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段时间内国内外所发生的大事件便是时事政策,在高中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可以对当前的时事政策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从而强化对高中政治课本内容的理解程度。由于高中政治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而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可以弥补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局限性,同时将时事政策与高中政治知识相融合还可提高高中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政治学习能力。本文探讨了时事政策在政治学习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时事政策;政治学习;重要性
在高中生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传统的学习模式较为单一、机械,而高中政治课本中理论知识较为固定,因此在做政治题目时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陈列,也可获得不错的成绩。但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適用于高中政治中的所有题目,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课本中《时代精神的精华》这节课程时,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对时代精神精华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从而开展自由探讨,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从文化、政治、哲学以及时代经济等方面将所有学生的思想进行融合。而时事政策的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锻炼政治思维方式,感受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体现出的文化实力以及政治变化,从而强化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认知。
一、 时事政策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与高中学习中的其他科目相比,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知识量较大,同时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还将出现多种影响因素,因此高中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无法对每个案例进行精确记忆。例如在学习《环境治理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节课程时,其拥有数十种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难度。而在学习高中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时事政策的学习可为高中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确保其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的提高。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智力的高低影响较小,学生之间所比拼的应是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式。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其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因此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自身地位,将自身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将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来进行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而在对时事政策进行学习与分析的过程中可培养其学习意识,由于时事政策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同时发生的时间较为及时,因此学生科使用丰富的学习方式例如课本、手机、电视以及报纸等方式获得最新的时事政策,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思维,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二、 对时事政策进行解读可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知识的学习目标是不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记忆,而是在对高中政治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体验实际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各项事件,在面对问题时有将其有效解决的能力。因此高中政治的学习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高中生在学习时事政策的过程中应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将互相讨论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深入思考的学习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心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而在学习时事政策的过程中,不仅应熟读课本教学内容,还应积极对时事政策进行有效分析。第一,学生应在课下重视对时事政策的学习,对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各项时间进行分析探讨,或者可与教师进行讨论与沟通,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社会经历将给学生提供十分重要的帮助,同时其思考方式较为成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因此学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对政治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 时事政策的学习可体现高中政治学习的生活化
政治理论可有效指导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因此在学习高中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时事政策的学习可增加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了解程度,而时事政策可体现出高中政治学习的生活化特点。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增强对政治信息的了解,学习时事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社会意义。而目前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了解世界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事政策的学习可满足高中生的这一需求。因此高中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应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习惯相结合,使课堂所学知识与时事政策进行融合,从而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构建全面的政治学习知识体系,在探讨时事政策时揭示其政治内涵,使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时事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通常而言,时事政策是高中政治学习内容的延续,可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可帮助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四、 结语
在学习高中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分析时事政策可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开发进程,并提高其政治素养。高中高考与时事政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在构建系统化的高中政治知识结构体系中也离不开时事政策的参与。所以在学习高中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应与时事政策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海纳.浅析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学习中的应用[J].东西南北:教育,2017(16):38.
[2]向猗.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作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35.
作者简介:
谢泽宇,湖南省长沙市,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