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宇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 重庆 408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成功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道路,特别是在对党自身性质的定位问题上不断取得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话题,学者们围绕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重大意义、内涵与特征、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以服务型执政党为主题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意义。毛跃认为:“服务型执政党的提出和建设,开辟了党群关系新途径,促使执政党以服务型的思维去构建新型党群关系。”[1]赵书昭从增强党的执政资源角度分析了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重大意义,他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会开发党的先进性资源、执政体制资源和增强党的合法性资源[2]。全家悦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构建服务型执政党的意义,即“服务型执政党的构建顺应了群众多元需求的需要,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迫切要求”[3]。李锦斌认为:“服务型执政党的提出,是党执政理念的历史性升华。”[4]彭穗宁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关系角度论述了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意义,认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根本,能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铺垫坚实的社会基础,也是执政党建设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5]。鱼俊清等指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党取得人民群众信任与支持的根基。”[6]
笔者以为,学界目前对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建规律的自觉把握;二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积极回应,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大的理论穿透力;三是服务型执政党体现了党建方式的新发展,是党对自身组织变革、形象的塑造与新功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四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党在新时代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信念和根本宗旨。总之,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重大转型,既包括了对学习、服务、创新以及相应理念与内涵的拓展,也包括相应体制和机制的健全等,为执政党建设理论提供了新的范式,拓展了党建的新场域。
赵纪梅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目标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服务人民思想为‘服务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90多年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服务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服务型’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7]文斌认为,“服务型政党”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中的“修身”“民本”和“变法”思想,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再次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思想[8]。翟桂萍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没有任何私利的为人民服务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以及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代表者的利益代表理论、党的执政理论等,都为新形势下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9]孙希江认为,服务型执政党的立论依据:其一是因为“服务”是世界政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其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实质,其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10]。佘湘认为:“服务型执政党理论形成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即人民主权理论和社会公仆思想,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其直接的指导思想。”[11]张敏认为,服务型执政党的理论根源有3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的演进[12]。
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服务型执政党的理论基础、形成依据已经基本达成一致,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为全人类服务的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服务型政府理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等对服务型执政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以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政党,也没有亲自指导过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但是他们的建党学说和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国家建设原则性论述,包含了丰富的服务型政党建设思想;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的列宁,使布尔什维克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它对无产阶级政党争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途径有过深刻的论述,这些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理论指南。十月革命的历史机遇、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优质土壤、中国共产党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内在机制,中国共产党服务型执政党构建的理念显然闪烁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真知灼见。在中国的语境下,由于执政党与政府的特殊关系和密切关系,服务型政府理论也是当今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资源之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是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基础。
2008年2月23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在2011年7月1日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又提出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这一概念。“服务型政党”则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概念,目前专门研究服务型政党的成果比较少,之前学术界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比较多,也涉及到了服务型政党相关问题,但是专门针对服务型政党的内涵、功能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涵,学界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郝瑜认为,“‘三型政党’的内涵,一是强调学习型政党,要求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二是强调服务型政党,要求牢固树立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根本宗旨;三是强调创新型政党,要求勇于解决新时期面对的新问题”[13]。龙凯等认为:“服务型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把服务作为一种长期的工作状态和价值目标的执政党。”[14]目前学界对服务型执政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可以参照服务型政府的定义来界定服务型执政党。齐卫平等认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服务为理念,以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发展为内容的政党[15]。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包括4个方面的含义:“广大党员干部是履行服务功能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执政党的服务对象,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做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利益诉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服务的评价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15]
张明军认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定位决定了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具有先进理论指导并武装人民群众的执政党属性;第二,具有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第三,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的功能彰显;第四,形成了以“服务”为中心的思想体系[16]。全家悦认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本内涵包括:“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17]郑晓军认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理论指导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关键所在;长期执掌政权是其基本保障;始终服务人民是其最终归宿。”[18]卢旭东认为:“服务型执政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实践中践行群众路线,保障人民权利,有较强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政党。”[19]
张录平认为,以人为本的民本理念、科学精神、民主有序和诚信执政是服务型执政党最显著的特征[20]。朱孝红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就是改变以往传统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干扰,通过服务功能的发挥,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密切党群关系。”[21]周显信等认为服务型执政党的精神特质有3个方面,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理想而奋斗的使命意识,关心群众的群众意识”[22]。
笔者认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提高党建设的领导能力和凝聚力的执政党。不断变化的世界局势与国家格局,要求政党特别是已经取得政权的政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定位,不断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和政党的影响力,提升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三型”目标要想得到很好的落实,最好是把“三型”目标转化为党组织的愿景和党建工作规划。 “三型”政党之间的紧密关系要求服务型执政党建设需要从从“三型”政党协同视角出发。
扈卓然在“三型”政党的框架下对服务型执政党进行了研究,认为服务型是“三型”政党的核心,并提出了推进服务型执政党的实现路径:一是要明确服务型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二是采取全方位措施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即转变服务理念,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加强学习和强化宪法思维[23]。李守超等认为,“三型”政党是党建科学化这个大系统之下的3个子系统,因此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即“‘学习—服务—创新’的循环系统”[24]。高新民认为:“执政党要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提升党组织的内在素养和能力,因此要不断学习。”[25]裴泽庆认为:“服务型执政党需要创新执政理念、创新服务路径、创新服务方式。”[26]
综上不难看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关于“三型”政党之间的关系研究达成了一些共识。他们普遍认为三者关系紧密,不能把任何一个从中剥离出来;“三型”政党之中,服务型执政党的建设是核心、落脚点和归宿,不管是建设学习型还是创新型政党,最终还是为了建设好服务型政党;学习是基础,建设“三型”政党要以学习为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三型”政党之中,创新型政党是动力,学习需要创新形式,服务需要创新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效率,才能提升服务质量。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首先要培育全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现由认知到认同的转变。当然他们在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推进服务型执政党的具体路径。
例如,赵长芬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坚定理想信念,要以提升服务理念为重心建设服务型执政党。”[27]刘厚金认为,服务型政党建设的价值主要是指导实践,并通过指导实践改造社会,并提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路径包括与时俱进,推动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利益调整,弥合收入差距,深化社会整合;服务党员,实现科学党建,优化执政资源;服务群众,扩大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政治[28]。贾庆文等认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实现路径包括:“首先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其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其三,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其四,必须用好的作风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其五,必须培育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意识;其六,必须增强全党的法制观念;其七,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29]田芝健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30]
姜裕富等认为,执政党的宗旨与构建服务型执政党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首先要全党树立正确的宗旨意识。他们以执政党的宗旨意识为分析框架,论述了构建服务型执政党的要求,即“树立公仆意识,求真务实、廉洁奉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落实党的宗旨工作制度”[31]。刘先春等提出了服务型执政党需要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增强宗旨意识方面,就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道德修养、坚持党性修养和深化思想修养”[32]。张苏强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从党本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提出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具体路径,即“首先是坚持党的宗旨观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33]。
服务好人民群众是执政党建设的归宿和目的。刘强等认为:“服务型执政党的建设要发挥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种优势和传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34]唐晓清等也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牢固树立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理念,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水平。”[35]
服务型政党与群众工作目标一致。吴美华认为:“要把群众路线融入到服务型政党建设中,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36]郭从伦认为:“服务型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37]高清等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38]。不难看出,他们都强调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与党的群众工作都是为了夯实党的基础,做好群众工作是服务型政党的重要动力,所以服务型政党建设不能忽视党的群众工作。因此,服务型政党建设要以群众工作为抓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服务型执政党一定要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牛月永指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发挥好工会、青年团、社会团体在密切联系群众中的桥梁作用;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与时俱进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39]在构建和谐党群关系与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关系问题上,也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着力点。如张振指出:“服务型执政党要着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紧贴群众需求,完善民生保障。”[40]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开拓了一种新型的党群关系,这就要求做到强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公共决策上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在传播语境上要形成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新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
学者们认为,人民群众是通过党员个人的行为来认知和判断一个政党的好坏的,因此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必须在作风上做出努力,将党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钟龙彪认为:“构建服务型执政党,必须夯实党的作风根基。”[41]张磊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服务型执政党要为民求实效、谋实干,“要清正廉洁、秉公守法”[42]。邢继攀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四风问题’较为突出,腐败现象较为严重,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求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43]。
霍宏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是作风建设,因此“抓好党性教育是关键”[44]。唐志龙认为,服务型执政党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以端正价值取向,需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这些都要求执政党自觉加强作风建设,因此“作风建设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实践路径,也是关键性环节”[45]。刘朋认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要求“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政风和民风,带动民心”[46]。杨雁飞认为,服务型执政党一定要落实服务行动,而落实服务行动首先要“严守服务道德,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47]。杨德超也指出:“要以作风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党建设。”[48]
部分学者强调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健全服务机制,保障服务效能。这是因为,完备的机制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服务效能的重要保障。
蔡运男认为,制度建设是“避免朝令夕改、形式主义现象”[49]的必然措施。 朱海波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完善服务机制,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创新党员队伍教育培养模式”[50]。徐成芳、闵雪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制度建设,即最主要的是“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和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51]。吴美华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建立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创新各项具体制度,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52]。
张晗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群众能力,这主要包括“创新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提升服务本领;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53]。王森泰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既要完善现有的实体性制度,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建立相关制度机制。”[54]邓海平指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建立稳定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服务考核机制。”[55]
还有学者认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服务型执政党的基础工程,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一个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群众。
周多刚、徐中指出:“服务型执政党,要以做群众工作、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建设好服务型党组织。”[56]刘泽雨认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窗口,“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型’如何,直接关系到服务型执政党的形象”[57]。刘红凛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培养“服务型”的党员,“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基层组织建设”[58]。钟国兴认为,服务型党组织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执政党解决如何更好地进行服务等各种问题,就是探讨如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59]。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强调,服务型执政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组织的效能。
此外,也有的学者从其他方面着手,提出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如王超等认为,服务型执政党要有法律方面的要求,服务型执政党要求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坚持法治思维[60]。因此,服务型政党需要宪法思维,要“以宪法理念提升服务理念,维护宪法的权威,强化宪法意识”[60]。郑晓燕也认为:“服务型政党要加强法治建设。”[61]还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需要加强执政骨干队伍建设,如蒋仁勇指出:“‘三型’政党建设关键需要一支人才队伍。”[62]
杜仕菊、陈功从转型期执政党合法性维护与发展视角来研究服务型执政党。他们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形态得到了民众的高度认同,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绩效得到了民众的认同[63]。但是,在新形势下,执政党的合法性面临一定的挑战。他们还提出了服务型执政的建设的几项措施,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用法治来规范和保障服务型执政党建设”[63]。
孙会岩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出发,认为服务型执政党的提出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回应,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加强理论建设,强化服务理念;整合服务力量,构建服务机制;健全服务机制,保障服务效能;调整政治行为,体现服务功能”[64]。王超认为,党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色地位决定了要切实增强党的服务功能。因此,执政党需要按照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来回归政党的本质,这也是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路径,即“培育自觉服务意识,构建科学的服务组织架构,完善服务的制度建设”[65]。佘湘论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政治逻辑,他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服务型政党建设在基本逻辑、价值目标、基本关系方面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耦合性”[66]。
另有部分学者论述了微博问政对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影响。陈文胜认为,当前微博问政的兴起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开辟了新的路径,“微博问政能够提升执政党的服务理念,使执政党的功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还提供了参与型的政党服务模式”[67]。 因此,服务型执政党的建设需要发挥好微博问政的作用,要加强对微博问政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服务体系,使微博问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任军利在《网络时代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了网络在建设服务型政党过程中的优势,即“为服务型政党建设扩大了政治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搭建了新的平台”[68]。因此,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突出网络的服务功能。
严宏从党政关系视角分析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执政党与政府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决定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也会推动服务型执政党建设[69]。臧笑冬分析了服务型执政党与党的伦理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要实现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与执政伦理建设的有效互动。因此,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把联系群众作为执政伦理建设的途径,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伦理的核心理念”[70]。
李桂秋论述了服务型执政党与党的公信力的关系。她认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有利于提升党的公信力。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几个方面,如改善民生方面、发展民主政治方面,与提高党的公信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服务型执政党是党公信力建设的必然要求”[71]。 纪中强、杜亦菲论述了服务型执政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认为“服务型政党建设成效如何,需要由多个评价主体遵循评价原则,依照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72]。资金议论述了中国梦与服务型执政党的关系,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国梦为服务型执政党指明了奋斗目标,服务型执政党为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73]。朱孝红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入手,提出了社会治理视角下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具体路径,即“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是新时代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现实动力,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时代要求,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价值归宿”[74]。顾训宝探讨了民主法治视阈下服务型政党的机制建设,提出了在新时代服务型政党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民意表达机制、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矛盾化解机制”[75]。李丽丽认为,十九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就给服务型政党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民众获得感的增强,需要服务型政党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最重要的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机制与服务平台,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精准扶贫,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76]。中共中央党校丁伟在其博士论文《新形势下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中提出了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保障工程,“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需要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主体保障和系统保障几个方面统一进行”[77]。其中,制度保障是为塑造农村基层党组织秩序与环境的需要;组织保障需要理清党组织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好农村党政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载体;物质保障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好城乡党建资源,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匹配;主体保障需要培育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和培养群众的主体意识;系统保障则需要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过程等。
有学者将“三型政党”中的“型”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愿景、机制、环境、方法等协调一致自动行动的过程。笔者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在“型”上下功夫,一个“型”字说明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不仅是一种风气和常态,更是一种集机制、组织、可持续发展、信仰于一体的互动循环系统。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贵在行动与落实,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的提出,源于基层的创造与实践,源于对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推广与理论提升。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提出,决不是纯粹的理论阐释和空洞的口号,目标本身需要在体现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中才能实现。
无论是在理论上的价值定位,还是在实践上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都要在实践上获得证明与检验。因此,归根结底服务型政党建设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将其放到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去考察。现在,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提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落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执政本身就是服务,服务型执政党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应该把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在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定要发挥好党员的主体作用,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提升党员的素质和能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要强化宗旨意识,提升服务理念,要在做群众工作中培养党员与群众的感情,树立党员的荣誉感与服务意识;要用真情、真心、真意去服务人民群众,用热情去感染群众,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从中获益,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无限的关怀。
从总体来看,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从十八大以来发展很快,学界关注度迅速上升,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此项研究大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研究人员层次高,刊载成果的期刊或报纸影响大。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首先对“三型政党”做出理论阐释的大多是一些知名党建专家,他们长期从事党建研究,有的还长期从事党的理论与政策的宣讲,他们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能够把握理论前沿与时代脉搏,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的成果主要发表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天津日报》《吉林日报》等机关报纸和《求是》《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求实》《马克思主义研究》《长白学刊》等党政系统主办的刊物上。
第二,研究成果数量逐步增加。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题名中含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报纸类文章有12篇,涉及“三型政党”的报纸类文章有49篇。题目涉及“服务型政党”的期刊论文有56篇,涉及“创新型政党”的期刊论文有79篇,涉及“三型政党”的期刊类文章有177篇。以“服务型”政党为主题的硕士论文有10篇。对服务型执政党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是从无到有,成果逐步增加,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第三,研究的侧重点不一。从统计数据来看,对“三型政党”、服务型执政党提出的意义、贡献的研究文章较多,对如何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理论性文章较多,实践性文章较少;雷同性研究与重复性研究比较多,创新型与开拓性研究比较少;解读性与阐释性研究比较多,建设性与针对性研究比较少;宏观研究多,微观与个案研究较少;从党的历史经验与优良传统等历史纵向方向的研究多,从国外政党比较研究视角进行的研究少。
同时,作为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国内暂且没有对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现有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服务型执政党的内涵研究不够深入。要将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研究推向深入,首先要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服务型执政党的科学内涵,这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尽管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服务型执政党的科学内涵,但多数学者都是“点到为止”,或者侧重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某一个方面的阐释,如只强调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要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忽视了对“型”和“服务”内涵与特征的界定;或者只强调对“服务”的界定,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型”的界定。除了要完整理解“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几个关键词的词义之外,对其内涵的界定还要从性质和特征方面去把握。
第二,对服务型执政党的理论来源研究不够深入。就目前国内学界的发文情况来看,文章内容涉及服务型执政党理论来源的很少。对理论来源的研究,一是不够全面,有的只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论述,有的只是从“服务”这个词语的来源做阐释;二是不够深入,也存在“点到为止”现象。
第三,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成效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不但取决于执政党的努力,也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实践的认知、执政理论的认可度、心理感受和评价等。同时,服务型执政党的建设还受制于执政党内部环境的影响,如执政党是否清正廉洁、执政队伍是否合格等。因此,要深化对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研究,就必然会涉及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但是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是从党建学科的视角展开研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第四,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关于如何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围绕服务型与学习型和创新型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服务型执政党要善于学习和创新;二是就服务型执政党本身进行研究,如要建立服务考评体系、创新服务方法、完善服务内容、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等,但这些研究系统性较为欠缺,比较零散。《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已经明确提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三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显然也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那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还有没有其他工程?此类问题还需深入研究。
总之,目前学界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还不够多。我们期待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的深入,即在理论挖掘上要不断深入,在研究方法上要从单一走向综合,在研究旨趣上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国内学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研究:
第一,加强对服务型执政党基本理论的研究。作为对现象和经验的抽象和提升,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本身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研究服务型执政党某个方面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对具体问题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要在运用理论具体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正。要特别注重对服务型执政党概念和理论基础、思想资源方面的研究,以提高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研究的理论水平。
第二,加强对国外执政党服务群众经验教训的研究。在当今世界的不同类型的执政党中,一些大党、老党是如何丧失政权的,这值得我们从服务型执政党角度去研究。国外执政党为了获得政权而进行的各种改革和自身建设必然包含了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许多执政党都在探索政党改革,有的致力于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的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效、廉洁、充满活力的执政骨干队伍,有的在廉政建设中吸收民众的力量和智慧,有的实现了与群众联系制度化,这些执政党在自身改革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第三,加强对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探索的研究,因为这一时期党为了维护群众利益而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是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