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澳門創新發展之根基

2019-02-14 02:23明遠
澳门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優勢大灣區建設

明遠

一國兩制,推動澳門進步

回歸20年來,澳門作為“一國兩制”的重要實踐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關於“一國兩制”,普羅大眾最簡單直接的理解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所謂“馬照跑、舞照跳”,保持港澳地區原有資本主義制度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而從學理角度看,“一國兩制”的內涵顯然更加豐富精彩、生命力更加旺盛強大,有必要不斷加深對“一國兩制”的思考、理解和認識。就屬性而言,“一國兩制”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下的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特別行政區的社會現實分析,可以發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一國兩制”這一創新理論包涵了諸多核心理念如 “一國兩制”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內涵之一;特別行政區制度可視為國家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一國兩制”是中華文化、東方文明的智慧結晶,鮮活地體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社會制度的嫁接優勢,特別行政區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對接、利用、改造資本主義的示範場等等。

轉眼間,澳門回歸祖國已經二十年。歸初期,經過數年的“固本培元,穩健發展”,澳門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2002年以來,在旅遊博彩業的強勁帶動下,澳門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庫房日趨豐盈,經濟建設一日千里,博彩業呈現出高速發展勢態,短短數年間就取得了全球博彩業的領先地位。二十年來澳門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與成就表明,澳門已經成為功能進一步擴充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和具有巨大說服力的“一國兩制”展示中心。應該說,“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極為成功,澳門特區第一個二十年是正確理解、正確實踐“一國兩制”的二十年,所起的示範價值與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一國兩制”理論涵蓋面廣、包容量大,體現出求同存異、互利共贏思維。“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以及迅即規範化、制度化(以兩部基本法及其規範的特別行政區制度為標誌),直接催生了一種新型文明體系。在倡導創新發展的當今社會,“一國兩制”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彰顯著無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

文化基地,立足灣區背景

隨著時代背景的轉變,澳門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新機遇、新問題、新挑戰接踵而來,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謀求自身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進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目前,特區政府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了自身的三大定位:即“一個中心”和“一個平臺”以及“一個基地”。“文化交流合作基地”賦予了澳門新定位,也是新使命。

長遠來看,“基地”建設是一個契機,建設發展得順利,將很大程度上發揮澳門優勢,提升澳門在國際合作發展中的地位。在當前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中,澳門有能力也應當為“一中心、一平臺”的建設注入新因素,釀造新亮點,在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一帶一路”重在經濟合作,也未嘗不可視為文化文明的對外弘揚傳播。作為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澳門可以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為中華文化的輸出搭橋牽線奉獻力量。我們要對“基地”的功能與使命、澳門文化的內蘊特色,以及基地建設的優勢與路徑選擇等方面要有清醒深入的認識。

廣東文化以嶺南文化為主,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受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影響,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納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營養成分,形成崇商重利,冒險進取,內外開拓等特點。澳門文化乃嶺南文化的分支,具有鮮明的海洋商業文化色彩。從文化單元來看,澳門直至十六世紀中葉以前與環珠江口地區的文化、生活、風俗是一致的。但是,澳門文化並不僅僅從屬於嶺南文化,也擁有自己的文化新質。它萌芽於宗主地嶺南文化的胚胎,經過四百多年不間斷地納新,在面相上呈現出異於嶺南文化的內蘊更為豐富的“澳門文化”。由於地緣關係以及各種歷史原因,澳門較早而且頻繁地——以主動或被動的態勢——與外來文化碰撞交融,在辨析、吸收、摹仿乃至學習踐行西方文明文化方面擁有相當的積累與優勢。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入據澳門,澳門逐漸成為中國與外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橋頭堡。在大航海時代,澳門就是一個國際自由港,一個海上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國際化程度高。數百年中西文化交流和頻繁的人口流動,以及在西方政治與法制文化的影響下,澳門文化由此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開放多元、中西合璧、中西互映等品格與特色。

就所扮演的文化角色與所具備的實際影響力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澳門社會的主流文化,佔人口核心部分的始終是華人族群,發揮實際功效,推動澳門文化事業向前發展的也始終是本地華人,留予外界影響最為深廣最為突出的始終是東方文明和中華文化。特殊的歷史情狀與人口比例以及族群結構,注定了中華文化是澳門社會的主流文化。同時,由於數百年來或隱或顯、程度不均地存在著外來文化,澳門整體文化格局顯得豐富而多元。這些內蘊特色與優勢,為大灣區其他城市所不具備。“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提出將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既着眼實際,又符合歷史,其定位精準明確。實際上,環顧珠江口灣區諸城市,無論從城市精神氣質還是文化內蘊底色抑或中西交通和區位優勢乃至國際影響等方面考察,可以說,澳門是最具資格也最適合肩起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歷史使命。

而大灣區的建設雖然加速三地的合作與發展,勢必也會涉及文化的競爭與融合問題,但我們必須清晰地看到粵港澳三地同宗同族,語言相似,通婚聯姻普遍,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亦接近。長期以來,三地之間圍繞文學、影視、音樂、舞蹈、曲藝等層面展開交流互動,無論是政府行為還是民間活動都呈現出頻繁互動、密切交往的態勢,並取得良好效果。這不僅推動了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而且豐富了多樣文化空間的建構與想像,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在社會經濟發達時代,文化實力一直是國家和區域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文化事業的發展,既有賴於區域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外部環境,也與區域聯動效應密切相關。在經濟融合快速發展過程中,文化應該發揮先行引領作用。粵港澳三地同屬嶺南文化,關係極其密切。作為南中國最為發達的三個經濟體,在推進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三地之間鞏固文化認同,推動文化合作,實現文化之間的互相欣賞和互相信任,至關重要。三地之間的合作,擁有地緣、人緣、業緣等優勢。有必要進一步突破地域局限,攜手打造常態化的文藝互動機制,完善創新機制平臺建設,從而為促進三地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奠定基礎。

善用優勢,加速實踐落地

澳門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其前景之所以被看好,是因為具備了有利於推進大灣區建設的諸多優勢,其中一大關鍵因素就是文化優勢。16世紀中葉以來,澳門逐漸成為中國與外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帶。作為一個國際自由港,一個海上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澳門國際化程度高。由於地緣關係以及各種歷史原因,數百年來澳門一直頻繁地與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並且積累了豐厚優勢。澳門文化的底色是中華文化,但同時又具有歐陸文化的特徵,這使得澳門文化的地域性、繼承性、包容性、開放性都顯得耀眼突出,具備了相當強大的文化競爭力。作為一個具有文化優勢的地區,在合理科學的頂層設計指導協調下,澳門應致力於將優勢文化轉化為建設基地的動力源,進而為基地建設與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保障。而卓有成效的基地建設反過來也將進一步鞏固甚至提升澳門的文化競爭力。

如何打造“文化交流基地”與實踐,更是成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社會關注的焦點。澳門社會在過去一年中開始從規劃思路與實施程序分析,明確基地建設要務之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一定要抓住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抓住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定位,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細而言之,就是要充分認識規劃建設的本質與蘊涵。要秉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理念,密切大灣區夥伴城市的合作關係,緊緊圍繞“為誰建設、建設模樣以及如何建設”等層面合理有序地展開。

澳門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某種意義上是一條創造文化融合的道路。順著空域角度依次看,基地建設,是在澳門本土展開、在大灣區內部展開、在國家轄地範圍展開。從性質上說,基地建設可以視作是為澳門自身發展而建、為大灣區建設發展而建,長遠看是為國家建設發展而建。基地的謀劃與建設,是新時期背景下澳門融入內地發展、提升自身發展的大好時機。澳門是“一國兩制”制度的示範點,從政治意義上看,基地建設的成功與否,關乎能否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為世界提供全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驗。

立足優勢,加強聯動,高起點高質量做好規劃建設,致力於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是粵港澳三地政府與民眾的願景目標和努力方向。在這個基礎上探討澳門基地建設,以及未來的基地模樣,基地的輪廓與面相才會清晰可感。總之,澳門文化交流合作基地應該是一個高起點、高質量、實踐性強、示範性突出同時又具有鮮明(澳門)地方特色、灣區特色、中華特色的創新基地。

多元文化的融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傳播。澳門乃中西文化對揖互視之城,也是中西文化和諧交匯之地,這一歷史特質註定了澳門在大灣區文化建設中優勢獨具、扮演著不可缺場的角色。基地建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有助於實現灣區文化的融匯與聯通,助力文化大灣區的開掘與發展。基地的建設,既可依託自身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優勢,加強與灣區夥伴城市合作,促進灣區居民的相互交往,提升大灣區城市群的凝聚力、向心力與國際影響力;又可以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一系列應時制訂推出的政策優勢。在文化優勢之外,制度優勢是澳門建設基地和作為平臺的另一大關鍵因素。回歸祖國二十年來,澳門始終堅守“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正確方向,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榜樣。擁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和巨大成就,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社會文化領域走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正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是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之道。“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與生命力不斷彰顯,只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積極主動融入祖國發展大勢,善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才能扎實推動澳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2016年,澳門特區五年發展規劃正式頒佈實施。規劃兼顧了澳門短、中長期發展需要,把落實與國家“十三五”規劃對接、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融入區域合作等內容單列成章。是一份自覺對接國家發展總體規劃,以頂層設計的模式統籌規劃澳門未來發展,務實推進特區建設,是特區所需、居民所願的規劃。規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灣區合作框架協議”形成有機結合,有望培育出國際合作新優勢,勢必進一步發揮澳門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使澳門在對外開放特別是在促進內地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有力地推動中華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弘揚與傳播。

系統打造,促進社會提升

文化的生命也來源於不斷傳承與創新。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倡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澳門同樣需要著眼長遠,走出一條具自身特色的創新發展道路。如何實踐創新發展,已成為當前澳門社會迫切面對的新課題。

回歸初期,特區政府審時度勢,推進產業創新,開放賭權釋放市場潛力,澳門經濟社會由此得以蓬勃發展。首份五年發展規劃把創新發展置於八大戰略之首,提出培養創新人才及打造官、產、學、研的創新網絡,體現了政府把創新視作特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點,為澳門的創新發展之路明確了方向。作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熱土,澳門有必要積極主動融入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大局,以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面對未來所存在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只有秉承創新理念,不斷進行全方位的創新,才能保持“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當前澳門部分領域的發展遇上瓶頸,急需通過創新尋求突破。要推動創新,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創新是一項豐富多元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必須持續不懈推進思維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公共治理創新、文化創新等理念,才能充分釋放活力,匯聚成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發展的力量。對應在法律制度創新上,建議在當前區域合作中推行更便捷有序的要素流動措施,包括創新通關模式、推廣跨境支付、善用負面清單管理等。在產業創新上,為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開發更多層次、更多功能的產品與服務網路,並引進更多具效率、省成本的技術,包括電子商務平臺、大數據、智慧城市等。在文化創新上,多運用新媒體技術作傳播,包裝開發講述新的城市故事,培育創新文化人才,打造創新城市品牌形象等。面對空間資源缺乏等現實問題,建議對85平方公里水域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以及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市之間的合作,打造共同發展的創新平臺。

今年是澳門回歸二十周年,可藉此機會全面回顧總結回歸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與薄弱環節,深入思考如何通過創新更有效地善用制度優勢,運用創新更精準地彌補不足,努力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逐步進入新時代的創新驅動軌道上。當然,要推動澳門走上創新發展的道路,提高自身競爭力,有必要先推動整體社會強化創新、彙集創新和吸收創新。走創新發展的道路不能單靠政府一方的力量,需要發動業界、學術界和研發界等各方形成合力。只有官民通力合作,認真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在不同領域提高創新力度,才能有效加快澳門的創新發展。

猜你喜欢
優勢大灣區建設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I Love You, Dear China
开往香格里拉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如何構建企業的生態優勢?
台商優勢的「大」於「小」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