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树国
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肺部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反复、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随着稳定期慢阻肺不断发展,患者肺功能极易发生进行性降低,进而容易引发呼吸衰竭这一并发症,最终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加速患者死亡[1-2],而低流量吸氧是当前临床治疗稳定性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常用的一种手段,经低流量吸氧后能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及时改善患者呼吸衰竭情况,但单纯的吸氧治疗长期疗效并不理想[3-4];噻托溴铵是一种吸入型长效季铵类抗胆碱能支气管扩张剂,用药后能持久有效扩张支气管,促进气道重建,明显缓解、消除呼吸困难症状[5-6]。该课题选取52例稳定期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研究噻托溴铵+低流量吸氧治疗的临床价值,详细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接收的稳定期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2例,由单双病号分组,两组各26例,常规组:年龄45~79岁,平均(65.38±4.36)岁;其中男17例、女9例;干预组:年龄43~78岁,平均(64.92±4.51)岁;其中男16例、女10例。纳入标准:患者、家属知情且同意实验;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排除标准:长时间使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者;近2个月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合并呼吸道感染者。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实行低流量吸氧治疗,氧流量控制在2 L/min,每日吸氧时间控制在14~16 h,连续吸氧1个月。干预组实行噻托溴铵+低流量吸氧治疗,主要内容:低流量吸氧治疗方法与常规组相同,另通过吸入装置吸入1粒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胶囊(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德国,国药准字:H20140933,规格:18 μg×10 s),每天吸入治疗1次,连续治疗1个月。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即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d vital capacity,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orcd vital capacity,FEV1/FVC);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能力,即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 MWD):指导患者在长30 m走廊里来回走,每5 m制作1个标记,防止外界干扰,叮嘱患者尽可能行走,测量6 min内最远步行距离。采用圣乔治呼吸问题调查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能力,其中包括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活动能力、呼吸症状等3个内容,共50道题,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呼吸能力越差。
用SPSS 19.0软件统计研究结果,(-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干预组患者FEV1、FVC、FEV1/FVC明显高于常规组,6 MWD明显长于常规组,而SGRQ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慢阻肺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点的慢性肺部疾病,待稳定期慢阻肺发展至一定程度,患者极易出现呼吸衰竭情况,进而加速死亡,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故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及时改善呼吸症状与气道重塑。当前,临床主要采用低流量吸氧方式治疗,经低流量吸氧后能有效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次数,避免气道重塑,可及时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相关症状,有助于减轻疾病对呼吸道、肺部的损伤[7-8]。而噻托溴铵是一种吸入型长效季铵类抗胆碱能支气管扩张剂,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M受体阻断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纤维化作用、抗气道重塑作用、抗炎作用,经吸入装置给药后能选择作用在胆碱M1与M3受体,有效拮抗患者气道交感神经受体,调节交感神经节间传递与胆碱能神经刺激,可持久扩张支气管,改善气道重塑,同时能抑制气道炎症细胞与炎症介质聚集,且药效作用时间较长,通常保持24 h[9-11]。两种治疗方式联用能及时改善患者肺功能与呼吸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受量与生活质量,有助于减轻呼吸衰竭症状[12-13]。实验结果得出,治疗后,干预组患者FEV1、FVC、FEV1/FVC明显高于常规组,6 MWD明显长于常规组,而SGRQ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知,噻托溴铵+低流量吸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维持呼吸顺畅,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噻托溴铵+低流量吸氧治疗稳定期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较高,能及时稳定患者呼吸,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与呼吸功能以及运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在稳定期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
表1 两组肺部功能、运动能力与呼吸功能对比( x-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