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育人促进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研究

2019-02-16 10:31:57蒋飞云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市民素质文明

蒋飞云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我们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历史,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向前发展,我国城镇每年新增1000多万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为主体的新市民。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大多数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与城市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要求有较大差距。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是一项关系到城镇化质量乃至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大事情。十八大以来,我党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毫无疑问,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文化育人是促进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重要方法。推动城市文明创建,促进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应加深对文化育人的认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探索文化育人的途径,做好文化育人工作。

一 文化育人及其特征

文化(culture)是外来词,源于拉丁文,本意是耕种和对植物的培育。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教化和培养。其实,我国古代有“以文化人”的说法。《易经·贲卦》曰:“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文化育人是指人们利用先进的物质精神文化成果,教化人、引导人、塑造人,促使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素质、科学文化知识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首先,文化育人的内容和形式是“文”。用什么样的文化教育人呢?在当代中国,必须且应该是人们创造的先进的物质精神文化成果即“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常常通过优秀的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形式而呈现。其次,文化育人本质和过程在“化”。文化的“化”包含“以文教化”和“向文而化”[3]两个向度。“以文教化”是文化育人的本义,强调教育者的外在给予,体现文化教化人、塑造人的价值。文化是人的本质特征。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4]。“向文而化”强调内在生成即受教育者能主动将文化价值“内化”为主体精神,体现人的能动性。文化育人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双向建构过程。通过“以文教化”,引导人们“向文而化”,进而促进人的文明素质不断完善和提升。最后,文化育人目的是“人”。文化育人的目的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文化育人做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方法,具有隐性教育、渗透式教育、长效性教育等显著特征。

1.隐性教育的特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隐性教育是文化育人的显著特征。隐性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各个要素对于教育的组织实施者来说是明确的,但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却是隐匿的。隐性教育以感染和熏陶为主,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说明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愈隐蔽,就愈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也就愈容易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要求。”[5]在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实践中,各个社区、单位积极开展的“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企业”等寓教于美、寓教于景、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系列文化活动,以美陶冶人、以景陶冶人、以情陶冶人、以乐陶冶人,都是文化育人隐性教育的典型形式。

2.渗透式教育的特征。与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教育法不同,文化育人是渗透式教育法。渗透教育法是“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6]。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温和而柔软;文化育人是一种“软教育”,潜移默化而润物无声[4]。文化的核心和力量是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它常常以“渗透性”方式而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众所周知,文化是观念形态,属于人的精神领域。同时,文化又可以渗透在新市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日常家庭生活之中,使之无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育人的作用。

3.长效性教育特征。文化育人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长期的,但是文化育人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长效的。文化育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教育,应该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形成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载体,引导受教育者逐渐接受教育内容并内化为自我认识和行为准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般来讲,当文化育人成果固化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素质时,它就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7]。所以,一旦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被新市民自觉接受,变成新市民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时,这必将长久地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影响着新市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乃至人生历程和生命质量,使之终身受益。

二 文化育人在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有必要了解文化育人在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引领新市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习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强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是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影响着人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而具有强大的引领功能。为了发挥文化育人的力量,应树立文化育人的意识,在新市民工作和生活的企业、街道社区、家庭,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化人,重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有助于新市民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而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二)有利于帮助新市民完成人的城市化

文化能够帮助新市民完成社会化,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意志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人。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对于多数新市民来说,城市化过程是他们人生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化过程或者再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市民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城市文化,了解城市社会规则,掌握城市生存与发展技能,逐步适应城市生活,不断提升内在素质。城市管理工作者,在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重视文化的教化塑造功能的发挥,通过城市精神、景观文化、良好社会风气等隐形的文化资源润化新市民,使之努力成为受城市社会欢迎的有素养的新市民。

(三)有利于丰富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坚持文化育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达到提高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教育目的。文化育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新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包括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信息素质、心理素质等许多方面,新市民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环节,都蕴含着隐性文化育人的因素,要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滴水穿石,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就能水到渠成。

三 新时代文化育人促使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实现途径

新时代文化育人促进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有很多实现途径,其中,文化活动育人、城市精神育人、景观文化育人是最基本的。

(一)文化活动育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文明素质的培育都要经过知、情、意、行的多次循环反复过程才能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把知、情、意、行四个过程融为一体,是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是文明素质养成的“最后一公里”。缺少文化活动这个重要环节,新市民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文明素质就难以形成。发动组织新市民参加各种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是新时代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开展职业技能比武等企业文化建设,有益于增强新市民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开展家风文化建设,用良好家风文化滋养和陶冶新市民,有益于促进新市民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向善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有益于培育新市民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精神;营造遵纪守法、文明出行的城市道路交通、公共场所等公共文化氛围,有益于培育新市民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新市民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益于丰富新市民的精神世界,提升新市民的精神境界;等等。文化活动要达到育人目的,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保证方向正确;二要内容健康,品味高雅;三要形式多样,为群众喜闻乐见。

(二)城市精神育人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历史文化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具有自身特点并为城市市民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例如,北京城市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长沙城市精神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等等。上述城市精神的共同特点就是简明易记,时代性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对内,城市精神是发展动力;对外,城市精神是形象名片。我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的健康发展、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都需要用城市精神来凝神聚气。城市精神是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品格,具有鲜明的形象功能、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等育人功能。城市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城市精神的提炼、宣传、学习过程,既是市民(包括新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市民(包括新市民)对城市价值认同和城市精神追求的过程。城市精神一旦确定并被市民(包括新市民)所接受,便具有潜形默化的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以德润城,以文化人,这必将对新市民完成人口市民化和人的现代化产生积极影响,意义重大。

(三)景观文化育人

景观分为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完全没有受到人类直接活动影响或影响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是指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材料,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了自身创造物的人工景观。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城市自然景观大多数是人化的自然,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卡尔·索尔(Carl Sauer) 的话说,一切景观都是“文化的景观”。城市景观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通过人们感官直接体验到,例如,城墙、雕塑、鼓楼、博物馆乃至一花一草、一砖一瓦等。城市景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与文化的凝固。城市景观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除承担重要的实用功能之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美学、社会、经济、生态价值,有助于培养新市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归属感,在构建育人环境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城市景观文化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功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普通市民一样,新市民身心健康成长、文明素质不断提升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景观造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作用。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文化改造。对道路绿化、地铁站台、房屋建筑、道路指示牌、楼台亭阁、社区花园等人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突出文化特色,构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环境,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二是加强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城市场馆文化设施的建设、维修和保护。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城市场馆文化设施肩负着文化知识传播和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具有文化育人的先天优势。要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完善其功能,定期举办品味高雅的文化艺术作品主题展览活动,或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利用全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吸引新市民等普通群众接受文化艺术熏陶。历史遗迹、文物古迹、伟人名人故居等人文景观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加强维修保护,免费对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市民开放。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育人作用,强调要保护好、用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他说:“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9]总之,运用景观文化开展隐性教育,有利于促使新市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实现城市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猜你喜欢
市民素质文明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对不文明说“不”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