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境显著而持久地低落、思维和行为异常等。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为重要因素。例如,相关研究显示ABCB1基因多态性以及P-gp表达水平的不同可能与重性抑郁障碍具有相关性[1];MTHFR TT型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研究表明CYP2D6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利培酮与氟西汀联合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但目前关于CYP2D6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该问题展开讨论。
1.1 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治疗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入组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3)入组前至少14 d内未服用相关药物、未使用电抽搐或经颅磁刺激治疗。排除标准:(1)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状态;(2)头部外伤史、躁狂发作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3)严重的心脏、肝肾功能疾病;(4)有精神活性物质或其他物质成瘾性物质滥用者。其中女60例,男40例,年龄≥60岁,平均年龄(68.79±6.35)岁。同时选取同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女59例,男41例,年龄≥60岁,平均年龄(68.13±6.12)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和储存 对所有入组对象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置于EDTA抗凝管中摇匀,然后在4 ℃3000 rpm离心15 min,弃去上层血浆,按照QIAampDAN Blood Mini Kit(QIAGEN)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提取DNA,采用0.7%琼脂糖凝胶对5 μl提取产物进行电泳鉴定,在紫外灯下观察电泳结果,达到标准后方可使用,将样本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备用。
1.2.2 基因型检测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CYP2D6基因进行扩增,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模板DNA1.5 μl、PCR缓冲液42.1 μl、Taq酶0.4 μl、MgCl23 μl、dNTPs 1 μl、扩增产物414 bp,使总体积为50 μl。反应体系循环:95 ℃ 4 min,95 ℃ 20 s、59 ℃ 30 s、72 ℃ 45 s,共循环3次,72 ℃ 7 min。取PCR反应产物10 μl,加入HphI内切酶2.5 U,37 ℃静置12 h。采用1.5%琼脂糖凝胶120V对反应产物电泳30 min,使用溴乙锭进行染色,根据电泳结果确定基因分型。
1.2.3 治疗方法 对研究组使用帕罗西汀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g,治疗6周,根据治疗后第6周末HAMD减分率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其中有效组HAMD减分率≥50%,无效组HAMD减分率<50%[3]。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将患者分为无不良反应组和有不良反应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CYP2D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
2.2 两组CYP2D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两组CYP2D6 2850C>T、100C>T、1758G>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别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抑郁症的相对危险度(OR),校正P值和校正OR值均大于0.05。见表1。
2.3 研究组HAMD评分与基因型的关系 研究组不同基因型患者的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CYP2D6基因型及等位 基因频率比较[n(%)]
表2 研究组HAMD评分与CYP2D6基因型的关系
2.4 不同疗效患者CYP2D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经过治疗后,治疗有效患者70例,治疗无效患者30例。CYP2D6 2850C>T分组、100C>T分组、1758G>A分组中,有效组和无效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疗效的相对危险度(OR),校正P值均小于0.05,OR值均大于1。见表3。
表3 不同疗效组患者CYP2D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n(%)]
2.5 不同不良反应患者CYP2D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经过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57例,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43例。CYP2D6 2850C>T分组、100C>T分组、1758G>A分组中,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不良反应的相对危险度(OR),校正P值均小于0.05,OR值均大于1。见表4。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报告显示,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10%,老年人群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4,5]。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如遗传因素、脑萎缩、躯体生理变化、单胺类递质分泌水平变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神经通路的损伤等。其中遗传因素占主要作用。研究发现[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G196A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老年抑郁症患者携带ApoEζ4等位基因更易发生较为严重的认知损害[6],可能与抗抑郁药物对其认知症状的疗效欠佳有关[7]。
表4 不同不良反应组患者CYP2D6基因型及 等位基因频率比较[n(%)]
CYP450为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代谢酶,其参与多种外源性药物的生物转化,可参与介导抗抑郁药物的Ⅰ相代谢过程。若患者CYP酶活性高,则药物清除率较快,血药浓度可能偏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若CYP酶活性较低,则药物清除率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CYP450酶中CYP2D6占重要地位,尽管其在肝脏代谢酶中仅占1%~2%,但经CYP2D6酶代谢的药物可达25%以上。CYP2D6基因具有显著的基因多态性,不同个体间该酶的活性相差较大,可达1 000倍[8]。但目前关于CYP2D6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抑郁症的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CYP2D6 2850C>T、100C>T、1758G>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基因型之间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抑郁症的相对危险度(OR),校正P值和校正OR值均大于0.05。结果表明,CYP2D6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抑郁症的发生无相关性。相关研究表明[9],CYP2D6 C188T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抑郁症无显著相关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该研究只针对CYP2D6其中一个位点进行研究,未对另外两个位点进行研究,而本研究对CYP2D6三个位点均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充分,可信度更高。
研究显示[10,11],CYP2D6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的代谢水平存在差异,例如慢代谢型患者使用文拉法辛治疗后更易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如反胃、恶心、呕吐等;使用氟西汀后原形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浓度过高而引起严重不良事件;CYP2D6 C188T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联合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9]。但目前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与CYP2D6基因多态性是否具有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CYP2D6 2850C>T、100C>T、1758G>A分组中,有效组和无效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850C>T、100C>T、1758G>A等位基因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疗效的相对危险度(OR),校正P值和校正OR值均小于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不良反应的相对危险度(OR),校正P值和校正OR值均小于0.05。结果表明,CYP2D6 2850C>T、100C>T、1758G>A中不同等位基因携带者可影响临床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是[9]100C>T碱基突变导致34 Pro(脯氨酸)置换为Ser(丝氨酸),从而导致酶活性不稳定,代谢能力降低,从而影响疗效及不良反应;1758G>A G碱基突变亦可导致酶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因此, CYP2D6酶的基因多态性是引起帕罗西汀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使用药物前,首先检测患者CYP2D6酶的基因多态性,将代谢酶的多态性与用药选择相结合,根据患者CYP2D6酶的基因型选择药物,有利于预测药物作用的强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从而有利于调整用药剂量,达到个体化用药,进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韦龙静等[12]研究发现,CYP2D6*10(rs1065852)不同基因型患者文拉法辛的代谢率存在差异,因而在对该类患者使用文拉法辛治疗时,建议药物加量时应更加缓慢谨慎。
另外,研究显示[13~15],抗抑郁药物可对CYP2D6酶产生抑制作用,如帕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等,均可抑制CYP2D6酶,由于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会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更易诱发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建议检测CYP2D6酶多态性及表观基因型,从而更有利于选择药物和调整药物剂量。
综上所述,CYP2D6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不相关,但与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将CYP2D6基因多态性与用药选择相结合,更有利于预测药物作用的强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个体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