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仪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2019-02-15 17:36郭珍磊
关键词:仪式价值观校园

郭珍磊 闫 鹏

(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标志,中国古代社会追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核心价值取向,而在当今中国,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勉励大学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指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仪式路径。校园仪式凝结着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目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纽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养成提供了有效载体。

一、校园仪式的内涵及类型

1.校园仪式的内涵

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祭祀、祈福等活动,如古人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对龙、狼等动物的图腾崇拜,他们相信这些物质中蕴含着神秘的力量,产生敬畏感或神圣感,进而举行仪式活动表达敬重或祈求好运。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仪式的表述众多,如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就记载和描述了冠、昏、丧、祭、朝、聘、乡、射等八礼,通过礼仪制度塑造社会价值,规范社会行为,达到教化民众、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目的。总的来说,仪式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社会行为,通过一系列程序化的展演方式以表达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

校园仪式属于世俗性仪式范畴,与宗教仪式相比具有鲜明的教育和政治属性,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校园仪式是高等教育文化育人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围绕教育活动的主题,通过创设规范的教育情境,借助文化象征符号,传递高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从根本上说,校园仪式就是一种文化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仪式教育影响,促使其将仪式蕴含的价值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思想品德。

2.校园仪式的类型

(1)节日庆典型仪式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期间经历着各种节日庆典文化仪式的熏陶,节日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风俗、习惯、信仰及价值观念,[2]是民族记忆的集中体现,通过开展一系列仪式庆祝活动,以保留民族文化。校园节庆按照活动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民族传统节日、政治节日和其他纪念性节日,不同的节日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例如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国庆节进行爱国主题的教育实践等活动,校庆日邀请校友返校参观校史馆、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校园仪式正是借助节庆的形式传递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政治信仰的维护和遵从、对重要事件的怀念和情感升华。

(2)竞技比赛型仪式

校园仪式中以竞技比赛型仪式最为常见,通过竞争性的校园文化比赛活动以教育引导学生锤炼品格、规范行为、提升素养。例如校运动会开闭幕仪式、军训会操仪式、颁奖典礼和表彰大会仪式等。不同的竞赛仪式所表达的育人功能也不一样,运动会仪式是向学生传递青春飞扬、团结奋斗的积极价值取向,军训会操仪式可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磨练意志品质,颁奖典礼和表彰大会仪式则是表扬先进典型、树立榜样模范,营造奋发向上的积极品质。

(3)通过互动型仪式

通过互动型仪式是个体在地位或角色身份改变时所举行的仪式,个体作为仪式链条中的关键符号充分融入到互动仪式之中。通过互动仪式在个体人生关键阶段的转变过程中提供过渡性帮助,以适应新的地位或角色需求。校园通过互动型仪式主要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历程中所举行的重要仪式,包括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等。入学典礼帮助新生改变思想认知,让学生人意识到独立学习生活的开始,在思想和心理上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毕业典礼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结束的象征,意味着要走向社会迎接挑战,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入党宣誓仪式是学生在政治理想上的追求,经过努力奋斗成优秀分子,体现的是政治面貌由共青团员向中共预备党员的身份转变,宣誓意味着需要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信念目标。

(4)政治纪念型仪式

政治纪念型仪式是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的、具有周期性和鲜明政治属性的集体记忆活动,传递着特定历史阶段重要政治事件的价值意义,这种政治纪念型仪式既呈现了政治史实,又唤起当代人的集体情感共鸣。校园政治纪念型仪式主要是指通过校园仪式活动纪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重大有影响力的人物诞辰及其他政治标志性事件等,如“五四青年节”举行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成人礼等活动,纪念青年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七一建党节”举行新党员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慰问困难党员群众、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活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

二、校园仪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1.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形象化、具体化,提高价值认同

校园仪式教育通过创设情境,借助象征性符号的展示,过程性的展演,传递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校园仪式以特定的活动形式呈现、活动内容表达和文化内涵指向,[3]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形象化、具体化,对置身于教育情境中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价值观塑造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对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例如医学院校组织的新生宣誓仪式,在优秀医师的带领下发出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通过集体宣誓,给新的医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入学教育课,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工作、解除病痛,传递的是“爱国、敬业、友善”的价值观念。通过校园仪式活动将抽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以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观教育,进而提高对价值观的认同度。

2.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生活化、情境化,升华价值情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校园生活,通过将价值观内容融入教育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日常生活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感受到仪式价值观教育的意蕴,进而产生情感共鸣,上升为价值行动。校园仪式凭借其内涵表达的象征性与主体参与的集中性特点,发挥着情感升华的功能。[4]校园仪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催化剂,仪式教育过程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符合教育情境要求,通过特定的场域、时间、装饰、人员等规范化展现形式,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例如升旗仪式,学校领导和师生学生共同站在旗杆之下,伴随着朝阳和国旗护卫队矫健的步伐,集体注意力朝向旗帜,随着国歌奏起,国旗缓缓升旗,学生的爱国热情随之迸发出来。通过以集体的方式参与到仪式情境之中,伴随着音乐、灯光、语言等视听觉的刺激,大脑皮层开始活跃起来,情绪得到调动,身体伴有紧张抖动等表现,情感得到激发,情绪得到感染,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升华为价值情感追求,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同的道德情境时,情感记忆会随着责任唤发出来。

3.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内在化、外在化,规范价值行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的是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灌输价值观方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也需要以具体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将价值观的要求展现出来,规范价值行为,实现价值认知和价值实践相统一。校园仪式通过象征符号传递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校园仪式教育具有榜样示范作用,通过颁奖典礼、表彰大会、先进事迹展演等活动表彰先进,[4]使学生在参与仪式中深受道德熏陶,内化道德要求,进而产生向模范学习的道德行为。例如高校举行的“十佳大学生”表彰大会,通过对道德示范、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自强奋斗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表彰,让学生向榜样学习,提升道德境界,规范言行。校园仪式就是通过这种恰当的、适时的肯定与赞赏的道德行为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行为引导,向大学生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以校园仪式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1.加强宣传,提高认知

校园仪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媒介,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广大师生积极地宣传动员,提高对校园仪式育人功能的认知。宣传的目的就是提高认知,师生对校园仪式的价值意蕴了解程度越高,认可度就越高。相反,如果师生对开展某一项仪式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很难吸引他们参与其中,甚至排斥反感,觉得是“形式主义”的表演。因此,高校需要加大校园仪式活动的宣传力度,让参与者在接受仪式教育之前就能清晰地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在仪式活动中增强亲身体验,提升对仪式蕴含价值观的认可。在宣传渠道上,除了通过线下悬挂横幅、张贴海报等传统宣传方式之外,要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教育的意义,具体可以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微博、微视频、新闻客户端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仪式所承载的价值观内涵,进而内化为价值追求。

2.精心策划,规范程序

校园仪式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的展现需要实现内涵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仪式的文化象征性内涵表达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载体,通过载体将仪式的目的表示出来,如果仅有内涵没有形式,仪式所表达的价值观就很难充分展示出来,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同样,如果仪式仅有外在的形式表达,参与者无法感受到其所传递的价值观,仪式活动只会变成“空架子”,陷入形式主义,造成形式失范,而仪式失范现象在当今大学里已成为常态,主要表现在程序失范、符号失范和礼仪失范,[5]部分仪式教育活动变得空洞乏味。因此,一场高效的校园仪式价值观教育需要实现内涵和形式相统一,首先要精心组织策划仪式,突出仪式所蕴含的价值观主题,例如围绕“诚信”价值观主题进行的考试诚信宣誓仪式,在宣誓前可以组织学生在诚信考试承诺书上签名,养成“契约精神”,然后召开“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由辅导员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内涵表达,如《论语》中“言必信,行必果”,同时介绍违反诚信会受到校级校规处分,最后再进行诚信考试宣誓仪式,通过精心策划仪式主题,突出仪式重要性,让学生在宣誓的情境中内化价值观要求。其次,要完整规范的呈现整个仪式流程,切记简单化、随意化,导致仪式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出来,例如在党员发展支部大会上省去入党宣誓的关键环节,结束时不奏国际歌等,这样的仪式教育过程只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仪式教育主体不重视仪式活动,学生的教育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3.鼓励参与,尊重主体

校园仪式属于师生群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具有集体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群体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地参与仪式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作为仪式教育的主体去感知和体验集体记忆所表达的价值追求,而不是看客或嘉宾,这种身份的转变是校园仪式作用发挥的关键。例如毕业典礼仪式是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次精神洗礼,是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仪式,仪式活动所传达的价值信息是“学子感恩母校,母校祝福学子”等,背后的深层次信息是传递“友善”价值观,应该鼓励所有毕业生都应参与其中,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见证神圣时刻。毕业生身着统一的学士服,端坐在毕业典礼现场,伴随着升国旗仪式开始,仪式过程依次展演。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接受校长的拨穗礼,优秀学子发表毕业感言,教授代表通过创新地话语互动发表祝福,最后随着集体吟唱校歌、怀念青春、表达祝福等类型的歌曲结束。整个仪式教育过程学生全程主动地参与其中,使学生在仪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的教育。

4.健全机制,保障实施

建全校园仪式制度是校园仪式教育活动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保障实施,很多珍贵仪式的教育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同时制度的建立对于避免仪式教育形式化、短期化、随意化问题和维护仪式的神圣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因此,校园仪式制度的建立是保障校园仪式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作用发挥的关键,高校应充分重视仪式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将校园仪式制度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体系,构建系统完善的仪式教育制度体系。与此同时,为了促进仪式教育效果的提升,应当建立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机制的建设。仪式的实施者通过观察学生在仪式教育情境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来初步判断教育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网络信箱等反馈形式,认真听取学生对仪式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意见,以便改进仪式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在仪式教育中的获得感。此外,为了维护校园仪式的神圣性,保障仪式作用的发挥,应建立监督惩罚机制,对于违反仪式规范性要求的行为予以批评和教育,进行适当的规训与惩罚,形成崇尚仪式、敬畏仪式的教育氛围。

猜你喜欢
仪式价值观校园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