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樊嘉欣,陈婉莹,张茹,高震,王虎清,吴海琴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 710004)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由CD4+T细胞介导,以黑色素细胞为靶向抗原(可能是酪氨酸酶),这些抗原广泛存在于眼、中枢神经系统、内耳和皮肤中[1]。本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且发病率低,易造成误诊、漏诊。本文对3例VK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女性,36岁,因间断头痛3年,加重伴视物不清10 d,于2018年5月11日入本院神经内科。患者3年前出现头痛,额颞部为主,呈间断钝痛且反复发作,发作时间不等(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未予特殊治疗。10 d前头痛加重,伴双眼视物不清和双侧耳鸣。外院查头颅MRI平扫未见异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入院后查体:双眼球结膜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 mm,对光反射迟钝,双眼球各向运动正常,无眼震,双眼视力下降,无视野缺损,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活跃,四肢共济运动及感觉检查未见异常,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尿粪常规、凝血、生化、甲功、血流变、风湿系列、自身抗体全套、血沉均未见异常。同型半胱氨酸30.3 μmol/L。心电图未见异常。胸部CT:右肺中下叶及左肺结节,考虑陈旧病灶。腰穿脑脊液(CSF)无色透明,脑脊液压力270 mmH2O,蛋白0.43 g/L、糖3.60 mmol/L、氯化物126.80 mmol/L,总细胞数127 ×106/L,白细胞数118×106/L,单个核细胞占99%,分叶核细胞占1%。于2018年5月16日行全脑血管造影术,造影诊断:Ⅰ型主动脉弓;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2 mm×2 mm);左侧颈内动脉颈段夹层动脉瘤;左侧横窦乙状窦及颈静脉发育不良。因动脉瘤体积较小且未破裂,动态观察。按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病毒、甘露醇脱水降压、对症止痛等治疗,效果欠佳。入院第6天眼科会诊:查视力:右眼:0.15,左眼:0.10;眼压:右眼:15 mmHg,左眼:13.2 mmHg;双眼球结膜充血,角膜可见角膜后沉着物(KP),房闪(++),瞳孔区少量渗出,虹膜粘连不明显,双眼晶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盘充血水肿,边界不清,血管迂曲,黄斑水肿,视网膜可见明显出血灶。眼科 AB型超声:双眼球壁回声不均匀增厚,球壁前可见数个弧形强回声光带,其下为液性暗区,动度不明显;玻璃体腔内可见少许点状强回声光点,动度(+)。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双眼VEP振幅达峰时延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后极部多发点状荧光渗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VKHS。更改治疗方案为静注甲泼尼龙500 mg/d,同时辅以阿托品点眼散瞳及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经上述治疗,患者头痛逐渐缓解,双眼视力较前显著改善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泼尼松治疗,随访5个月后患者视力恢复正常,头痛消失。
男性,42岁,因头晕2年,加重伴视力下降1年,于2017年11月13日入我院神经外科。患者2年前出现头晕,与体位相关,站立时明显,平躺时减轻,伴视物旋转及行走不稳感,伴耳鸣。1年前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伴双耳听力下降,常可闻及捻发声。行头颅MRI平扫+颅脑血管MRA:右侧额叶缺血灶,双侧侧脑室后角增宽,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反复于多家医院诊治,症状无缓解。3月前来我院,门诊行眼底照相:双眼视乳头水肿。遂以“颅内静脉窦狭窄”收住院。入院后查体:左眼球结膜片状出血,右眼球结膜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力下降,视野无缺损,双耳听力下降,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活跃,四肢共济运动及感觉检查未见异常,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尿粪常规、凝血、肝肾功、电解质、肝炎系列+HIV+TP、体液免疫全套、细胞因子、甲功均未见异常。腰穿CSF无色透明,脑脊液压力220 mm H2O,蛋白0.50 g/L、糖2.40 mmol/L、氯化物126.80 mmol/L,总细胞数183×106/L,白细胞数42×106/L。胸片、颞骨CT、心电图、颅脑MRV、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未见异常。给予甘露醇脱水降压、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并于2017年11月16日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排除颅内静脉窦狭窄。因患者反复复查腰穿脑脊液压力高,波动在200~250 mm H2O,视乳头水肿,于2017年11月22日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脑脊液压力波动在45~130 mm H2O,但患者视力下降仍进行性加重。遂请眼科会诊:查视力:右眼:0.4,左眼:0.1;眼压:右眼:12 mmHg,左眼:15 mmHg;双眼结膜充血,角膜内皮细小粉末状KP,房闪(++),呈灰白色,虹膜纹理紊乱,双眼晶体透明;眼底:视盘边界模糊,盘周网膜水肿,静脉迂曲扩张,沿血管走形可见小片状出血,黄斑中心反光消失,呈放射状褶皱。FFA:后极部及视盘周围多发点状荧光渗漏。修正诊断:VKHS,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 mg/d,患者视力及听力逐渐恢复,拔除侧脑室-腹腔分流管后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泼尼松治疗,随访6月未再复发。
男性,37岁,因头痛伴发热1月,加重5 d于2017年3月19日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闷痛,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 ℃,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比77.2%,治疗症状无缓解。5 d前头痛加重,伴胡言乱语,行为异常。行头颅CT:轻度脑积水。入院后查体:T 38.7 ℃,嗜睡,高级智能减退,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运动正常,无眼震,双眼视力正常,无视野缺损,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活跃,四肢共济运动及感觉检查未见异常,病理征阴性,颈抵抗,颏下3横指,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阴性。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5.1%。血沉40 mm/h,尿粪常规、凝血、生化、甲功、自身抗体全套均未见异常。心电图及胸部CT未见异常。颅脑MRI平扫:右额叶局灶性异常信号,轻度脑积水。颅脑MRI增强未见异常。腰穿CSF无色透明,脑脊液压力210 mm H2O,蛋白0.33 g/L、糖3.0 mmol/L、氯化物117.90 mmol/L,总细胞数105×106/L,白细胞数6×106/L,TORCH全套、墨汁染色及抗酸染色检测阴性。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脱水降压等治疗后头痛稍有缓解。入院第5天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双侧耳鸣,右侧重于左侧。请眼科会诊,查视力无法配合,眼压:右眼:17 mmHg,左眼:15 mmHg;双眼眼睑、球结膜充血,角膜可见KP,触内皮皱褶,闪辉(++),可见大量房水,双侧瞳孔小,直接2 mm,对光反射灵敏,虹膜纹理不清、肿胀,虹膜后粘连,双眼晶体混浊;眼底:视盘充血,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动静脉比为2∶3,有少量灶状出血点。FFA:后极部多发点状荧光渗漏。修正诊断:VKHS,加用地塞米松20 mg/d,2周后症状消失,出院后嘱继续口服泼尼松治疗,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
Vogt和Koyanagi先后于1906年和1929年报道了伴有脑炎、听力损害、脱发、白癜风的双眼前葡萄膜炎病例,Harada于1926年报道了1例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的后葡萄膜炎病例。此后研究发现这两种病例系同一系统,两者间无截然界线,常同时发生,区别在于以前葡萄膜炎为主者称Vogt-小柳病,以后葡萄膜炎为主者称原田病,故将其统一命名为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即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S)。
VKH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本病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主要攻击黑色素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病毒感染为本病的触发机制[1]。有学者[2-3]报道VKHS在携带HLA-DRB1*0405和HLA-DR4等位基因的个体中遗传易感性增加。VKHS在亚洲人、西班牙裔、印第安人、美洲土著人和地中海裔人中更为普遍,占葡萄膜炎病例的7%~22%,而在白种人、非洲人和土耳其人后裔中并不常见,仅占葡萄膜炎病例的1%~3%[4]。VKHS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大多数患者年龄在20~50岁,可在任何年龄出现[5]。目前VKHS诊断尚无特异性标准,通用标准为2007年由Rao等[6]提出的VKHS修订诊断标准:(1)病前无眼外伤或眼手术史;(2)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病因导致的葡萄膜炎;(3)累及双眼并具有VKHS的急性或慢性期表现;(4)有神经、耳部症状或CSF细胞增多;(5)皮肤、毛发改变。VKHS的正确诊断必须严格按照上述标准,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等有助于本病诊断[7]。以上5项均有为完全性VKHS;神经、耳或皮肤、毛发改变中,1~4项为不完全性VKHS;只有VKHS特定眼部表现的为可能VKHS。临床上常见的为不完全性VKHS。本文中3例患者只具备1~4项表现,均为不完全性VKHS。
VKHS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率可高达83.3%[8],头痛,假性脑膜炎及脑脊液细胞增多在疾病早期很常见[9],也可出现耳聋、眩晕、偏瘫等脑实质病变,脊髓损害及颅内脱髓鞘性改变[10-11]。本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特有的眼部症状和临床演变存在个体差异,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Shoughy等[12]回顾性分析在眼科中心就诊的76例VKHS,早期误诊率为9.2%,而国内黄玉琴等[13]早期报道的误诊率则高达80%。当神经系统症状先于眼部症状出现或表现更为突出时,患者首先选择在神经专科就诊,由于该病发病率低且神经科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其误诊率可能更高[1],容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或卒中等[9-10]。近期Algahtani等[14]报道1名VKHS患者因视觉症状和MRI异常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本文中病例1和病例3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脑脊液细胞计数增多,眼部症状表现不典型或出现滞后,故在发病早期未考虑到VKHS,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病例2以头晕、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早期被误诊为颅内静脉窦狭窄,行多项检查排除诊断,并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最终眼科会诊后得以确诊VKHS。因此,作为神经科医生,在临床中遇到头痛、视力减退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注重眼科查体,考虑到VKHS的可能,避免漏诊、误诊。
VKHS的治疗除一般对症治疗外,糖皮质激素是VKHS初发者的一线药物,宜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治疗时间半年以上,对复发病例,应与其他非激素药物联用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5]。本病易反复发作,预后依赖于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16],若早期用药不及时或不正确,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大部分患者听力减退是暂时性的,一般恢复较好。但皮肤损害则可长期存在,尤其是存在广泛的脱色素现象,较难恢复。文中3例患者均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缓慢减量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和预后。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合并视力、听力及皮肤损害时不应忽视VKHS的可能,对可疑患者尽早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一旦确诊,早期规范使用激素治疗,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