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上桂,杨杰,钟贤,能芳明,陈丹
江西省兴国县第二医院外二科 (江西兴国 342418)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属于颅内血肿的一种类型,主要的发病群体是老年男性[1]。CSDH的发病原因是外界暴力导致颅脑组织创伤而引起颅内出血形成肿块[2]。在临床上主张采取引流冲洗清除血肿,常用的两种术式包括钻孔引流术和锥颅引流术,这两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上广泛应用局部麻醉下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CSDH患者。本研究探讨锥颅引流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8~75岁,平均(63.1±2.2)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9~77岁,平均(62.6±2.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中关于CSDH的诊断标准,且经CT检查确定有颅脑外伤史[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试验组: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粉碎针,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在CT引导下选择血肿最厚的位置进行穿侧,待针刺入2~3 mm时停止进针并固定,拔除针芯并双侧孔引流,注入适当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后,将125 U/ml的肝素钠溶液注入再次冲洗,术后持续引流3~5 d。
对照组:给予患者局部或全身麻醉,在CT的引导下找到血肿最厚的位置进行穿刺,切开患者的头皮,并于血肿最厚的位置进行钻孔,将患者的硬脑膜十字形切开,在血肿腔内插入硅胶管并进行冲洗,待引流液体呈现清澈状态时与引流袋相连进行封闭式的引流,将头皮全层缝合。引流后的3~5 d复查CT,待血肿消除后拔除引流管。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复发率。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为症状全部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生活恢复正常,CT复查见血肿全部或基本消除,中线结构恢复;(2)改善为症状有显著的改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并发症较少,CT复查见血肿大部分或基本消除,中线结构局部偏移;(3)无效为症状没有好转或者更加严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痊愈22例,改善6例,无效2例),低于对照组的96.7%(痊愈22例,改善7例,无效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比较
血肿包膜内的微血管不断地破裂出血和纤维蛋白过度溶解促进出血,以及脑萎缩、颅内压降低等因素是CSDH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颅内出血的主要来源包括桥静脉出血、慢性硬脑膜下积液、静脉窦和蛛网膜颗粒受损等[4]。临床上主张通过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但是这会对患者造成十分严重的伤害和痛苦,因此许多医师不赞同开颅手术[5]。本研究中两组分别进行锥颅引流术和钻孔引流术,并且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钻孔引流术会给患者造成比较大的心理负担,这主要是由于该手术在手术室内实施,并且对患者而言更加具有侵袭性。CSDH患者多数年龄较大,身体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比较差,且多数患者伴随其他心脑血管、肝肾方面的基础疾病,全身麻醉手术需要承担的风险比较大,不适用于该年龄段的患者。而锥颅引流术不需要在手术室内操作,可以在病房内实施,不需承担全身麻醉的风险,不需留置导尿管,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更小一些,且省去了部分手术费用,经济实惠。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锥颅引流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复发率较低,但是锥颅引流术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相对较少,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