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沈阳城市形象外宣翻译探析

2019-02-14 05:55王振郑颖
青年时代 2019年35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城市形象沈阳

王振 郑颖

摘 要:沈阳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正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城市外宣翻译是一个城市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媒体为沈阳城市形象传播与外宣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式与载体。本文将通过新媒体视角,分析如何更好地进行沈阳城市形象外宣翻译,旨在更好地将沈阳文化传递出去,将城市形象传播出去。

关键词:新媒体;沈阳;城市形象;外宣翻译

一、沈阳城市形象外宣翻译背景

沈阳有悠久的历史沿革、天然的地理优势,并成就了独特的人文积淀,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我国除北京之外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近年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东北振兴,沈阳先行”的形势,沈阳正从工业化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文件中指出,沈阳将同武汉和西安作为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进行系统部署,该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沈阳入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2018年6月,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全球媒体交流联谊会主办的《中国·沈阳——全球发布》隆重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52家媒体不远万里来到现场,见证沈阳全力打造为东北亚4个中心(国际化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的决心和规划。

在沈阳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外宣翻译作为一个城市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沈阳的软实力建设,提高对外宣传水平,提高沈阳的世界知名度具有战略意义。毋庸讳言,城市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对外交流工作的效果。本文拟从新媒体视角出发,综合考虑沈阳市外宣的自身特点,对沈阳市外宣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

二、新媒体在城市形象外宣翻译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指在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数字广播、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手机短信等,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出现时间较晚,传播技术更为先进,因此称为“新媒体”。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时效性、多样性特点以及传播效率高、信息量大的传播路径优势。

在新媒体时期,城市的外宣工作方式和宣传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地理距离造成的消息内容滞后性在新传媒环境中得以解决,这意味着城市外宣工作可以加快发展脚步,但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使对外宣传面临许多新任务和机遇。与此同时,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外宣翻译行为包括两个元素,既要能“对外宣传”,又能正确“翻译”,“翻译”是外宣翻译行为的手段,将汉语信息通过语言转换达到有效传播是外宣翻译行为的终极目标,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播。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及反馈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相同的传播内容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受传播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如何把握新形勢下国外受众对沈阳市信息的需求,如何利用新媒体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亟待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三、新媒体视域下沈阳城市形象外宣翻译的建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是城市形象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元素。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文化决定语言,语言反映文化,文化与语言二者不可分割,关系密切。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因此,在沈阳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文化传播与外宣翻译的关系,以新媒体平台为媒介,让更多的人认识沈阳、了解沈阳。

(一)外宣方面

卞地诗在《新媒体时代沈阳城市形象塑造及传播策略研究》一文中谈到,当前沈阳外宣方面存在“城市的媒体形象缺乏亮点、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沈阳市民形象需要提升、政府形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形象不够鲜明”等问题。赫英达在2016年3月-2016年5月,针对新媒体背景下沈阳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推广问题展开的市场调研显示:被访者关于沈阳“活力之都”旅游形象内涵认知度的数据显示新媒体是目前旅游者及本地市民获取沈阳旅游形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城市外宣中的作用,基于新媒体技术具有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环境限制的优良特性,让沈阳外宣信息得到实时、快速、互动传播,极大地提高了沈阳外宣信息传播的效率。

例如:结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开发多形式的创新外宣路线。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既保证沈阳市政府外文官方网站、景区景点各大官方网络平台的大力推广,也要结合沈阳历史文化和社会热点,组织诸如利用网络、手机开展微博、微信、抖音VLOG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国外游客、国内留学生以及海外华侨加入,将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机结合,形成对外宣传的民意场。

突出沈阳城市特质,打造专属外宣名片。对辽海地方文化研究颇有建树的学者型作家初国卿教授曾提出沈阳“十大名片”(沈阳陨石山、浑河文化廊道、沈阳故宫、盛京旗袍、御制《盛京赋》、督陶官唐英、张氏帅府、“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新松机器人、寒富苹果),呼吁大家正视新时代的沈阳。因此在外宣工作中要突出沈阳特质,构建独特的沈阳符号,彰显“盛京”“奉天”文化底蕴,发展沈阳特色旅游业,充分展现沈阳的经济文化实力,提升沈阳国际影响力。

(二)翻译方面

城市外宣翻译是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以国外大量读者受众为中心,将城市各种资源信息翻译成外国语的一种翻译实践,内容涵盖了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外宣翻译不仅仅注重译文的科学性、严谨性、正确性与灵活性等,同时要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作者具有不同的语言、国情、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因此,沈阳在外宣翻译中要遵循“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沈阳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沈阳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首先,沈阳公共场所的公示牌、广告牌或路标,应规避外文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翻译的低级错误不仅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甚至可能会贻笑大方,这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糟糕影响。其次,概念术语实行统一原则,重要景点景观和地名、站名要统一翻译。避免因为译名不统一使外国人产生歧义,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文内注释,补充文化背景。例如:沈阳故宫(Mukden Palace)、张氏大帅府(Commander Zhangs Mansion)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相同的文本,因此在源语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会发生困难。对外宣传时,考虑外宣文本的信息接受者是外国民众,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几乎为零,因此在翻译时应加注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最后,避免出现中式英语和语用失误。中式英语错误指那种畸形的、混合的、在用词搭配上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例如(Province Hospital Dongmen)省医院东门、(Beizhong Street)北中街。语用失误指表达不合适或者表达方式不妥、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这类语用、文化错误。翻译跨越异质文化,需要更多地关注交流和传播,在两种文化背景中进行权衡和阐释。译者应充当文化桥梁和文化中介者的作用,为兩种文化的和谐交融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城市形象外宣翻译对一个城市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传播自身文化、增加外部世界对城市的了解和交往,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基于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有效提高了沈阳城市形象外宣翻译的质量和效率。网络让世界人民同在一个“地球村”,利用新媒体资源,可以充分向世界展示沈阳,将沈阳国际化城市形象传播出去,让沈阳这座城市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参考文献:

[1]魏征.新媒体语境下西安城市形象文化传播话语翻译探析[J].现代交际,2018(17).

[2]王楠.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对外宣传工作[J].新闻传播,2016(6).

[3]李家春.城市外宣翻译跨文化文本重构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朱义华.外宣翻译的新时代、新话语与新思路——黄友义先生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9(1).

[5]李娜.试析如何进行城市外宣翻译[J].理论观察,2016(5).

[6]舒娜.文化差异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特点多维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城市形象沈阳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