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博,肖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2018年10月的一天,安徽六安的茶农来电反映在他的茶园中出现了幼虫纠缠在一起的一种并不常见的茶园害虫。笔者赶赴现场察看,确实是幼虫纠缠在茶树枝干上,多的时候数十条缠绕成一堆,看上去还有点吓人。笔者收集了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观察,成虫羽化后,观察认为该虫为茶蚕。茶蚕的幼虫常纠缠在一起为害,乍看有点肉麻,但也有点“缠意绵绵”。
茶蚕学名Andraca bipunctataWalker,1865,又名茶狗子、茶叶家蚕、无毒毛虫,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 蚕蛾科(Bombycidea) 茶蚕蛾属(Andraca)。从世界范围看,该虫分布于日本、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省份[1-2]。
茶蚕有成虫、卵、幼虫和蛹4 个发育阶段。成虫属中型蛾,雌成虫翅展26~60 mm,体棕黄至暗棕色,有丝绒状光泽,触角白色锯齿状(图1)。雄成虫翅展26~40 mm,体棕褐色,前翅顶角钩状部较平直,触角褐色明显呈双栉状(图2)。卵椭圆形,常数十粒成行形成卵块,初产时浅黄色(图3),后渐变橙色,近孵化时可透过卵壳看到黑色头壳(图4)。幼虫5 龄,体长可达30~55 mm。1 龄幼虫体黄色,被细绒毛(图5);2龄幼虫后体变褐色,前胸盾后有一黑色横向条斑(图6);3龄幼虫体表出现黄白相间纵线,各体节背面出现两个对称黑斑(图7);老熟幼虫体表有黑色斑及黄白色纵线,各节气门前有一黑色圆斑,气门后有一桔红色斑(图8)。蛹呈暗红褐色纺锤形,长17~22 mm,末端有黄褐色绒毛(图9)。蛹外有丝质茧,茧长约22 mm,椭圆形,灰褐至棕黄色(图10)。
茶蚕以蛹在茶树根际落叶下与杂草间越冬,年发生2~4 代。成虫趋光性不强,多栖于丛间枝叶或地面上。卵成堆产于茶树叶背等处,每头雌成虫可产卵100 余粒。初孵幼虫具群集性,群栖于叶背。1龄幼虫在原卵块处聚集取食卵壳;2龄幼虫从叶缘向内取食叶肉,仅留主脉;3龄后则群栖于枝上,缠绕成一团,并不断向上取食,发生严重时,可将茶丛叶片全部吃光(图11)。老熟幼虫爬至茶树根际处落叶下或表土中结茧化蛹。茶蚕在不同的地域越冬虫态存在差异,在福建有以卵或小幼虫越冬情况的报道[3]。
图1 雌成虫
图2 雄成虫
图3 初产时期的卵
图4 近孵化时期的卵
图5 1龄幼虫
图6 2龄幼虫
图7 3龄幼虫
图8 老熟幼虫
图9 蛹
图10 茧
图11 茶蚕集群危害茶树
1.清园灭蛹
冬季清除茶丛根蔸周围的越冬茧。
2.人工捕杀
利用幼虫群集特点,可组织人力捕捉。
3.药剂防治
施药适期掌握在3 龄前幼虫期,可选植物源农药苦参碱或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4]。
4.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黑卵蜂、姬蜂和寄蝇等自然界的天敌捕杀卵和幼虫。此外,还可利用白僵菌和茶蚕颗粒体病毒(AbGV)等进行防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