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编写的关于手工业制作的重要科学著作,保留了大量的手工业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关键词:《考工记》 统一 天人合一 造物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陈寅恪先生认为《考工记》可能成书于西汉;梁启超先生认为成书于战国后期;而郭沫若先生认为《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期。学者对于《考工记》的研究也足以表明对它的重视。同样,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也对后世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平日理解“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多是分析一件成功的作品被创造出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是造物的客观条件,“工有巧”则是对这些客观因素的主观处理,所以这句话自然地被收录在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当中,拿到现代也常用作比喻造物的最高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笼统的造物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直沿用到今日。何为“天时”?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之分,万物有生长消融之分,适时地尊重自然规律的变化。何为“地气”?指的是地理特征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别。因为天时和地气而导致的材料的不同,“材美”不仅体现在选材的精美上,也体现在不同材质的选择上。“工巧”是在前边的铺垫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而造物,先有新颖的设计理念,再对材料有具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再加上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最后,造出来的物品要有很强的实用目的。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首先通过中国传统设计中的园林设计来分析这个问题,中国的古代园林设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闪光,在世界上都是令人瞩目的,先不说在滚滚的战火中消失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单说现在保留下来的园林,也多是精美奇巧的,像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而分析能保留下来的原因,首先这些园林的选址、选时等多是顺应天时的,一年四季,园林内每个季节的颜色也是不停变化的,远山近水,都要考虑天时、地气,在一定的条件允许下,才能通过一些技术和手段,也就是造物观中所谈到的工于巧,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被,营造建筑等方式和途径,创造出美的环境,使这个环境在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实用价值,还能在不破坏外部环境的条件下,以天做势,达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天人合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崇尚自然,源于自然,人类的发展反而在其次,如此这个园林本身才能长远发展,流传于世。所以说谈到现存的古代园林,就不得不从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观察,时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沉淀下来的都是精华,随着岁月消失掉的便是没有达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境界,要么被岁月残忍地抛弃,要么就在新技术的条件下被更新换代了,还有就是中国的古代园林不仅代表着园林本身高超技艺,往往还代表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表现出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尊重与向往。在今天看来,中国古代的园林不仅仅代表着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峰,同时凝结着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藏着儒家,道家以及佛学的观点,还涵盖了中国的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做到了园中有景,园中有诗,園中有画,既有作为人的智慧,又有高于人工的东西,结合山水,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保存至今,也做到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观点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页,是祖先作为重要的观点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所骄傲的,但是无独有偶,这个观点在西方虽然没有明确文献推现于世,但早在西方工业革命期间,包豪斯成员、著名建筑设计师米斯·凡德洛就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观点阐述,意思大概也就是顺应自然,少做装饰,在满足多样性设计需求的同时也不应该违背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迎合自然,之后的选择才是人工所创造的,整个工业革命都被包豪斯排斥,他们崇尚的是中世纪的纯手工技艺,时代在发展,纯手工自然被取代,这是社会的选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曾经提到物种间的选择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在这里也是一样的,但是盲目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是《考工纪》的重要论点。
反观今日,社会节奏加快,浮躁于世,冷冰冰的高楼修建的速度远远超过自然更新换代的速度,工业革命的余温已经波及全球,为了跟上时代的节奏,当今设计师尚且顾不上造物的质量,“材有美,工有巧”都暂时被搁置,更顾及不上什么“天有时,地有气,”一座几十层的大楼转眼间就拔地而起,周围的环境很快就被高级的柏油马路取代,山山水水的景色被整齐的城市覆盖,从表面看似乎也是为了发展,实际上,在我们选择悖逆自然的同时,自然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在惩罚我们,什么沙漠化,全球变暖等问题暂时不谈,眼前的雾霾就已经开始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的同时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传统的造物观,即在天地造物,何以为准?
(作者简介:郑雪娇,女,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油画创作)(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