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小学抒情散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9-02-14 05:55刘思婷
青年时代 2019年35期
关键词:匆匆抒情散文散文教学

刘思婷

摘 要:朗讀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而朗读作为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小学抒情散文教学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首先,优秀的课前范读能迅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有利于散文教学的开展。贯穿课堂始终的学生自主朗读形式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能够独立感受抒情散文中的语言美。朗读还能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抒情散文时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独特情感。

关键词:朗读;抒情散文;散文教学;《匆匆》

一、通过示范朗读,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示范朗读有利于教师在课前进行情境创设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抒情散文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感悟散文语言美的世界。抒情散文中每句都是为抒发作者情感而生,而朗读能将文章中的情感由无声变为有声,使之变得形象而具体。由此可见,抒情散文中句子的优美和它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在示范朗读中体现出来。

优秀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和好奇心。课前的示范朗读,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基调,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抒情散文的课堂教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优秀的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沉浸到课文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一步阅读、理解,诱发他们主动学、积极学的热情,这样整个抒情散文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抒情散文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篇目不少,每篇都算是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练优美,有很强的语言艺术魅力。课前示范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和课文的主题,有利于接下来的散文课堂教学。

“成功的范读,把文章的意境、情韵用准确的声调、气势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外化,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诱发朗读兴趣的催化剂。”[1]这里的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名家录音的范读。现在许多小学生都有严重的“读书腔”,即拖声拖气地朗读,整篇文章读下来,语调毫无起伏变化,只是在重复同一个语调和节奏,这无疑是在机械地朗读。如此朗读的方式,是无法准确地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优美和作者透过事物所抒发的独特情感。这种情况直接说明了以往的散文教学忽视了朗读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好的朗读应该是能打动人心,使人心情随散文文章中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的。教师示范朗读和名家录音朗读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抒情散文的感情,同时学生也会在一遍遍的示范朗读中进行模仿,由此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能在朗读抒情散文时学会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调和语气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停顿、重音、升调、降调、平调等,去掉长久以来由习惯养成的无起伏变化的“读书腔”。

抒情散文作者大都融情于景,借助景物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抒情散文中诸多描写景色景物的句子片段,其中包含了作者独有的个人情思[2]。例如朱自清的《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散文开头第一段的第一句,作者朱自清就写了燕子、杨柳、桃花等景物,用“去了”“枯了”“谢了”三个动词写出自己看见身边的景物更替,心中有所触动,不禁感叹起时间的心情,接着作者连用四个问句来抒发自己心中对时间流逝不复返的疑问。通过范读中抒情语调和段末疑问的发声,学生基本可以自己把握住这篇抒情散文的文章内容和基调,初步感悟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不舍和疑惑。《匆匆》中优美的语句通过范读进入学生耳中,而三个句式相同且并列的句子,范读时非常具有节奏感;像“来”“去”“枯”“青”“谢”“开”这一组组表示反义的字词,连用起来使朗读时的节奏感更加鲜明。这些都能无形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引发他们阅读优美散文的兴趣;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和学习,在聆听范读时掌握散文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更好地切身感受作者所思所想,形成学生学习这一篇抒情散文的独特感受。

二、提升学生语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语感指的是在接触文字语言过程中,能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一种语文的基本能力。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将语感定义为“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3]。说明语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朗读是能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而在抒情散文教学中,作者将自己独有的情思都“寄存”在字字句句之中,用词所表现的情感都非常细致。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提升自身语感,由此提高感受散文优美语句、情感的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语感教学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抒情散文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丰富的语言材料带给学生不同感受,不同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过程。作者将情感融入在文字之中,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与作者建立联系。在抒情散文中更是如此,作者各种复杂难以表露的情感都书写在文章之中,学生朗读文章中感受作者自身带有的个性化语言和表达方式,并在此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语言大都是文质兼美,短短几字即可饱含美感,流露真情。正如他在《匆匆》的第二段中写道:“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八千多日子”来代替自己过去24年的日日夜夜,而这样用较为具体的庞大数字背后,其用心就是为了给读者一种心惊的感觉,传达自己在恍惚之间发现已经失去了如此多的日子后略微无奈的心情。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自然会捕捉到“八千多日子”这些字词,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将“八千多日子”略微重读,以表现作者心中慌乱无措和叹惜的感觉。语文学习当中,语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的学习更需要积累,要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感悟文章,培养语感。朗读是提高语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抒情散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感受不同作家的个性化语言,感受散文中特有的语言美。

三、激發学生阅读散文时的想象力,帮助理解情感体验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抒情散文更是以精练的语言来抒发情感为显著特征。精练的语言非常精准地概括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须对作者散文中的文字进行“解码”,即体会字句背后蕴含的意义。此过程会激发学生在阅读散文时的想象力,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会进入作者利用文字营造的情境氛围之中,学生必须依靠自身的想象力来理解散文中常出现的带有语言艺术手法的语句,因此学生必须将抽象的语言表达在自身已有的经验下化为较为具体的形象来感受和帮助理解文章中的情感。

想象,是朗读者本身所接触过的彼时彼地的场景被作品提供的此时此地的情景激发而在脑子里产生出画面的思维活动有了这样的想象,朗读者对于作品描绘的情景就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4]。散文是由一个个文字符号聚合起来,构成文本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章。在抒情散文中,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文字本身的音、形、义;之后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内涵的需要而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学生需要弄清楚这些文字符号背后隐含的意义才能真正体会抒情散文所抒发的“情”。而抒情散文的遣词用句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同样学生在朗读文章语句时,清新典雅的语言文字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此时语言文字已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第一印象,这是对文字符号的第一层意义的解码;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将会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他们会借助自己实际生活中已有的实践经验来联系文本的文字,从而解读出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独特情感。

四、结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写了朗读是在小学抒情散文教学中的作用,还以朱自清的《匆匆》为例,阐述了朗读是如何在解读具体文本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抒情散文,品读散文。朗读在现在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等因素,许多教师极少分配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朗读或课前进行示范朗读。我们应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寻求突破,不应把眼光只局限于单篇散文的教学,更应放眼远观,朗读在整个散文教学中起的作用。教师须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而非仅仅解读一篇。朗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是联系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是文字与情感的桥梁。朗读在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也是效果非常显著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点滴滴的语言积累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觉是一种很好的接受信息的途径,朗读让学生做到心口合一,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章。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广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3]施茂枝.乐读与善读——朗读教学管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6):42-44.

[4]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匆匆抒情散文散文教学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