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寓言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文本和微言大义的语言,成为语文一道不可缺少的色彩。寓言凭借其充满故事性的语言和引人思考的哲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育人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寓言这一文体的教学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讲解,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哪几个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是出现在小学三年级课本中的两篇寓言故事。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就课文原意讲解,文中生词注释、寓言的文体特点以及联系生活实际阐释寓言中的道理几个方面,进行讲解。现以这两篇经典而又精简的寓言故事为例,具体谈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怎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梳理原意,加深课文理解
语文教师在进行两篇寓言的授课之前,要先带领学生疏通课文大意,即让学生了解这两篇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多数寓言故事全篇不过短短的几十个字或者一百多个字。并且,在三年级语文课本中,为了减小学生对于课文阅读和理解的难度,已经将文言文版的寓言故事翻译成了白话文。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于故事的大致理解不成问题。但是,要彻底深入的理解,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大意,让学生对于两篇寓言故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印象和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己对于课文的初步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寓言故事内容。然后教师再来进行总结。《亡羊补牢》讲述了一位农民在羊圈破了一个窟窿而导致羊被狼叼走后,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把羊圈的洞补上,让丢羊的事情再次发生。农民很后悔,于是赶紧将羊圈补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了。而《南辕北辙》则叙述了一个人雇了马车和车夫从魏国到楚国,本应往南方走,但是他却往相反的方向去了。朋友好心提醒他,他却固执地说他的好马跑得快,自己的路费带得多,车夫的本领强,一定会到达楚国的。于是,执意朝着永远不能到达楚国的方向去了。
在疏通了寓言的脉络之后,教师也要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寓言学习。如在《亡羊补牢》中,教师可以问学生:“农民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农民是除了为再次丢羊而后悔外,还为什么而后悔?”而在《南辕北辙》中可以问学生“这辆马车最终会不会到到达楚国?他们的最终结果会怎么样?”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方式,将会让学生在后面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减小学习难度,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知识。并且当学生熟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故事的结果,或者是自己续写故事的结局,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标注文中生词,理解生词意思
语文课本的学习,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对生词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而字词的积累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掌握好学生对于生词生字的读音、拼写、意义的理解准确程度。
就比如《亡羊补牢》中,“亡”和“牢”這两个字就和今天的意思有很大差别。在本课中出现的“亡”意为丢失,而“牢”也并不是指今天的监狱、牢房,而是指养牲畜的圈。在进行课本内容授课之前,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解清楚古今词义的不同用法,以免让学生产生误解。而“南辕北辙”四个字中,“辕”和“辙”的读音、写法和意思也要注意,“辕(yuan)”意为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而“辙”指的则是车轮在路面压下的痕迹。此外,内容上也存在不少书写难度较大的生词,如“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另外,还有“圈”这个多音字的读法和用法都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在“羊圈”这一词中,读juan;而在“圆圈”一词中,它则读成quan。对于像这样生词较多又包含有多音字的读音,还有涉及古今异意的词语的寓言故事,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写。
寓言故事语言滑稽、搞笑,人物的表现夸张,这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适合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的部分。在这两篇寓言故事中,都有多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比如,在《南辕北辙》这一寓言中,通过这样具有趣味性的形式,让学生融入情景,体会到朋友的不解和南辕北辙人的固执与愚笨,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故事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味以及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生字的辨识度将有很大提升。
把握语言特色与文体特点
在明晰寓言故事内容之后,通过教师的指导的启发,学生将能够感受到寓言所表达的情感。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精读寓言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模式。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奠定了些许语文基础,这对于课文的理解来说不成问题。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若是想进一步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内涵和寓言故事的深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同时,寓言作为学生接触时间不长的一种新型文学体裁,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自己对于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有一个基本概念。
在学习《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之后,通过语文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学生不难发现,寓言除了具有短小精悍的篇幅特点之外,还有着另一个显著特点——运用辛辣讽刺的语言来阐述人生道理,予人以警醒。“寓言”二字:“寓”的意思是寄托,“言”的意思是讲道理。“寓言”的作用则不言而喻,即通过讲述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阐明一个人生道理。所以寓言,它是以“事”言“理”,在这一环节的授课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都很浓,寓言这一种充满故事性的文学体裁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分享不同的寓言故事,或者回顾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充分掌握寓言的语言特色和文体特点,比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编成故事,让他们在编故事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之间,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希望能够培养他们“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综合素质水平。
联系生活,在教学中育人
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过寓言,是通过运用辛辣讽刺的语言讲述一个生活故事来阐述人生道理的一种文学体裁。但是,三年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度和深度的思考能力,感性思维能力较差,虽然学生能够对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有一知半解,但是由于学识和知识层面的限制,导致学生不能够揭示寓言中所囊括的道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中的大道理,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一本质性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这一方面教学时,同样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如“同学们怎样看待农民(南辕北辙中的人)这个人呢”,或者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做呢”,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你会怎样来劝他呢?”“通过《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篇寓言,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等等。
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之后予以积极鼓励的同时,教师也要对两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进行总结。虽然这是两则不同的预言故事,但是从故事的内容上看,两位故事的主人翁都有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是,在人们首次指出他们的错误的时候,他们都没有理睬。不同点是在后来的环节中,《亡羊补牢》的主人公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最终弥补了继续亡羊的损伤,而《南辕北辙》的主人公却是一意孤行,不听从别人的劝告,最终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继而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亡羊补牢》告知同学们做错事之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只要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就不算晚。而《南辕北辙》则在开始的时候没做好正确方向的选择。说明方向若是错了,我们越努力,离自己未来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最终我们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同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知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上要注意讲求方法,讲究做事的原则,不要做南辕北辙的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生活中,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学习《亡羊补牢》的精神,有过则改,以达到语文教学中育人的最终目的。
寓言故事的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曾说过:“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這句话说明寓言表面上语言滑稽,篇幅短小,但是却深藏着哲理。在寓言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透过这层外衣看到其掩藏的道理,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还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更多的教学实践,融入更多的教学思考。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