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毒素(mycotoxin)是霉菌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谷物和动物的饲料当中,目前已知的有200多种,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谷物由于真菌毒素的污染而影响食用。真菌毒素严重污染粮食与饲料制品,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毒素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前提,但对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的降解与控制才是毒素消除的关键措施。
近年来,江南大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众多的科学家基于生物检测稳定性、毒性靶点识别原理及技术突破,对粮食加工中生物毒素的准确检测、评价和消减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如中国专利CN201410146585.8公开了一种新型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FS-UV1,保藏编号CCTCC NO:M2013553。该菌株对黄曲霉毒素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降解率达到95.3%,较原菌株提高了37.8%;对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效率达到93%,较原菌株提高了7%,对呕吐毒素的降解率达到52.6%,较原菌株提高了9.5%。大鼠实验证明该新型菌株是一种无毒副作用的安全有效的降解方法。CN201510943066.9公开了一种基于稻壳固定化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的霉菌毒素脱毒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其采用稻壳上的羟基很容易被高碘酸钠氧化成醛基,而使其可以很好的与酶连接,稻壳载体既经济实惠,而且还具有高比表面积、表面存在孔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固定化酶提供了生物友好的微环境,有效的固定化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CN201711225506.2涉及一株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短黄杆菌生防菌株及其应用。该短黄杆菌生防菌株3J2MO已于2017年6月1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329。CN201711284410.3提供了一种粮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次级衍生物的降解脱除方法,使用高温高压膨化机采用阶段式升压的方式进行高压膨化脱毒,经旋风分离器降温降水后,得到粮食碎产品。该发明脱毒效果好,可同时破坏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1的结构,使其含量降低,避免了使用高温高压膨化机进行毒素脱除需要将物料进行碱性处理的问题,进而无需后续对脱毒后的产品进行酸性调整。CN201510214195.4公开了一种T?2毒素的酵母菌发酵去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酵母菌菌种的活化和培养,制成酵母菌培养液;(2)向含有T 2毒素的污染粮食中喷洒酵母菌培养液,喷洒量为污染粮食质量的1%;(3)常温发酵3~6天,将被污染粮食取出,晒干。CN201711229014.0公开了一种粮食中三种真菌毒素及禾谷镰刀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检测步骤包括:将待检测粮食研磨成粉,用CTAB法提取总DNA;以所提DNA作为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是否有目标条带从而确定所检测粮食中是否被禾谷镰刀菌侵染以及是否含有脱氧雪腐镰刀烯醇 (DON)、雪腐镰刀烯醇 (NIV)、玉米赤霉烯酮(ZEN)。CN201510664276.4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铈空心球构建的伏马毒素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基于二氧化铈空心球良好的吸附性能,显著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对粮食中伏马毒素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CN201610250530.0公开了一株粪产碱菌及其降解赭曲霉毒素A的应用。该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ASAGF?0D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100。该发明还提供了含有该保藏菌株的生物脱毒剂及其制备方法。CN201611107629.1公开了一种粮食中真菌毒素的脱毒装置,该脱毒装置可通过紫外灯对粮食照射和臭氧对粮食杀菌脱毒,保障了粮食食用的安全性能。CN201810126741.2公开了一种评价微生物降解饲料黄曲霉毒素效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饲料用仿生消化法进行消化;将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微生物和相应的培养基加到上述消化后饲料中作为试验组,并以未加微生物和培养基的作为对照组,于培养箱中进行降解培养;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计算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新技术的出现,利用生物技术消减、防控真菌毒素的研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产毒菌抑制到毒素控制全链条出发,建立粮食加工真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技术创新体系,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