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体验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道德与法治的内涵,继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体验活动强调孩子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是不是课堂上,体验活动设计得越多,让孩子体验得越多,就越能促进孩子的道德成长呢?答案是否定的。下面,笔者结合《玩得真开心(二)》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设计适度、合乎逻辑的体验活动,让体验活动更具实效性。
体验活动要有目标性
教师要明确,设计体验活动的目的是要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孩子发展。因此,我们不是漫无目的地设计体验活动,为了有体验活动而让孩子开展体验活动;而是对设计的每一个体验活动都要认真审视,这个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要达成什么目标。
在第一次授课时,笔者为了让孩子能制作出更精美的小制作,通过观察图片,谈话引导孩子体验如何进行小制作。但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这个体验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无直接关系。品德课不是艺术课,不是着重引导孩子如何构思、构图、制作,而应重在引导孩子通过制作活动,感受动手动脑能改变生活,让生活更有趣,引发孩子动手动脑的热情。因此,我们把这个体验活动给删除了。第二次授课,笔者设计了让孩子“玩出创意真开心”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充分利用纸箱制作的用品玩耍,感受到其实生活中本来被认为是废品的东西,只要动脑动手,就可以变成有创意的玩具。这个体验活动是有明确的目标性的,能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是有效的体验活动。因此,设计体验活动应该高度关注其目标性,以达到让体验活动更具实效性的目标。
体验活动的次数、时长要合理
开始,笔者总想在课上多创设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动手动脑带来的好处,体验如何与同伴交流合作;也总担心体验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让体验成为走过场的活动。所以,在拿到教材时,笔者就觉得,一节课不可能完成第38页和第39页的教学内容。笔者只立足于让孩子玩好纸皮箱,动手做好小制作。因此,在开始设计的时候,笔者只设计了两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多个体验活动:如“玩出创意真开心”这个环节,设计了7个体验活动:①谈话体验;②体验玩大纸皮箱;③体验玩纸皮箱做的机器人服装;④体验坐纸皮做的椅子;⑤采访玩的孩子和观察的孩子;⑥看视频,体验纸皮箱的玩法多;⑦让孩子谈观看感受。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体验活动,让课题教学琐碎而无效,割裂了孩子的整体思维。
体验活动次数过多,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在再次研读教材时,我们发现,第39页的内容与第38页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在第38页中,孩子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第39页便引导孩子与同伴分享,是一个从个体到整体的过程。如果只完成第38页的内容,就把课程内容的整体割裂了。于是,我们大刀阔斧地删减了体验活动的次数,把1到4的体验活动合并,也为孩子准备适度的材料,浓缩了给孩子动手做小制作的时间,这样便可挤出时间完成第39页的内容,系统性地引导孩子感受如何有创意地生活,并乐于与人交流分享。所以,我们的体验活动次数、时长要合理,才能真正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
体验活动的材料准备要适度
在“玩出创意真开心”这个环节中,笔者让孩子动动手,合理利用材料合作动手玩。在第一次授课中,让孩子自己准备要使用的材料。结果,上课时笔者发现孩子们的材料准备得“太充足”了:有的虽然只带了一种材料,带来的材料却足够一组同学每人做一个小制作;有的带回来的材料就是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各种各样混合的材料,大家看得眼花繚乱;有的估计是家长担心孩子不会做,直接帮孩子做了一个小制作,让孩子把成品带到了课堂……这在上课时就出现了种种问题。第一,材料太多,孩子们都想玩弄一下,导致他们各做各的,根本没达到合作、分享的目的;第二,由于大多是各做各的,没有配合,所以制作时间长,绝大部分孩子没按时完成自己的小制作,导致在后面的分享环节,他们都只顾着做自己的小制作,无心听别人的分享介绍;第三,已经有现成小制作的孩子要不就炫耀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孩子分心,要不就呆呆地看着其他同学做,达不到分享、合作的目的。
针对这次失败的教训,我们调整了计划:决定把原来由孩子自己准备材料,改为教师给孩子准备材料。这样一来,首先杜绝了家长帮忙做的问题;再者,教师准备的材料更有针对性。笔者给每组孩子准备的材料都以一样为主,再适当搭配一点其他材料。比如,以可回收塑料为主,搭配几张废纸。这样孩子在做的时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像矿泉水瓶这种材料可以怎么用,还可以搭配什么作为装饰。这也为促进孩子与他人合作、分享埋下了伏笔。另外,教师应严格控制材料的数量,所准备的材料要孩子合作一起做才够用,促使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合作。果不其然,在上课时,因为体验活动的材料准备更适度了,孩子们能主动与同伴交流、分享成果,达成了教学目标。
结束语
常言道:“拨开云雾见青天。”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也应该这样,不要因为追求体验活动的“多”,而忘记了设计体验活动的初衷是为什么。要懂得拨开云雾,直指青天,让体验活动更具有实效性,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坑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