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

2019-02-15 17:05群,杨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特色

李 群,杨 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b.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产物,具有民族独特性和历史延续性。中国的自信,本质上讲是文化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多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现了党对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的深化。准确领会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和内在逻辑,对于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持文化自信[1]。随后,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此,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79处提及“文化”,并着重阐述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缺失文化自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失去灵魂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失去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系列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脉所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3]。只有坚持“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文化自信是指建立在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基础上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是民族成熟进步的标志之一[4]。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5],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信、信仰与敬畏[6]。文化自信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和信赖[5]。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适应新时代的召唤,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的重新定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时代课题,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7]。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根据具体国情,不断开辟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只有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才能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文化自信才有根本保证,才能凝聚民族向心力,否则将成为无水之源。

其次,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参见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的讲话。。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参见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3)参见2016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的讲话。。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凝聚了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汇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深刻回答了“党从哪里来”的问题。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奋斗和建设的精神源泉,凝聚着中国智慧,焕发着时代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社会经济中,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践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找准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之间的衔接点,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需要。

二、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8]。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文明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包容性。2013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展现文化多元一体、多样和谐的大国形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孕育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承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基因,具有厚重的历史优势[6]。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形势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传播和辐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在国际交往中为世界文明提供先进的发展理念,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文化自信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

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战略任务。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灵魂,凝聚了本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近代中国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殖民侵略,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在封闭环境中形成了文化自卑,对自身文化价值产生怀疑。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并不是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文化自信仍显不足。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坚定的文化自信必然促进高度的文化自觉,这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彰显了文化主体对社会的认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之所以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最重要的在于其强大的感召力。正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中华民族才能够保持坚定的民族自信,才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增强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满足发展需要,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努力。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就必须要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将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增强党性修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纯学理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前途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大问题[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全面彻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文化自信的重视,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有充分的理由增强文化自信,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是由于共产党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广大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执行者、实践者,始终将文化自信作为党员干部的信念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10],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需求。它是在马克思主旨指导下的价值观,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保证。从本质上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在于价值观自信。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两大没有变”特征,一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仍然亟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二)强化文化认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文化认同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11]。具备高度的文化认同度,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维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革命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种文化的认同,使得整个民族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保证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延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本质也在于人民对文化的信念和信心。因此,文化自信首要的宗旨在于遵循人民逻辑,人民才是中国文化进步的基础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建设一支素质高、技术强的文化队伍,引导和培养人民群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培养创新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创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定文化自信,就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首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粗取精,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使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主旋律。同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要秉承以人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涉及每个中国人,人民具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弘扬优秀文化要以人民生活为中心,积极引导传统文化,通过多元化宣传渠道,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文化也就自然消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住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加快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就必须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紧随时代发展需求,在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快转型,激发创新活力和能量,为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注入新基因。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更加深厚、更加符合时代需要。

(四)具备辩证思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

增强文化自信,要有较强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反对虚无主义。正确处理继承与扬弃、坚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落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自觉抵制腐朽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思想引领,全党要在理想追求上保持政治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经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并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其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并非“舶来品”。在现实生活中,敌对势力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让我们丢掉马克思主义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坚决抵制,时刻保持警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抵制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五)坚持内外兼修,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影响力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才能够创造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新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外兼修”,通过创新创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广泛参与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重塑中国文化自信,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拓展文化贸易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中国经济和外交影响力,提供更加有利的软环境。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在国际上并没有较强的话语体系。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就必须在国际舞台中发出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事业,向世界不断宣传中国精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亮出中国态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只有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13],中国才能在世界上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阵地,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才有足够的底气反对西方霸权主义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完美的特色党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