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卓然,吴海斌,吴巧敏,刘亚倩,王羽嘉, 张永生*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细胞、肥大 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主要特征为气道高反应性,发作时存在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一系列气道重构改变[1]。目前,全球支气管哮喘患者约有3亿,中国支气管哮喘患者约有3 000万[2]。支气管哮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患者需通过长期坚持服用药物及规避诱发的危险因素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从而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上,越趋于强调“防重于治”,突出“防”层面的重要性以达到控制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目的。体现“天人相应”“治未病”“春夏养阳”等原则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因其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等诸多优势,在临床中逐渐广泛使用。本文就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属“哮病”范畴,发作期为“伏痰”遇诱因引触,痰随气升,痰气搏结,壅塞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痰随气动,故见痰鸣如吼,气息喘促,正如《证治汇补·哮病》云:“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若哮病反复发作则致内脏虚损,在哮病缓解期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亏虚。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理论及哮病夏缓冬剧的特征,适予“冬病夏治”中医特色治疗。“冬病夏治”疗法为中医学特色疗法之一,即人体冬季易发、多发、即发、复发等相关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特殊方法施治,减轻冬季特发的疾病的症状或减少发作次数的一种疗法,体现中医“治未病”及“天人相应”的思想,并且穴位贴敷则是冬病夏治疗法常见表现形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夏者,经满气虚,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其三伏天是阳气最盛、气血充盈之时,阳气升发,气血浮于体表,腠理疏松开泄,经络通利,新陈代谢旺盛,选用温热的药物贴敷相应脏腑的背俞穴,药物可直接透入,通过经络直达病处,从而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之效,防治哮喘的反复发作。清代蒋宝素在《问斋医案》中指出“先天不足,脾肾双亏,驯致风伏肺经,哮喘屡发”,可见哮喘发病的病因为肾虚体质基础上加之后天患病后的亏耗,故表现为哮喘易感性及患病后的反复发作性[3]。通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春夏养阳,达到振奋人体阳气,气血调和,扶正祛邪,减少秋冬因不耐风寒之邪而诱发的哮喘发作。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大多学者认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可能与降低血清中的IgE、IL-4 及EOS等相关,增强人体免疫机能,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李博林等[4]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可能通过改善免疫功能,调控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神经介质,从而起到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作用。王军等[5]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经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IL-4、IL-5水平及咳嗽、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从而说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缓解炎症程度,改善患者症状。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始于清代医家张璐首创白芥子涂法穴位贴敷疗法,其著作《张氏医通》对贴敷药物组成及选穴有详细描述,即:“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王朝辉等[6]对308篇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及频次分析,发现用药上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为多,以发泡药为主,主药固定且多以生姜为药引,可见后世医家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白芥子涂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及完善。李竹英等[7]使用敷穴化痰散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其组成药物为细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生半夏、冰片、胆矾、生附子、花椒、樟脑共研细末,姜汁调成稠膏状。
3.1 体质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疗效因人而异,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应先辨清患者体质。吴雅楠[8]通过予15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三伏贴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体质变化,发现气虚质、阳虚质以及痰湿质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对于阴虚质及湿热质的改善效果不满意,提出了阴虚质及湿热质患者不推荐在缓解期采用三伏贴疗法来治疗支气管哮喘。王晓强等[9]的实验观察不同中医体质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可以减少除阴虚体质患者外8种体质患者哮喘的年急性发作次数,并且对特禀质及阳虚质体质患者疗效最明显。
3.2 穴位贴敷时间和贴敷治疗次数因素 吴福斌等[10]通过以126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穴位敷贴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各42例,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药粉自制膏贴,贴敷于中府、天突、膻中、大椎、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结果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最佳的穴位贴敷时间是6 h左右,且疗效好、安全性高。罗志琴等[11]将91例穴位贴敷治疗的缓解期哮喘患者依照4 h、8 h穴位贴敷后是否诱发接触性皮炎进行分组,结果发现与各组治疗前相比,穴位贴敷4 h出现接触性皮炎者疗效相对较好。袁保丰[12]通过实验来观察三伏天穴位贴敷次数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贴敷治疗10次比3次效果好。
3.3 联合其他疗法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简便,可配合中药、针刺、拔罐等其他疗法,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治疗方法更为多样化,且疗效显著。朱桂松等[13]在其研究中通过实验发现,以口服补肺健脾益肾为法的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更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哮喘复发,并且能提高患者身体活动能力。尚艳杰等[14]将70例慢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予单纯中药穴位贴敷和“热补”针刺法结合穴位贴敷,35例/组,观察30天后分别评价其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及喘息、咳痰、胸膈瞒闷、喘鸣音症状缓解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杨环玮等[15]将92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白冰方穴位贴敷联合微波照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肺功能及FeNO检查,实验结果显示,白冰方穴位贴敷联合微波照射疗法可改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FeNO水平,控制气道炎症。田爱平等[16]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膏方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及膏方治疗,能进一步提高ACT评分,较单用贴敷或单用膏方效果更好,更有利于达到哮喘控制的治疗目标。
3.4 择时贴敷 哮喘缓解期患者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顺应三伏天人体阳气最盛,气血充盈之时,同时遵循经络穴位开合规律,择三脏穴位开合时贴敷,药物更易渗入,可迅速随经气通达全身。徐磊[17]将43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8%,对照组为72.2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表明以中医“子午流注”理论为指导,遵循辛日乃肺所主,辛时乃肺经气血流通旺盛之时,顺应肺经穴位开合来治疗哮喘可取得良效。
3.5 穴位贴敷后皮肤反应是疗效之关键 穴位贴敷药物大多含有辛温、逐痰、走窜之品,如甘遂、白芥子、延胡索,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表现为贴敷后局部皮肤常产生的瘙痒、红斑、丘疹甚至水疱等皮肤反应[18],属穴位贴敷的正常现象。临床中,患者往往因贴敷后的皮肤反应,难以坚持配合治疗。宋南昌等[19]通过实验发现了三伏贴一定要使皮肤发泡,且发泡越大,疗效亦明显,并提出三伏灸贴发泡疗法具有化脓灸的作用而无遗留疤痕之副作用。吴凌韬等[20]观察贴敷后不同的皮肤反应与血清IgE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在改善IgE水平方面皮肤发泡患者优于皮肤无反应和皮肤红斑患者,正如《外治寿世方·哮喘》所云:“贴过热痛难受,正是拨动病根,务必极力难赖,切勿轻易揭去”。
综上所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应从辨清患者的体质为先,选择合适的穴位贴敷时间和贴敷治疗次数因素,并可联合其他疗法,使贴敷的疗效显著;同时不可忽略经络穴位开合规律,达到择时贴敷,与如何加强护理因贴敷所致的皮肤反应并获得患者理解与配合,值得今后探寻;未来进一步对穴位贴敷的时间、次数与临床疗效相关性评估,从而寻找最佳的贴敷时间及次数,使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更为规范、有效,提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