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洁
[摘 要]盈余管理从始至今一直是国内外相关学者讨论的话题,在盈余管理的起步阶段国内外的相关学者主要是针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目前相关学者更多的是对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实证结果也不同。主要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方法三个方面整理不同学者的研究观点,为学者今后研究盈余管理指引方向,并提出未来盈余管理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手段;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美国相关学者普遍认为公司存在有奖金计划的高管通过改变会计程序增加他们的薪酬的情况,并且也做了相关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是相互矛盾的。国外学者Healy(1985)更加全面的分析了高管薪酬与会计程序的关系,并且还首次提出契约动机一词,并解释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为将奖金化为己有,从而操纵企业的利润,这也是首次提出与盈余管理有关的词。基于国内外的研究基础上,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以及方法三个方面梳理出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学者今后研究盈余管理指引方向,同时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梳理,可以提高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1 盈余管理的动机
1.1 契约动机
国外学者Healy(1985)提出契约动机一词,并解释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为将奖金化为己有,从而操纵企业的利润。DeAngelo(1988)发现现任高层管理员的职位遭到威胁时,就会采用各种方法调高企业的盈余。Dechow 和 Sloan(1991)认为管理人员在任职期满即将退休时,会通过减少研发支出管理企业的盈余。DeFond和Jiambalvo(1994)指出公司高管在想要违反契约前一年虚增企业的利润。Holthausen 等人(1995)研究发现当公司的盈余高于管理人员奖金上限时,管理人员就会通过递延收益调低企业的盈余。
国内学者更多的是根据国外的相关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李延喜等人(2007)检验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发现两者成正相关。陆正飞等人(2008)研究认为银行不能辨别公司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对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不利。刘睿智(2009)指出公司管理层的薪金受操纵性应计的影响很大,从而得出高管的年薪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董丽萍和张军(2018)验证了管理层薪酬激励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许娟娟、陈志阳(2019)研究发现股票期权会使管理层更容易操纵企业的盈余。
1.2 资本市场动机
外国学者Ritter(1991)选择了一些美国首次发行股票的企业,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发行股票前企业的利润增幅较为明显以及发行股票后企业的业绩下降幅度较大。Teoh、Welch和Wong(1998)选取了一些美国增发股票的企业,将增发前后进行对比发现增发前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明显高于增发后的。Chanery和Lewis(1998)选取了四百多家IPO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样本企业的管理层操纵企业的应计利润以达到平滑企业收入的目的。Denis Cormier和Isabelle Martinez(2006)分别选取自愿披露盈余预测和非自愿披露盈余预测的法国公司,经研究发现前者的盈余管理程度比后者的更高。
国内学者在外国学者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陆建桥(1999)研究发现公司出现首次亏损的年份,会出现调减盈余的现象。陆宇建(2003)发现由于配股政策出台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吴联生等人(2007)发现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较稳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时间逐渐增大。陈祥有(2010)研究发现IPO前企业将盈余调的越高,IPO后企业的经营业绩下降就越大。姚宏等人(2016)发现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当年以及前后两年,存在应计和真实的盈余管理行为。陈和平和邹小芳(2017)将预测误差在大于20%和小于20%的企业相比,发现后者更容易出现应计和真实的盈余管理行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将盈余动机大致分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对契约动机的研究可以使投资者做出合理决策;对资本市场动机的研究可以让企业的潜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真实盈余情况以便做出合理决策。国内部分学者根据国外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并且结合我国企业的特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实验证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操纵企业利润的动机。
2 盈余管理的手段
国外学者Healy和Walen(2002)研究发现,公司可以通过会计政策调整企业的财务报告,从而达到调整企业盈余的目的。Zang(2006)研究发现,企业可以根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方法操纵企业的盈余。Braam等人(2015)将关联企业与非关联企业相比,发现前者更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手段。Liu等人(2017)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前者很少选应计盈余管理手段。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性,针对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陈晓等人(2004)研究发现关联交易和重组是样本企业轉亏为盈的手段。由于2007年会计准则的变更,段丽娜等人(2014)认为农业企业主要用政府补助和生物资产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马方和王曦(2016)研究得出关联交易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肖华斌(2018)分析发现资产重组业绩承诺导致了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谢海娟(2019)发现负向盈余管理与政府补助成正相关,正向盈余管理与政府补助成负相关。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是从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政府补助、会计估计和会计变更这些手段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由于国内外国情的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国外学者更多的是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还在具体的公司中研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可能会选择其他的盈余管理手段。
3 盈余管理程度检验方法
国外学者针对应计利润分离法构建了很多模型,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针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整理。Healy(1985)首次提出了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将总应计利润的均值作为不可操纵应计利润,并且该模型不对操纵性和非操纵性进行区分。De Angelo(1986)改进了Healy模型,认为本年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与上一年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有关。Jones(1991)构建了Jones模型,认为Healy模型、De Angelo模型没有考虑企业的规模,并且认为固定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有一定的影响。Dechow、Sloan 和 Sweeney (1995)进一步的对Jones模型进行了的修正,从营业收入中剔除应收账款,使企业不能通过收入操纵盈余。
夏立军(2002)首先对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进行梳理,其次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认为截面模型在检测成立初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更有效果。张昕(2008)认为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存在很多问题,并且需要相关学者不断努力完善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张立新(2010)将七种应计利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大志(2011)研究了应计利润分离法常用的四种模型,发现修正的Jones模型效果更好。李晓东,张晓婕(2018)分析应计利润分离法的几种模型,发现国有企业中只有DD模型能够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对公司常用的方法进行梳理。针对应计利润分离法外国学者主要集中在对模型构建的研究,而国内初期针对盈余管理方法,一部分学者主要是基于国外提出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哪个模型对检验盈余管理最有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方法进行整理,发现虽然我国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较晚,但是我国的相关学者也在不断努力的进行优化并且研究的方向也更加多样化。目前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上,但是为了能够让其他信息使用者更加直观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未来的盈余管理方向应该更多的是放在某个企业里进行研究,观察企业采用什么手段、方法和动机去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为学者今后研究盈余管理指引方向,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和社会监督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方向,使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陈祥有.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63).
[2] 陈晓,戴草玉.A股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手段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4(02).
[3] 董丽萍,张军.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基于大股东治理视角[J].中國流通经济,2018(12).
[4] 肖华斌.2018瑞茂通资产重组中的业绩承诺与盈余管理案例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
[5] 谢海娟.盈余管理对政府补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会月刊,2019(06).
[6] 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