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A成像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2-15 06:05:12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动脉炎管壁管腔

大动脉炎属于累及主动脉和分支、冠状动脉或者肺动脉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肉芽肿性、闭塞性炎症性病变的疾病,也可能导致不同程度和不同位置的闭塞、狭窄以及扩张现象,也被叫做Takayasu动脉炎。动脉管壁的增厚是动脉炎的主要MSCT表现,可能侵及动脉全层,病变表现为发生连续性侵犯的一段动脉,并不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模式[1]。受累动脉壁出现规则且均匀的增厚现象,发生“内环”“双环征”形式的动脉内膜面的凝胶样或者黏液样水肿现象,存在低密度的特点;外环实际上就是动脉外膜和中膜由于血管增生导致诱发炎性改变,增强扫描之后发生轻度强化现象,具有高密度的特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极有可能将损伤进一步加重,所以首选的诊断方法为超声和CT。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当作此次数据研究纳入对象,报道以及评估64排螺旋CTA成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是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为(26.32±3.33)岁。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例非活动期患者,10例活动期患者。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视力下降。头晕。发热。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现象,且也可能发生上肢脉搏减弱、脑缺血症状、血管杂音等表现。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以及家属认真且仔细阅读本院推出的知情同意书以后自愿签字参与,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查阅之后获得批准。

排除标准:不配合检查、妊娠期、哺乳期等患者。

1.2 方法

选择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 排螺旋 CT机成像检查,选择患者仰卧位姿势进行定位像扫描,从颅底动脉到髂动脉分叉为基本扫描范围。经肘静脉团注350 mg/mL的碘海醇对比剂,流率为每秒4.5 mL,通过对比剂团注自动跟踪技术对患者实行CTA扫描检查,数据采集128.0 mm×0.6 mm,重组间隔0.6 mm,准直器宽度0.6 mm,重组已经获取的原始数据,所将重组数据输入到Syngovia工作站中,依据不同的结构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如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T)。

1.3 观察指标

选择3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评价患者轴位以及重组图像,获得一致建议之后,对受累血管位置、受累程度和范围进行确定。

2 结果

通过Lupi-Herrea分类法发现,6例I型患者,占据比例是54.54%,Ⅰ型即为头臂动脉型,一般会累及患者主动脉弓以及分支;2例Ⅱ型患者,占据比例是18.18%,Ⅱ型即为肾主动脉型,一般累及患者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以及相关分支;3例Ⅲ型患者,占据比例是27.27%,Ⅲ型即为Ⅰ型与Ⅱ型,累及2组及以上血管;0例Ⅳ型,占据比例是0.00%,即为累及任何类型体动脉以及肺动脉。

表1 Lupi-Herrea分类情况

依据管腔形态将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分成以下几种,狭窄-阻塞型、混合型(狭窄阻塞和扩张阻塞共存)、扩张型(包括动脉瘤形成)。

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动脉管壁增厚现象,且存在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管腔出现不同程度闭塞或者狭窄表现,管腔狭窄存在一定向心性,部分合并狭窄后扩张表现。10例活动期患者,经诊断呈现出分层次增厚的动脉管壁,外层是高密度,内层是低密度,表现出轻度强化,少部分呈现出轻度强化表现,存在不明显的分层。1例非活动期患者,呈现出平扫呈高密度的增厚管壁表现,增强扫描之后强化不明显,合并形成大量侧支循环。

CTA诊断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之后可对病变血管管壁和管腔变化情况进行清晰显示,存在不规则的受累血管管壁,呈现出不同程度向心性或者偏心性增厚表现,管腔出现闭塞或者狭窄现象,不少合并狭窄后瘤样扩张以及管腔扩张等表现。

3 讨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累及主动脉、分支动脉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最为常见的就是多支血管受累[2],累及患者主要主动脉和分支,受累血管壁发生增厚、管腔出现闭塞和狭窄现象,也有部分发生动脉瘤形成和动脉扩张诱发缺血的表现。多发性大动脉炎存在比较复杂的临床表现[3],诊断比较困难。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金标准”,可对血管形态的动态信息进行准确反映,存在较高的细小血管分辨力和图像清晰等临床优势,存在对比剂充盈像,需要很高的密度分辨力以及空间分辨力[4],但因只可展现狭窄血管位置、范围以及程度,不能对血管壁发生的特异性病理改变增厚进行展现,所以,需要选择合理方式进行诊断。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改变了观察血管壁改变的方式[5],对于评价和诊断大动脉炎十分有利,所以,越来越注重多层螺旋CT技术。64排螺旋CTA技术是一种容积扫描方式[6-8],具备范围广、高图像分辨率、速度快等优势,且存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比较强大,能够立体且多方位观察病变,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位置、病变范围、管壁的改变、侧支循环及管腔变化进行直观显示,轴位图像能够对病变管壁增厚状态进行全面观察[9-10],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且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多种重组技术能够对大动脉炎累及情况进行直观、清晰的显示[11-12]。

此次数据显示,通过Lupi-Herrea分类法发现,I型患者占据比例是54.54%,Ⅱ型患者占据比例是18.18%,Ⅲ型患者占据比例是27.27%,Ⅳ型占据比例是0.00%。

综合以上结论,将64排螺旋CTA技术应用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中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是首选的一种诊断检查技术。

猜你喜欢
大动脉炎管壁管腔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导致颈内动脉窃血1例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影像学检查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非绝缘管壁电磁流量计的权重函数仿真分析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
水辅助共注塑弯管壁厚的实验分析
中国塑料(2016年12期)2016-06-15 20:30:07
管壁厚度对微挤出成型的影响分析
中国塑料(2015年12期)2015-10-16 00:57:22
大动脉炎患者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