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除了蒋介石、徐阶、张居正等众多人物,包括毛泽东都曾是王阳明心学的信徒,通过学习王阳明而变得分外强大,也为他们带来事业上的成功。比如企业家特别愿意学习王阳明而不是朱熹等其他传统儒家大家,因为王阳明“建功立业”而非像朱熹那样“著书立说”的生平,对于企业家们来说更有吸引力。他一生几乎都在扮演平定叛乱的“救火队长”的角色。如果没有王阳明,明朝的历史会改写。
另一个原因是王阳明特别重视“力行”。虽然传统儒家思想家几乎无人不重视,但王阳明对这一点格外强调,“知行合一”就是他特别提出的思想主张。当然,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王阳明只讲建功立业,不注重读书思考。当时有人认为,古人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王阳明四者兼而有之,如果“除却讲学一节,即全人也”这种看法显然认为“讲学”是多余的。但王阳明自己的回答却是:“某愿从事讲学一节,尽除却四者,亦无愧全人。”
由此可见,王阳明自己最重视的,恰恰是读书和思考。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读书思考。正如儒家的鼻祖孔子所说的,“笃行”必须建立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基础之上,如此才能避免走火入魔。
由于王阳明将自己的实践建立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同时自己的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于是,中国上古以来广为流传的“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被认为在王阳明身上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这“三不朽”集于一身的形象,恐怕是所有人都仰慕的原因。
王阳明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极高的造诣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最能代表王阳明思想成就的作品,是《传习录》。“传习”二字见于《论语》首篇记载的曾子语“传不习乎?”《传习录》由王阳明门人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根据平时记录辑成,分为正文三卷、附录一卷,被收入《王文成公全书》中。
作为王阳明心学的最主要文献,《传习录》的影响非常大。从时间上来说,四百多年过去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都是常读常新;从空间范围上来讲,《传习录》传播到了日本、朝鲜、欧洲、北美。本书已经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学的一把钥匙,更成为反照我们内在心灵的一面镜子,帮无数的人树立起人生价值与信念。所以清代大学者王士祯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绝顶。”这绝不是过誉之辞!
当然,王阳明著作不止《传习录》一本,他的著作被编为《王文成公全书》,有三十八卷,《传习录》只占其中的三卷;现今吴光、董平等学者们编了《王阳明全集》,卷数就更多了,有五十四卷。这些书,大家应该找来认真地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