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红,任鹏鹏,姜德友*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崔振儒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特需门诊内科专家,为龙江医派杰出医家之一。崔振儒教授精通医理,重视经典,处方灵活,治学严谨,医德高尚。从医六十余载,广读医著,精勤临床,在中医内、外、妇、儿等科均有建树,尤擅治疗心病之胸痹心痛、惊悸怔忡,临床运用师传宁心汤及自拟稳心汤,起疴救疾,效验颇良。现将崔振儒教授治疗心病经验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中医心病主要指心之生理功能的“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等方面异常的相关疾病,主要包括西医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临床常见胸痹心痛、惊悸怔忡、失眠不寐、健忘多眠等证候。“心病”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正式定名并详细论述载于《内经》,后世进一步发展,如《伤寒论》用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治心动悸,脉结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从阳微阴弦立法,创瓜蒌薤白三方;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又从气滞血瘀立论,创血府逐瘀法。崔振儒教授重视经典,博览医著,旁参诸家,临床上紧密结合病机,灵活处方化裁。
崔振儒教授认为,认识心病之病因病机必须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心病为北方寒地多发疾病,这是由于黑龙江等北方地区,冬季漫长且气候寒冷,寒性收引,阻遏阳气,而致心失所养;寒性凝滞,血行不畅,致心脉痹阻。《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故心病常在寒温交替,或气候骤变时发病或加重。其次,《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五味不仅能滋养正气,还能伤及五脏。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特别是北方人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食过咸、或吸烟饮酒的饮食特点,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上泛心脉,阻遏阳气,气机不畅,甚至痰瘀互结而为胸痹。此外,当今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或所思不遂的情况,情志失调,平素又疏于运动,气机不畅,胸阳被遏,发为心悸或胸痹。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年过五十,气血阴阳逐渐衰微,肾中精气日渐减损,若肾阳虚衰,难以温煦五脏,胸阳不振,心气不足,气血不畅,甚至心脉痹阻,惊悸怔忡、胸痹心痛诸证杂生。
崔振儒教授认为,心病诸疾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常见心阳不振、阴血不足,或兼见肾精亏虚;标实以血行不畅为著,痰浊、寒凝、气滞可兼而有之,可概括为虚、瘀、痰、热、寒、滞6个方面,病位主要在心,亦旁涉他脏。临床表现为胸痛、心悸、气短、失眠、喘促,甚至胸痛彻背,反复发作,惊惶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多可由于操劳过度、寒热交替、抑郁恼怒、惊恐不安、饱食多饮等诱发或加重。包括现代医学之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心血管神经症,心脏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均在其中。
崔振儒教授长期从事心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指出心病诸疾,在本虚标实总病机的基础上,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肝血虚、气虚血瘀、心脉痹阻、心血瘀阻等证型,以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补益心气、活血化瘀、行气化痰、宁神定悸诸法灵活运用,临床以师传宁心汤和自拟稳心汤治疗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随证化裁,每获良效。
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崔振儒教授认为,以心气亏虚,痰瘀痹阻为主要病机,治疗上重视气血理论,以益气活血,宣痹化痰,养心安神为主要治法,以师传宁心汤为基础方,药用黄芪20 g,生晒参20 g,丹参20 g,川芎20 g,葛根20 g,桑寄生50 g,青皮10 g,瓜蒌30 g,降香10 g,酸枣仁20 g,石菖蒲20 g,珍珠母50 g。该方标本兼顾,方中黄芪、生晒参益气以治其本,丹参、川芎、葛根活血化瘀以治其标,同时丹参、桑寄生活血兼有补血之效。气血同治,气行则血行,以辛散之青皮,破气散结止胸痛。郁金活血,降香温通,石菖蒲豁痰行气,珍珠母重镇安神,诸药同用,共奏补益心气,活血化瘀之功效,心脉畅通,则心痛自除。崔振儒教授在本方基础上,根据病情、体质、季节变化随证加减,注重以通为补,通补结合,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同时在运用芳香温通法时,又防辛香走窜,损伤正气,因此往往小剂量运用,中病即止;活血益气,化瘀通脉,病证结合,变化灵活。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适当配伍甘松[1]、苦参[2]、鹿衔草[3]、重楼[4]等中药,如夹热者选加苦参,脾虚气滞者加甘松,血瘀重者加重楼、鹿衔草。崔振儒教授曾以宁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5例临床观察中,总有效率达到92.72%[5]。
对于惊悸怔忡,崔振儒教授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心血不足,血不养心,神气不守。对于惊悸怔忡之歇止脉,崔振儒教授常引《诊宗三味》之言,“设中虚无凝,必无止歇之脉”,认为脉止歇是由于脉道不畅所致,而脉道不畅则由痰浊、血瘀引起。心血不足,血行无力,可见脉道滞涩;脉道不畅,血不流经,亦可致心血不足,故脉道不畅与心血不足又彼此影响,相互为害。临床以活血通络,复脉止悸为治疗方法,创制止悸稳心丸,药用琥珀、降香、桑寄生、苦参。崔振儒教授曾以止悸稳心丸治疗心律失常60例,该药见效较快,20 d左右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其总有效率达88.3%[6]。崔振儒教授还认为,惊悸怔忡常因情绪激动、惊恐等因素诱发,故安神对于惊悸治疗非常重要。同时由于血不养心,可导致夜寐欠佳,治疗不能只顾活血复脉,加安神之品,可减少惊悸的发作,因此在止悸稳心丸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自拟稳心汤。全方由黄芪20 g,生晒参20 g,丹参20 g,桑寄生50 g,降香10 g,石菖蒲20 g,珍珠母50 g,甘松20 g,苦参10 g,重楼15 g,功劳叶20 g,酸枣仁20 g组成。崔振儒教授以此为基础方治疗脉络不畅之心律失常,临证灵活化裁,如临床表现以心悸、胸闷痛等为主要特点,辨为心阳亏虚、兼痰瘀痹阻,治以温阳益气、豁痰祛瘀、安神定悸,方用自拟稳心汤加瓜蒌;若临床表现以心悸、胸痛剧烈、遇寒加重等为主要特点,辨为阳虚寒凝、兼痰瘀痹阻,治以温阳散寒、豁痰祛瘀、安神定悸,方用自拟稳心汤加制川乌;若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口干等为主要特点,辨为心阳亏虚、痰瘀痹阻、兼心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豁痰祛瘀、安神定悸,方用自拟稳心汤加麦冬、五味子、莲子心、牡丹皮等。
崔振儒教授诊治心病,辨证大体分为寒凝、气滞、血瘀和痰浊,以安神、定悸、止痛为治疗法则。在临床上,心病患者多以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其痛者多为寒凝,闷者多为痰浊。崔振儒教授还认为心病是一个多因素疾病,病理过程复杂,病程长,因此在治疗时也是循序渐进,动态结合,往往先用汤药取速效,再以丸药收功,巩固疗效。
马某,女,58岁。2001年1月11日初诊:心胸憋闷,疼痛,近日发作频繁,多于情志不遂或劳累后发作,时心悸,身重困倦,舌淡,苔薄,脉沉弱。既往下壁心肌梗死发作。处方:师传宁心汤加减:黄芪20 g,生晒参20 g(另煎),丹参20 g,川芎20 g,葛根20 g,桑寄生50 g,青皮10 g,瓜蒌30 g,细辛5 g,郁金20 g,降香10 g(后下),砂仁10 g(后下),酸枣仁20 g,石菖蒲20 g,珍珠母50 g(先煎),鹿衔草50 g。水煎取汁,每日分2次温服。4剂。2001年1月15日2诊:胸痛、心悸症减,乏力。处方:上方不变。水煎取汁,每日分2次温服。4剂。2001年2月5日3诊:胸痛、心悸症减。处方:上方加檀香10 g(后下)。水煎取汁,每日分2次温服。4剂。2001年2月12日4诊:偶胸痛,时心悸,手足有力,食欲增加。处方:师传宁心汤加减:黄芪50 g,生晒参50 g,丹参30 g,川芎30 g,葛根30 g,桑寄生50 g,青皮30 g,瓜蒌40 g,砂仁30 g,郁金30 g,细辛30 g,降香30 g,酸枣仁30 g,三七50 g,珍珠粉50 g,琥珀30 g。1剂配水丸,每日2次,6 g/次。
按语:崔振儒教授认为,此患年近六旬,见气虚乏力,身重困倦,遇劳而发或者加重,以心气不足为本;心胸憋闷,疼痛,因情志不遂后发作,既往又有心梗发作,此为痰瘀痹阻,心脉不畅是其标,故辨为心气亏虚,痰瘀痹阻之证。治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痰之法,方用师传宁心汤。方中参芪大补元气,益气以行血,针对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之本。丹参通行血脉,祛瘀止痛,配伍“血中之气药”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达气血以治其标。桑寄生“滋养血脉于空虚之地”[7],同时加入理气之青皮,配伍芳香之檀香,理气活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青皮其力峻猛,破气散结,可止胸痛。参芪配伍青皮,一补一消,补而不滞,行而不伤。郁金、石菖蒲相互配伍,一温一寒,相互促进,豁痰行气,宣痹止痛。又以酸枣仁养心安神,心病者,多眠差,同时,失眠能诱发或者加重心病的发作,遂配伍珍珠母重镇安神。崔振儒教授治疗时以心为中心,联系其他脏腑经络以及精神活动。同时,衷中参西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运用丹参、川芎、桑寄生、葛根、鹿衔草等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全方位调整心之气血阴阳,使气脉恢复,阳气宣通,心脉舒畅则心痛自除。症状缓解后,配制丸药长期服用,稳定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