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课堂中的养成探究

2019-02-15 08:38李菁
考试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改进与提升,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在最新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其中“家国情怀”素养是学习和探究历史过程中必要达成和实现的人文社科追求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2017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以深刻贯彻落实党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据此,通过历史学科需要实现的基本理念、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做出深刻分析,让历史实现对于国家强盛、民族文化自信和人类社会的使命。

一、 “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界定

新一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从传统中国社会追溯,从依仗同姓宗法亲族治理国家拥护中央到秦始皇“家天下”的君主世袭制,“家”和“国”是密不可分的构成。这种赋予使命的时代主题不仅是基于政治关属的诉求,更是每个国民的情感认同和文明基础。

二、 “家国情怀”素养的构成

课程标准对于“家国情怀”素养的要达成的水平素养做出四个水平的区分,简单地概括,前两个浅一级层次的水平是能够产生国家意识,能够理解、尊重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最主要是认同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水平三、水平四是更高一层级的要求,即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从四分五裂到“大一统”,从经历近代的艱难曲折到拥有现如今的综合国力等等。以及基于全球视野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教学和学习,形成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也是在经济和制度的基础上增强文化生命活力。

从全球视野看,家国情怀是让学生吸收、了解各国优秀文化、来龙去脉或一以贯之或中途废弃,从人类文明、各项制度的起源,从专制到民主、从人制到法制,了解多元文化、制度的起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性,感受国际关系中平等、包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全球化过程中,

认清强者与弱者的不同处境。

基于课程标准,要想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通过历史事实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通过传统文化更是从世界全局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历史认识中不可或缺的是,在更高一层级的角度观察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时,形成民族认同感,了解每个历史人物背负的使命感。

三、 “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能够实践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达成其目标的内容在诸多细小知识及以此作为培养目标的媒介和载体都能循到轨迹。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分不同水平层次,提出教学建议。

从国际视野出发,了解历史时代中的世界状况与当今世界格局,如,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能够理解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如: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了解中国在外交上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在政治认同方面,了解中国是一个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国家,中国的文化经济交流统一,不断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国家意识方面,认识民族国家、民主政治是近代国家的主要特征,了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自由独立幸福的历程。

在文化认同方面,产生对中华传统文明延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课程设计中,以回望的眼光站在历史长河中审视,回到近现代,来思考为什么一个在世界发展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发展的、辉煌了数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国,会以这种深感屈辱的方式进入近代历史?为什么时至近代要遭受无尽的侵略和焚毁,以至于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外交上,英国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开始了积极的对外扩张,在工业革命完成后更是放眼全球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清朝则实行海禁政策,开始闭关锁国,它使中国在世界大变革的潮流中闭目塞听,不求进取,从而远远被甩在世界文明后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鸦片战争前夕,英国难以取得预想中的巨额利润的,因而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倾销鸦片。

依据材料呈现鸦片战争爆发的过程,更直观突出面对鸦片危害日益荼毒中华大地,中国领土和关税主权遭到破坏,由此便利了英国向中国进行商品倾销,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在感受到深深的切肤之痛后,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强音。林则徐、魏源最先拿起了西方这把尺量起了中国的短处,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也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

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才是目标达成与实现的最高水平。在上述教学设计中,通过调动各方资源,推动学生在学习史实的过程中发掘、感悟、创新拥有“家国情怀”的大历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插图版),2015.

[3]邵清.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认识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18(1).

作者简介:李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