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下旬,特區政府公佈擬在現行貿促局的重大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之外,另闢優才先導計劃,人才可毋須事先獲得僱主聘任,可在來澳後才尋找工作或自主創業,冀吸引優質人才來澳發展。社會對此反應不一,請問您對此計劃有何看法?特區政府又應如何更完善地制訂人才引進機制?
梁孫旭議員直言,澳門現正處於發展階段,亦希望能夠有多元經濟的元素,所以確實需要不同的人才去支撐澳門的發展。但礙於過去澳門社會、產業的狀況,未必培養出足夠的人才來支撐社會急速變化,所以透過人才引進去推動澳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本地人才的培養,相信這個社會不會有異議,關鍵是有一個完善的制度。
回顧過去貿促局的重大投資移民或者技術移民等計劃已實施了很長的時間,自2008至2017年間,投資移民的獲批個案有186宗、獲批的有410人,而技術移民獲批個案有3296宗、獲批的有5376人。假如這個制度足夠完善並能發揮作用的話,其實是可以為澳門提供到人才的。但正如廉署的報告所提到的,由於這個制度在申請、審批、監管上都存在漏洞,所以這個制度的存在未必真的能夠輸入“真人才”、“真投資”,演變成既無法為澳門社會的發展引入所需的人才,而人才輸入的機制亦被破壞,但制度對於人才來說是很重要的。
當然,如果是好的制度,社會是不會反對的,關鍵在於如何完善相關法例和監管,使其能夠發揮作用。但因為現時澳門輸入人才有不同的途徑,其實可以先將現階段的輸入途徑進行完善。假如這個制度能夠發揮作用的話,則沒有必要再節外生枝,如若這個制度存在不足的情況之下,可再考慮引入其他的方式。
現階段技術移民的審批制度是“點對點”的,僱主可指定申請某人,不足的地方在於輸入的人在其領域上未必是一個人才,因為沒有比較。而香港則採用計分制,在有選擇的情況之下,以擇優而取的方式引進人才。而現在特區政府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的引進優才、科才的輸入計劃,估計是參考了香港政府目前的做法。按照特區政府的介紹,這個制度進行時未必會規範人才留在澳門、無需僱主聘用等等,但是假如沒有企業聘請、人才無法在澳門所需的產業有所發揮的話,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特區政府可以參考外地的方式,亦需因應澳門自身的情況來制訂相關的政策。因為澳門與香港或其他國外地方有所不同,澳門是一個低稅制、高福利的地方,澳門想透過制度吸納人才,假設人才來到澳門卻無法對澳門社會作出貢獻的話,就是損害公共利益,而制度不能發揮作用的話,同樣亦是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人才來澳後,無論是就業也好、創業也好,必需限時找到方向或目標,追蹤其工作情況,若其在期限內對澳門的社會、產業、人才培養有所貢獻,再核批其身分證,這樣是更加符合澳門的所需情況,相信社會也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聲音。
陳志峰委員強調,現時社會對於人才引進存在不同的聲音,大概可分成兩點。第一,可能是擔心引入了一些外地人才,可能會打擊或窒礙了本地人才的成長、發展及工作;第二,對特區政府的施政信心不足,擔心在行政上有疏失,導致引入了一些根本不是人才的人來澳,而事實上廉署亦揭發了貿促局確有此情況,這些擔心是合理的。
不過,公眾要搞清楚一件事,每一個城市都有很進取的人才引進策略,但是每一個城市所引進的人才,其絕對值是少數的。很多時候我們會誤以為人才引進與外僱政策是同樣的事物,外僱的數值可能很大,但是人才並不會大規模地輸入,各城都會瞄準各自社會產業的發展,有利於該產業的催生和發展,他們才適當地引進來。另一方面,亦有市民較關心人才的退場機制,但是如果澳門設有此機制,作為一個優秀人才實無必要選擇澳門,澳門在世界人才爭奪戰的平台將毫無競爭力。
某些範疇是可以看得出,在引進一些高端人才之後,整個專業或領域會有質的提升,例如大學。在大學就是一個人才的大熔爐,來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人才,在這裏一起合作。在一個國際化或區域化團隊當中,學術帶頭人可能是來自國際或內地最優秀的學者,每個人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樣才可以將年輕學者的水平拔高,否則進步就會很慢。因此有目的地、嚴謹地引入了高端的人才,對澳門來說絕對是有利的。
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協同、共建、合作、發展,我們不可能只讓澳門的年輕人融入灣區發展,而不讓其他人進入澳門,這樣會出現人才的空洞化、空心化的問題,那澳門社會怎樣繼續發展呢?因此,人才引進不是不能談,絕對應該談,但是特區政府必須要在做好向社會講清楚、說明白,人才的引進與外僱政策完全是不一樣的,人才引進是小規模且專門性的;而人才引進要做到精準,對澳門的發展是會有重大幫助。在制度上,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客觀的人才評價機制,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特區政府必須提出一個可與澳門產業結構比較相近的方向,明確定出要引入一些甚麼範疇的人才;必須要做好預計的工作,要讓社會看到一個發展的藍圖。
觀察到香港在人才引進上的問題不大,就是因為香港的制度相對完善,人才引進形式是由各個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士組成委員會的形式進行審核。有了第三方之後,政府的壓力減低,也可杜絕很多的漏洞及增加公信力。這是人家成功的經驗,澳門是可以嘗試和借鏡的。
人才爭奪戰已經成為一個城市未來能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澳門其實有澳門的優勢,許多人是趨之若鶩的。某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因為這樣做是真的對澳門好,問題在於特區政府必須要有承擔、要有官員可以站出來,不斷向社會進行遊說、解說;研究相關範疇的學者亦應該多關心本地的政策,在自己的範疇及在公眾、媒體的平臺多傳達一點客觀的意見。需要讓社會明白,並不是澳門獨特,而是其他地方都有這樣的經驗,澳門不做的話會落於人後,繼而影響澳門未來社會的發展。
黃健強理事長認為,在現階段來說,質疑這個計劃是沒有意義的。任何一個計劃總會傷及既得利益者,亦會令到有另一批人有好處,這是必然的事。
目前所見的一些反對聲音,並不是完全失去理智的反對,反而他們要求的是這個計劃更多的細節。例如其具體操作或是方向是怎樣,人才以何種身分、持何種證件來澳等,特區政府均未公佈。在這方面的訊息增多的時候,才是較為適合討論的時間,純粹將它妖魔化不是一件理性的事。
因為人才流動,不外乎一個供求關係,如果澳門在某方面真的有需求,而本地沒有供給,難道就此停滯不前?看看澳門現時的醫療體系,亦有外籍人士從事本地醫療工作,但更多的市民對此不覺得有問題,可能是市民認同外籍醫生有某方面的專業,甚至乎對外籍醫生更有信心。所以外地人士來澳,其實不是一個問題,只不過是有否此需要。
再者,大家較為關心的“無需僱主聘請,人才可先行來澳”,核心問題可能在這個位置。對此,個人比較偏向的想法是:人才來澳一段時間、適應了之後,能夠即時進入產業,將他的能力發揮出來。如果這個計劃真能吸引高素質的人才來澳的話,可以帶動澳門的產業發展、以及培養出一批人才,其實也沒有理由去拒絕的。
特區政府是需要向公眾解釋目前的計劃,讓公眾明瞭特區政府的方向,引優才來澳是基於澳門有此需求,而現時澳門的產業或各方面未能配合,這是為了將來作一個儲備。
以人才規劃的角度來說,這是應該要做的,但是在操作上會出現較多的摩擦,因為始終會影響到澳門的勞方或其他業界人士,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多了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在這方面是需要特區政府多走一步、多作解釋,相信只要列出數據、說明原因,公眾應能諒解。就個人來看,是持正面態度來看待此事的。
霍可欣理事長表示,對於特區政府公佈在現行貿促局的重大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之外,另闢優才先導計劃,人才無須事前先獲得僱主聘任,來澳後才尋找工作或自主創業,冀吸引優質人才來澳發展的政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密鑼緊鼓,各個城市都積極參與,令人才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人才又是驅動澳門發展的第一資源,此政策的推出無疑是人才考慮在澳門發展的吸引點之一。此政策的出發點是推動澳門的經濟發展,箇中雖然有不足及有可能引發一部分的社會問題。希望特區政府能一步一步細化及調整,又多參考各地鄰近地區如香港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以制定更適合澳門發展的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