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早期中医学术流派头痛诊疗思想探析

2019-02-15 16:28黄金科秦晓辉郭蔚驰任泳燕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寸口外感素问

黄金科,秦晓辉,沈 敏,郭蔚驰,任泳燕,李 慧*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

头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主诉,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遭遇过头痛。唐以前作为我国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其中医学术流派特点鲜明。秦汉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列方技为“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家”[1],而从学术演变的历史看,只有“医经”和“经方”算是医学,也是唐以前早期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两大代表[2],这与任应秋所撰《医学流派溯洄论》对早期中医最古学术流派划分思想基本相同[3]。本文通过查阅这一时期代表性鲜明的医经派、经方派的相关医疗文献,以期总结其对头痛的证治诊疗学术思想规律,为丰富当代头痛临床诊疗学术思想并为此提供依据。

1 医经派对头痛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的论述已成理论体系

正如《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所言[1],医经派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治疗。《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关于头痛的论述颇为丰富,提出了头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六经病变、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诊断、治疗、预后等关于头痛的系统理论基础,此外《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等理论著作为早期医经派相关代表也从不同理论角度阐述和完善了对头痛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

1.1 头痛病因病机 头痛病名首载于马王堆出土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中记载与头痛相关的病名有“头痛”“首风”“脑风”“头项痛”“厥头痛”“真头痛”等[4],其不同病名所代表头痛的病因病机及伴随症状亦不相同。

1.1.1 医经派强调导致头痛的外感因素 外感侵袭是触发头痛的重要因素。如《素问·风论》言首风,为“新沐中风”所致[5];脑风,为“风气循风府而上袭侵脑户”所致[5],此强调的是外感风邪引起头痛。《素问·奇病论》云:“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5],是因“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5],此强调的是外感寒邪引起头痛。《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5], 强调的是外感湿邪引起头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强调“鼽衄头痛”,为“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所致[5],表明外感热邪也可引发头痛。另染上疟疾也可引发头痛,如《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头痛如破”[5]。而五运六气变化引起的特定气候环境改变导致人体更容易感受特定偏性外来之邪亦可发为头痛,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5]。《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腰脊头项痛”“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头痛”等[5]。

1.1.2 头痛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黄帝内经》对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起的头痛论述较为详细。五脏病热可引发头痛,如《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热随气逆则头痛。心热病者,头痛面赤,无汗。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热争则头痛不堪,汗出而寒。肾热病者,热争则项痛而强,其逆则项痛”[5]。五脏气机升降失调可引发头痛,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气逆则头痛”,《素问·五脏生成》云:“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素问·方盛衰论》云:“气上不下,头痛巅疾”[5]。

1.1.3 经络功能失调与头痛关系紧密 早期医经派尤其重视头痛的经络学说理论[6],对于引起经络功能失调的病因方面,主要阐述了“外感客经、外感传经、本经气逆及经气逆串”4方面。如《难经·六十难》指出厥头痛为“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7],此为外感所致的经络病变。而受了外感病的经脉若互相传变亦可引起头痛, 如《素问·刺热》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5]。而本经经气气逆或逆串本经络脉亦可导致头痛,如《素问·脉解》云:“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5]。

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古医籍,马王堆出土古脉书,其中对经络病变引起头痛的记载有三个出处,分别是《足臂十一脉灸经》提出足少阳脉病导致的头颈痛;《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巨阳脉“所动病”“所产病”导致的头痛[8]。而《黄帝内经》的素问章节,基本都是关于经络学说的记载,根据经络的循行及脏腑络属关系对头痛进行经络部位划分,形成了较系统成熟的六经头痛理论。如太阳经头痛,根据膀胱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5],故《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5],而胆足少阳之脉因“上抵头角”,故《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5]。

1.1.4 首次记载外伤导致头痛 如《灵枢·厥病》云:“头痛……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5]。医经派首次认识到外伤亦是导致头痛的重要因素。

1.2 医经派对头痛诊断的特点鲜明 脉诊是头痛中医诊断的特色[9],早期医经派尤其重视脉诊在头痛诊断中的运用。《黄帝内经》继承了马王堆脉书时代的脉诊,单是脉诊方法就有十二经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耳后间络脉诊法、三部九侯诊法等。其善用人迎寸口法诊断是否患上头痛,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载:“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手中短者,曰头痛”[5],而对六经头痛的诊断则善用十二经脉遍诊法,根据其经络循行之处在人体肌表可触及的原理诊断某“经脉动则病”,如《灵枢·经脉》对膀胱经头痛诊断:“膀胱足太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冲头痛”[5]。而自《难经》始,对头痛的脉法形式诊断进行了简化,采用了独取寸口诊脉法,而对寸口脉的内容却进行了三部九侯的理论补充[10]。《脉经》在独取寸口诊脉法的基础上再作细化,大量论述了头痛的寸口脉象特点,如当“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头痛”,当“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11],当“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偏头痛”等[11]。

1.3 医经派强调头痛的针灸治疗 早期医经派首次提出了“调阴阳,补不足,泻有余”的头痛治疗原则,如《素问·骨空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5]。在治疗手段上强调针灸治疗,如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首次提出了灸足少阳经治疗足少阳头痛。而《黄帝内经》对六经头痛、五脏热头痛治疗的选经取穴已初成体系,如《素问·缪刺论》记载邪客足太阳络之头痛,可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不已,刺外踝下三痏。《素问·刺热》记载:心热病头痛,刺少阴太阳。脾热病头痛,治刺足太阳、足阳明两经。肾热病头痛,治刺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又《灵枢·厥病》记载厥头痛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外对疟疾头痛的治疗,则采用刺络放血法,如《素问·刺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5]。而《针灸甲乙经》为早期医经派的一部针灸专著,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对头痛针灸的腧穴处方和操作禁忌论方面论述进一步深入,如书中共涉及治疗头痛的腧穴就多达60个,其中头颈面部腧穴28个,非局部腧穴22个,初步体现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的基本原则。而在头痛针灸禁忌方面,更是精确到了具体腧穴和具体操作方法的禁忌记载,如神庭不可刺,头维、脑户、风府不可灸等[12]。

1.4 头痛治疗的预后判断 《黄帝内经》对难治性头痛皆有明确的预后判断说明,如《灵枢·厥病》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5],《灵枢·厥病》云:“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5]。

2 经方派重视临床实践运用,积累了大量头痛临床实践经验

正如《汉书·艺文志》“本草石之寒温, 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1]所描述,经方派善于利用汤药治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药物及方剂的运用经验进行总结,《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都是经方派的经典著作[2],其关于单味药、中药复方治疗急慢性头痛的记载都较为丰富,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的遣方用药提供了丰富的临床依据。

2.1 《神农本草经》首载单味药治疗头痛经验 《神农本草经》首次从药物性味偏性角度出发,详细记载了单味药的功效主治,为这一时期医家对症选药提供了依据。虽然《本经》收藏药物有限,但是却不乏对治疗头痛专药的单味有效药物记载。如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芎藭,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藁本,味辛,温,……除风头痛;腐婢,味辛,平,主……病酒头痛;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等[13]。以上单味治疗头痛药物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影响深远。

2.2 《伤寒杂病论》方证模式首创头痛辨证论治先河 《伤寒杂病论》乃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所成,全书的条文书写模式绝大多数以方证的形式存在,直接反应了病证与方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患者临床表现与条文中所描述的证相符合即可直接运用条文所列方药治疗[14]。如患者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太阳中风头痛,则用桂枝汤主之;若表现为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太阳伤寒头痛,则用麻黄汤主之;若表现为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则用小承气汤;若表现为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厥阴头痛,则用吴茱萸汤主之;若表现为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的少阳头痛,则用小柴胡汤主治。而对于失治误治导致的各种坏病头痛,仲景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服桂枝汤,或下之导致的坏病头痛,若兼见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则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15]。这种方证模式使得临床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方药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捷径方式,固有孙思邈“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说,同时也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六经辨证模式[16]。

2.3 《肘后备急方》头痛急症诊疗学术思想 《肘后备急方》作为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乃葛洪阅读了大量医书,在行医、游历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而著成,但为救急所用,因此没有阐述太多的医学原理。书中所载的头痛急救方法大多“简、便、廉、验”。如治头痛不止,用朴硝捣散,生油调涂顶上;治时行头痛,取牛蒡茎叶捣汁合酒、盐以摩痛处;治头痛欲裂,取当归、酒煮后饮;治卒头痛,取白僵蚕以熟水饮;治偏头痛,用川芎锉酒浸服,或雄黄、细辛等分研末吹鼻,或荜茇为末吹鼻,或生萝卜汁注鼻或谷精草为末合白面调贴痛处;治卒头痛如破,取墨、附子、桂捣筛以冷水服;治厥头痛,煮米作浓吐,或以乌梅、盐、酒合煎服后吐;治饮醉后头痛,刮生竹皮纳鸡子煮水服;治头痛目眩,则取盐与水纳口咽求吐。上述疗法涉及内服外治,治法简单[17],工具简易,方药简廉,既适于应急,又易于学习使用,正如葛洪所言“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18]。而对上述急症头痛治疗的预后判断,书中不乏“立瘥、即瘥、即佳、即止、即住”[18]等判断字眼,充分体现了两晋时期的医药急救水平,为现代头痛急症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大量的临床依据和充分自信。

3 小结

唐以前我国早期中医学术流派,大体可分为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医经派和热衷临床实践应用的经方派。医经派侧重于头痛中医理论层面的系统阐释,因此,为后世医家提供更多的是诊疗依据。医经派认为在头痛的病因病机方面,可概括为外感、内伤、跌扑损伤导致的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经络功能失调所致。而对于六经头痛,则善于从经络循行及经络传变的理论层面来阐释说明。在头痛的诊断方面,尤其重视脉诊的运用,且由最初诊脉形式的多样化转向为脉象内容的系统化。治疗方面,多运用针灸治疗,且随着《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初步系统构建了头痛针灸学术框架体系。经方派由于其侧重于医疗实践的具体临床运用,因此,对头痛的诊疗单味用药、头痛方证处方及头痛急症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诊疗依据。因此,作为中医学术流派的起源和发展阶段,早期中医学术流派对头痛的诊疗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临床经验,都具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学术思想,为现代头痛中医诊治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寸口外感素问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临床观察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