、竹编年画、水晶年画、银丝年画以及年画服装、年画折扇、年画门票、年画贺卡、年画挂历等涉及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系列具有市场潜力的年画产品。在各种工作推动中,使得绵竹年画进入到保护、开发和创新的新阶段,使古老的绵竹年画得到了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相继涌现出了三彩画坊等十数家成规模的年画生产经营实体,一大批新创作的绵竹年画在国内外参展、参赛并获奖,绵竹年画逐渐形成了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同时各级政府也认识到,许多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进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借助地方高校,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地方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来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绵竹年画进入地方院校课程设置的分析

1.充分认识绵竹年画课程内涵建设的地方属性

显然,绵竹年画课程属于特定区域的课程资源,该课程根植于特定区域并始终应面向该地区,地方属性是其课程的首要属性。对于其地方属性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是服务于地方以搭建本地资源库为主。该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过程中,应以充分调研现有情况为基础,解决地方在传承与保护绵竹年画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当地年画产业的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为目标,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提供服务,为随时面临并亟待解决的传承发展创新问题服务,并最终又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本地的办学水平与人才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由此,打造成体系具备现实特色的教材成为课程实施的基础。同时,不断开放性和探究性去丰富其资源库,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是其长远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是立足于地方以师资共建为主。该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即课程教材开发、讲授教师聘请、讲授方法研究、具体实施设计和实践活动开展等,应以本地区年画发展的专业从业者、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地方协会等为主,这些人员才对当地年画发展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具有校内体制内教师难以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作用。要充分依靠他们,将他们请进高校校园才能确保课程的有效性、针对性与现实性。

三是归属于地方院校以课程建设为主。在不违背国家课程目标的大前提下,作为正式纳入学制内公共基础课程的绵竹年画课程的体系、结构以及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又必须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成为地方院校课程整体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突出的教育特征。

2.积极规划绵竹年画进入地方院校大学课堂的可行性

地方院校在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中,有着远远超过地方民间协会等组织自行传承的优势。首先,高校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能够更科学化进行整理、评论和研究;其次,高校有着大量的学生群体,这是民间传承和讲授中无法比拟的数量优势。第三,国家教育政策鼓励优先考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2001 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提倡地方学校教育应考虑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从中可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堂教育的政策性趋势和创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意义。

在有利的政策条件下,以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为例,该校是全国首批七所、西南地区第一所民办高校,是2012 年迁至四川省绵竹市的现唯一一所综合类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有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工、管、艺、医等39 个专业。目前,已在相关专业内开设有《中国年画鉴赏》和《年画制作与工艺》两门课程。2018 年起,新建成的实验实训中心中,特设有绵竹年画大师工作室1 间,常年聘请当地民间艺人以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客座讲习教授,到校授课。绵竹年画衍生品实训室1 间,拟由当地绵竹艺人、校内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年画衍生产品的设计,使得专业内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同时,搭建老带新、传帮带等多种互帮互助的途径,不断完善美育课堂教学和教学技能交流的路径,搭建与优化美育师资培训平台,不断提升师资整体教学质量,支持专业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教师,以及艺术教育类相关课程教师跨学科合作,并开发开设相关地方特色课程。未来发展中可以出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培养年画艺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识与传承,开设相关教学和研讨课程,积极参与地方相关活动。

显然,作为落地在绵竹,立足成德绵区域发展的一所应用型地方高职院校,应走出单一注重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秉承地方文化特色,注重传承和发展年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将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纳入到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主渠道中。

三、绵竹年画进入地方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搭建

1.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年画课程应关注的契入点

虽然公共基础课程的搭建目的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完全一致,但最终对于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年画课程定位于校内公共基础课程,更多具有普适性,以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开发,课程学时数量不多,是对现有专业学习的兴趣教育和拓展教育内容,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注重课程开发的本土性、教师讲授的能动性发挥,是对专业课程资源的丰富,能具体体现地方院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地域性。因此,在搭建年画课程中,要注重本地区课程资源库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拓展,展现出地方基础课程更贴近区域的文化生活特征,尽显课程的内在发展张力,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

2.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年画课程与校内外活动的整合

年画课程的实施可充分考虑与校内外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作为动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年画课程,可以在校内外开展的活动中植入教育功能,可不再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重复讲授。教学时间的适时调整、实施形式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增强对探究式、自主合作式学习方式的改革,安排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调查、走访、参观访谈和动手制作等亲历教学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由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成为很好的引导者而非单一的授课者,充分体现出现代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方向,突出年画课程的地方发展属性。

3.有效组织地方传承人进入大学课堂开班授课

地方院校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增强年画课程授课师资力量,在培养年画受众的同时,把年画的技法、设计、赏析、衍生品开发等,通过课程学习传承下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可在艺术设计等专业学习中,将在传承方面有明显特长的部分学生加以着力培养。在年画教材建设上,要坚持独创性和长期性,将年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技巧等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处理,将年画发展的一手资料采集作为一项调研和挖掘工作长期坚持下去。把年画课程教学与实践联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参与活动、多创作等。

4.搭建年画艺术传承的兴趣团队和研究团队

在高校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一些学生和教师是特别有发展和研究兴趣的,学校应进行积极引导,形成围绕年画发展创新研究的兴趣团对和研究团队,在校内教学改革和创新中予以着重发展。

猜你喜欢
绵竹年画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四川绵竹红岩什邡式磷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牛年画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盗墓黑手伸向汉晋“绵竹城”
试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