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光,杨杉杉,赵广然,袁 野,周亚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得冠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导致心肌缺血或缺氧甚至坏死所引起的一类心脏疾病[1]。临床表现为心前区憋闷、压榨性疼痛,甚至可放射至肩臂背部及左手手指末端,不典型者尚可有牙痛、腹痛等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很少会超过15 min,多因劳累、饱餐、情绪失节及气温变化而加重,大多可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而缓解[2]。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3]。目前临床上治疗的目标主要为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冠脉血供为主,包括药物治疗(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他汀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及血运重建术(PCI、CABG)治疗,但是不少患者口服药物后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尚有施行血运重建术后患者的胸闷、胸痛无明显缓解,支架内再狭窄也时有发生,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4]。与此同时,因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疗效肯定,无明显毒副作用等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张琪教授,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70余载,张琪教授精通仲景学说,对于金元四大家及明清著名医家的研究亦领会至深。笔者有幸能跟随张琪教授出诊学习,对于内科杂病的中医诊疗有较深入的体会,尤其对于张琪教授从心肾论治冠心病的思想,感触较深。现将张琪教授采用补肾活血,益气养心法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如下。
冠心病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籍并无这一病名的记载,张琪教授根据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为“胸痹、心痛”等范畴。张琪教授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心肾亏虚,瘀血阻滞,治疗上常以补肾活血,益气养心为基本大法,但是,临床上并不仅仅拘泥于此,张琪教授特别强调要根据患者出现的兼证,灵活加减治疗,不离中医治病之精髓。张琪教授认为,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实质,究其本源,首在于心气亏虚、肾气不足,发病之本则在于肾脏亏虚,而成病于脉络痹阻,其中外感病邪、痰浊水湿为其始动因素亦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张琪教授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运行气血,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内经》“心病者胸中痛,……肾病者,……虚则胸中痛”既说明了类似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又说明了肾虚与冠心病的联系[5]。张琪教授结合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分析,大多40岁以上,其中,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之一便是肾脏日渐衰退,而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内寄真阴真阳,为生命之物质基础,中年以后肾气逐渐衰弱,以致不能温阳化气,心为火热之脏,阳中之阳,以致心肾不交,故肾气不足与冠心病的关系尤为明显,认为心与肾二脏共为冠心病的发病之本。同时张琪教授亦强调瘀血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认为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重要的病理产物,瘀血如果不能及时祛除,久则机体气机升降失调,最终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与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结合《医林改错》中所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5]。总之,张琪教授认为,心与肾无论在生理或是病理上都有密切的关系,共同为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
在治疗上张琪教授认为,冠心病的病位在心,与肾关系密切,而心与肾相比,肾脏亏虚更为本病发生发展之根本,同时瘀血又贯穿疾病的始末,故在治疗上,着重补益心肾,同时配伍活血化瘀药物。
2.1 补益心肾,实为治本 张琪教授认为,肾脏亏虚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病发生之根本在于心肾不交。临证上治疗冠心病时务必要做到四诊合参,强调首辨气血阴阳之偏倚,或补或攻,要结合患者个体的情况而定。但是,张琪教授认为,在临证上以气阴两虚的患者较为常见,患者因先天肾气不足,素体亏虚,或邪热侵心,耗伤心阴,或忧愁、思虑过度,积劳虚损,终致气阴两伤,心气虚则运血无力,阴血不足,则脉道失养,发为胸痹。患者临床表现胸闷、胸痛,乏力,口干,腰酸,盗汗,少寐多梦,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治法以益气养阴,交通心肾为基本大法。选方多以六味地黄丸及生脉饮加减,两方配伍意在增强益气养阴之功。
若兼有血虚者,可见胸闷,乏力,唇舌色淡等症,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酌情加入四物汤和/或归脾汤加减以养血补心;若兼有阳虚者,可见胸闷,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而胖,苔白,脉沉细。酌情加入二仙汤配伍桂枝、附子等以温阳宣痹。张琪教授特别强调,在临证上只有抓住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辨证、选方、配伍得当,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2.2 活血化瘀,意在治标 张琪教授认为,导致血瘀的形成,主要与寒热有关,同时与气血阴阳亏虚亦有关,瘀证在治疗上,活血化瘀法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张琪教授告诫我们要注意分清瘀血的寒热、气滞与痰凝及气血阴阳亏虚等,再辨证立法组方。属寒凝者,患者多素体阳虚,阴寒凝滞,胸阳痹阻不通或心气不足,而又寒邪内袭,壅遏胸阳,胸阳失展,心脉痹阻,以致胸痹心痛的发作。临床多见卒然心痛,遇寒而发或加重,伴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迟。治疗以辛温通阳,宣痹通络为基本大法。选方多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应用。属痰浊血瘀者,因后天脾胃素虚,或忧愁思虑伤脾,脾胃损伤,脾失健运,津液停聚为痰,痰瘀交阻,痹阻胸阳,发为胸痹心痛。可见胸闷如窒,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腹胀纳呆,舌质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治疗以辛温通阳,化痰通络为基本大法。选方多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属气虚血瘀者,患者先天肾精不足,后天脾胃失养,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力运血,以致气虚血瘀,发为胸痹。可见胸闷,气短,乏力,疼痛固定不移,舌质淡,苔薄白或紫暗,脉沉或涩。治疗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选方以养心汤加减。张琪教授亦强调只有标本兼顾,除邪必尽,以杜绝或减少疾病的再次发生。
贺某,女,50岁,2018年8月14日初诊。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曾赴西医院住院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端闭塞80%,遂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症状缓解。一周前患者因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乏力,胆怯、易惊、多梦,全身酸软,盗汗等症,2天前自觉症状加重,伴后背痛,遂于张琪教授门诊就诊。诊见:舌体大,滑润,脉弱。既往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口服降压药,降糖药(具体药物不详),查血压:130/90 mmHg。西医诊断: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诊断:胸痹(心肾亏虚,痰湿内停)。治法:交通心肾,宣痹通阳。处方:黄芪40 g,红参15 g(单包),熟地黄20 g,山药20 g,山茱萸20 g,枸杞子20 g,菟丝子15 g,瓜蒌20 g,薤白15 g,半夏15 g,桂枝15 g,桃仁15 g,红花15 g,丹参20 g,赤芍15 g,水蛭10 g,地龙15 g,鸡血藤20 g,郁金10 g,甘草15 g。14剂,1剂/d,早晚2次温服。8月28日2诊,服药后自觉胸闷、心慌、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但仍失眠,多梦,舌体大,脉沉细。上方加远志15 g,柏子仁15 g,龙骨20 g,牡蛎20 g。继服14剂。9月12日3诊,无明显不适症状,张琪教授嘱患者平时增加运动,多与人沟通,不适随诊。随访2个月,患者身体情况良好,未见再发。
按语:张琪教授认为,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与心肾关系密切,且以肾亏为根本,标实以血瘀为病理因素,张琪教授认为,临床上单一证型比较少见,往往都是互相夹杂,要学会灵活辨证治疗。本案辨证属于心肾亏虚,痰湿内停,治疗以培补心肾为本,宣痹通阳以治其标。方中黄芪、红参补气养心;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乃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意在补益先天之本,上述药物合用起到补益心肾之功,扶助正气,乃治本之举;瓜蒌、薤白、半夏、桂枝即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以通阳化痰宽胸;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水蛭、鸡血藤宣痹通络;郁金行气解郁,甘草缓中补虚,调和诸药。全方共奏交通心肾,宣痹通阳之功。二诊加入远志、柏子仁、龙骨、牡蛎等养心安神之品以对症治疗。连服汤剂一月余,疗效明显,随访未见再发。
“胸痹”这个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并描述其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7-8]。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疗效明显,近年来,长期的、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在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优于西医治疗[9]。张琪教授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心肾亏虚,瘀血阻滞,治疗上常以补肾活血,益气养心为基本大法,但是,临床上并不仅仅拘泥于此,张琪教授还特别强调要根据患者出现的兼证,而灵活加减变化治疗,只有这样才不离中医治病之精髓。现代医学常采用药物治疗(扩血管、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及血运重建术(PCI、CABG)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存在毒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故临床综合疗效一般[10-11]。故运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而张琪教授从心肾论治冠心病思想,经过多年临床的验证,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