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村民记忆的乡村农耕景观变迁研究

2019-02-15 03:07王晓军田晋嘉张晓彤宇林军段进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耕山村烤烟

王晓军,田晋嘉,张晓彤,宇林军,段进明

(1.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4.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5.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094)

近70 a来,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对中国乡村传统农耕景观造成重大影响,传统农耕系统各要素逐渐消失。李文华等[1]和张永勋等[2]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农业,对其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广泛探讨,认为传统农业生产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3]。传统农业符合生态学原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认真保护、发扬和借鉴[4-5]。而近年来现代高产品种不断取代地方品种[6],造成农业景观单一化[7],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8]。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和农药,则导致土壤污染,环境严重受损[9]。因此,慎重审视传统农耕的价值,吸取传统农耕和现代农业的精华[10],发展新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学界共识。

研究乡村农耕景观变迁及其原因和后果等,都需要大量农耕景观历史资料。然而农耕景观原貌数据的来源较少,而一般采用的卫星遥感影像识别方法对农耕景观类型的辨别度很低,文献资料记载也不详尽。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挖掘农民记忆的方法来探究农耕景观变迁特征和规律。WANG等[11-12]采用挖掘农民记忆的方法从空间格局、种植结构和种植体系3个方面论述了黄土丘陵区两个典型农耕村庄的玉米种植变迁过程;分析了农业政策对石咀头村40 a来农耕景观变迁的影响。张晓彤等[13]采用乡邑人居-参与式村镇空间设计电子沙盘对农村历史景观进行还原和评估。

村民是农耕景观的直接创造者,也是乡村农耕景观变迁的见证者,可以为研究者提供长时间序列的农耕景观信息。充分挖掘村民记忆,获取农耕景观变迁信息,据此复原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对门山村1949年以来农耕景观。对该村几十年来作物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各时期作物品种及其种植结构变迁特征,意在揭示乡村现代化背景下农耕景观变迁特点及其原因,探讨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对乡村农业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对门山村位于25°27′05″~25°27′25″ N,105°27′53″~105°28′19″ E,是典型低山丘陵地貌,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6.6 ℃,年降水量为1 000~1 400 mm,无霜期为260~340 d。村民以布依族为主,现阶段以烤烟种植、加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并种植水稻、玉米、薏仁米等作物。铜鼓十二调作是该村传统音乐文化之一,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1.2 研究方法

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是目前对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12]。选择PRA中参与式观察法[11]、半结构访谈[12]、大事记和农事历(图1)及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articipa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等多种参与式调查方法和分析工具,调查对门山村农耕景观变迁信息。使用乡邑人居-参与式村镇空间设计电子沙盘技术(三维电子沙盘)[13]创建该村各时期农耕景观三维模型,还原该村各时期农耕景观格局并据此对其变迁特征加以分析。

第一,获取农耕景观变迁信息。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观察和了解当地的农耕活动与农事文化;使用半结构访谈方式对当地各年龄层村民和关键知情人进行深入访谈,并与当地村民反复讨论,充分挖掘他们记忆中不同时期的农耕景观信息;利用大事记和农事历等工具记录农耕景观变迁信息。根据记录的农耕景观变迁信息,可以将该村农耕景观变迁大致划分为4个时期:农业合作化时期(1949—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1959—1980年)、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1981—1995年)和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1996—2017年)。

第二,还原不同时期农耕景观格局。使用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与当地村民一起,基于村庄现状高清正射影像图,结合调查所得信息,反演农耕景观格局信息,初步复原不同时期的农耕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运用三维电子沙盘,创建不同时期农耕景观格局三维模型。初步建立的模型经细部调整,由多名知情人辨认无误后,在三维电子沙盘中再现并生成不同时期的农耕景观格局图,并建立相应空间和属性数据库。

图1 对门山村大事记与农事历记录样本

第三,分析农耕景观变迁。基于三维电子沙盘的空间数据管理与空间分析工具生成不同地块的属性数据,分析该村耕地、林地和聚落3大景观用地以及各类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和面积变化情况;计算该村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依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反映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分析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探究该村农耕景观的变迁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对门山村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见图2和表1。

图2 对门山村各时期农耕景观格局图

表1对门山村各时期景观类型面积统计

Table1ThestatisticsofagriculturallandscapeareaindifferentperiodsofDuimenshanVillage

景观类型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 面积/hm2占比/%面积/hm2占比/%面积/hm2占比/%面积/hm2占比/% 耕地46.0862.9047.3364.6146.7463.8041.7556.99 传统水稻38.1452.0637.2650.861.331.8200 传统玉米7.9410.849.5913.090.901.2300 杂交水稻000.190.2622.5230.749.4812.94 杂交玉米000.260.366.478.833.885.30 烤烟000.030.0415.5221.1812.7217.36 薏仁米00000012.7217.36 设施农业0000002.954.03 林地25.2834.5122.3130.4521.7029.6221.1028.80 聚落1.902.593.624.944.826.5810.4114.21

由图2和表1可知,研究区景观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聚落3种。按照作物种类可将耕地分为传统水稻、传统玉米、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烤烟、薏仁米(与烤烟轮作)和设施农业用地7类。

由图2和表1可知,对门山村景观以耕地为主,且耕地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林地和聚落景观变化不大。在农业合作化时期,耕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其中旱地种植传统玉米,水田种植传统水稻,但无法跟据村民记忆区分传统水稻和传统玉米不同品种的种植格局。在人民公社时期,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后期出现少量杂交种农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烤烟。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杂交种农作物和烤烟成为主导作物,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以烤烟和薏仁米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为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而且全部变为产量较高的杂交种农作物,传统作物完全消失。另外,出现以温室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

对门山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烤烟和薏仁米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逐渐成为主导作物。在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产量较高的杂交种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作物,使传统作物全部消失。对门山村由传统粮食作物组成的农耕景观逐渐转变为由杂交种农作物和高经济价值作物构成的农业景观。

2.2 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通过分析对门山村各时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了解作物间相互转换的情况和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得到农耕景观变迁趋势。总体而言,各景观类型之间没有发生很大转换,主要呈现出部分林地向耕地转移、少量耕地和林地向聚落用地转移的特点。这说明对门山村部分林地发生了轻微退化,少量耕地景观转变为聚落景观。然而,农耕景观内部各作物种植用地间却发生了很大转换(图3,表2)。

由图3和表2可知,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时期农耕景观没有很大变化,农耕景观内部各作物种植用地之间也没有发生很大转换。人民公社时期增加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烤烟3种新作物,其中,杂交水稻和烤烟种植用地由少量传统水稻种植用地转变而来,杂交玉米种植用地由少量传统水稻和传统玉米种植用地转变而来。

图3 对门山村各时期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比

从人民公社到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农耕景观变化很大,各类作物种植用地之间发生较大转换。到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传统水稻种植面积急剧减少,仅存1.33 hm2,其余部分全部转变为其他作物种植用地。其中,转变为杂交水稻和烤烟种植用地的面积最多,占传统水稻转出面积的96.91%。传统玉米种植面积仅为0.50 hm2,其余部分用来种植杂交玉米和烤烟。其中,向杂交玉米转移的面积最多,达到5.83 hm2。此外,还有少量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植用地分别向杂交玉米和烤烟转移。

从第一轮土地承包至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农耕景观变化同样很大,各类作物种植用地之间也发生了很大转换。到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该村已不再种植传统作物,传统作物种植用地已全部转变为杂交种农作物以及薏仁米与烤烟轮作种植用地。同时,杂交种农作物种植用地也主要向薏仁米与烤烟轮作用地转移,其中杂交水稻转出面积最多,达8.65 hm2,占杂交种农作物全部转出面积的44.94%。另有2.73 hm2的杂交水稻种植用地转变为设施农业用地。除少量烤烟用地向设施农业与杂交玉米用地转移外,其余种植用地全部转变为烤烟与薏仁米轮作种植用地。

表2农业合作化时期至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1949—2017年)对门山村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Table 2 Transition matrix of land use type of the Duimenshan Village from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period to the second round of land contracting period (from 1949 to 2017)hm2

T1、T2、T3分别为农业合作化至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至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以及第一轮土地承包至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

自1949年以来,对门山村各类作物种植用地间的转换使农耕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杂交种农作物不断挤占传统自留种作物种植用地,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不断挤占粮食作物种植用地,玉米、薏仁米与烤烟轮作等旱地作物种植用地挤占水稻种植用地,即水田向旱地转变的特征。农耕景观由水田与旱地并存转变为以旱地为主。农业政策对经济作物、杂交种农作物推广,市场化程度提高以及经济利益驱动等的影响,都促使耕地利用结构调整,造成农耕景观变迁。

3 讨论

在我国乡村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生产追求短期效益,工业化农业取代了传统农耕,导致农耕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农耕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知识和智慧,以及与之匹配的耕作技术与习俗,而且得到当地伦理道德的认同。由于具有稳态延续能力,传统农耕发展至今仍发挥着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对门山村农耕景观变迁不仅反映了传统农耕的消失、传统农耕生态知识的遗失和传统农学思想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传统村落文化的快速消逝和村庄传统伦理道德的衰微。水田逐渐转化为旱地,稻田养鱼养鸭等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也随之消失。水田变旱地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和稻田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弱化。农民自留种种质资源遗失导致农作物品种多样化减少和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村民种植杂交种农作物和高经济价值作物加深了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使农业发展和经济收入更易受市场影响。化肥和农药取代了传统有机肥培肥和非化学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发展更依靠外部生产资料投入,从而削弱了物质与能量的内部循环。

目前农业生产还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应重新考虑和评价传统农耕的价值,将其中有益部分与现代农业中合理部分相结合,可持续地利用土地,发展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态农业,建立稳定和谐的乡村农耕景观,促进乡村振兴。

4 结论

基于村民对农耕景观的记忆,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中多种工具和乡邑三维电子沙盘技术,还原了对门山村1949年以来的农耕景观格局,并从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方面分析了该村农耕景观格局变迁特征、作物种植面积的消长和土地利用的转移趋势,揭示了在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农耕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而不断消亡的过程。

结果表明:(1)对门山村农耕景观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是耕地景观发生剧烈变迁,林地与聚落景观变化不明显。(2)大量水田向旱地转变,呈现了水田旱地化的农耕景观变迁特征。这是因为该村大量引进薏仁米和烤烟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旱地作物,导致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减少。(3)种植结构变迁特征表现为由全部种植粮食作物转变为主要种植高经济价值作物。自1976年引入烤烟种植后,粮食作物种植空间不断被烤烟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挤占,现在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已成为主导作物。(4)粮食作物种子由传统自留种转变为较高产的现代杂交种,传统农民自留种现已基本消失,杂交种子全部为市场购买所得。

猜你喜欢
农耕山村烤烟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山村日出
陕西 烤烟新品系通过全国农业评审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烤烟上炕机械研制
不同追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山村之晨
山村晚归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