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面临很多评价和选择时,需要对时间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比如是选择即时消费还是为以后存钱,是享受吸烟饮酒的乐趣还是注重长远的健康。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高瞻远瞩”,而有的则“鼠目寸光”,并且这可能是他们一贯的决策模式。在决策过程中,未来奖赏的当前主观价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又称时间贴现(Temporal Discounting)。也就是说在人们的主观价值中,即使是同样的金额,距离决策时间越近,价值越大,反之,距离决策时间越远价值越小,也就是被打了折扣。已有的研究发现,毒品成瘾、冲动性控制障碍者的行为模式多以冲动性行为决策为其特征,注重眼前利益,而对未来不利结果缺乏长远考虑[1]。
延迟折扣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一元化的时间折扣,指人们会对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效用按照固定比率进行折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时间折扣率也会随着奖赏额度的不同而变化,这提示折扣率可能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非固定值,也就有了著名的双曲线折扣模型(Hyperbolic Discounting Mode),该理论模型认为,人们在不同时间点的时间折扣率不同,因此在某一时刻可能会发生偏好反转。双曲线折扣模型符合以下公式:Vt=v/(1+kt)。其中Vt代表延迟奖赏折扣后的主观价值,v代表延迟奖赏的客观价值,t表示延迟的时间,k是延迟折扣率,这里的延迟折扣率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变量,并非常数,它随着时间的延迟而递减,通过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人们动态不一致的决策偏好[2]。
研究者们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延迟折扣原理,设计了延迟折扣实验范式-延迟折扣任务(Delay Discounting Task,DDT),用于研究人们做出决策的过程和方式,用延迟折扣率k来量化个人在跨期决策时的心理折扣。延迟折扣任务作为一种广泛使用范式,主要任务是测量人们的冲动性选择,人们通常宁可接受近期较小的奖励,也不愿等待长时间延迟所带来的更大的奖励[3]。该实验范式参照货币选择问卷[4](Monetary Choice Questionnaire,MCQ)设计,研究前需对施测成员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测试时,在电脑的左右区域分别出现一个较小的立即奖赏(Smaller Immediate Reward,SIR)和一个较大的延迟奖赏(Larger Delayed Reward,LDR),奖励范围从11元(最小的SIR)到85元(最大的LDR),延迟时间从7 d到186 d,例如“你更喜欢得到哪种奖励?(12.9元-今天)还是(60.1元-4周后)”。该选择性实验共27道题,在电脑屏幕上随机呈现,要求被试使用鼠标的左右键做出相应的选择。并将被试的第一次选择转变作为关键点,即此时对于被试来说,这两个选项之间的主观价值是等同的。该实验任务符合双曲线折扣模型。如果延迟时间及金钱值固定不变,k值越大,表明延迟将偏好转向较小的即时奖励而不是更大的延迟的奖励。一些在较短延迟时间内改变偏好的人比那些较长延迟时间内改变的人决策时更冲动[5]。
1.1 性别与年龄 延迟折扣在性别中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研究结果尚不一致,且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Beck RC等[6]比较了387名大学生(男163名,女188名,其余被试性别不详)延迟折扣的性别差异,并经6周后进行重复测验,两次均发现女性的延迟折扣率高于男性;(2)Kirby KN等[7]以及Shibata Y[8]的研究表明,男性的延迟折扣率高于女性;(3)Harrison GW等[9]通过实际货币奖励对268名年龄在19~75岁之间的人进行测试,发现延迟折扣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个人及特定家庭类型的延迟折扣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均较为恒定。
目前对延迟折扣的年龄效应研究相对较多,但所得的结果却是不确定的。例如,De Water E等[10]研究了青少年和年轻人(n=337,12~27岁)实际货币奖励延迟贴现的年龄相关差异,发现延迟贴现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Jimura K等[11]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倾向于即时货币奖励。Chao LW等[12]则发现整个成年期的延迟折扣率都很稳定。Liu LL等[13]对我国成年人(18~86岁)进行了一个较大样本的研究,共有1 288人完成了MCQ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延迟贴现率在年轻、中年、老年阶段逐渐增加,然而,性别、受教育年限和延迟贴现率之间没有相关性。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年龄和延迟折扣率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Green L等[14]、Whelan R等[15]通过研究发现,20岁左右的年轻人延迟折扣率较高,但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30岁后则保持相对不变。Read D等[16]则发现延迟折扣存在年龄曲线效应,年轻人和年长者的延迟折扣率均高于中年被试,呈U型模式。Reimers S等[17]对48 000名21~65岁的个体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结果发现个体延迟折扣率从中年到退休期间保持下降趋势,但是退休后开始增长。
1.2 文化程度与收入 大量的研究结果均证实,教育程度、收入降低了延迟折扣。Green L等[18]将受教育程度相当的老年人分为高收入组、低收入组,发现高收入组的延迟折扣率低于低收入组。Reimers S等[17]也发现受教育程度高与收入高均与延迟折扣率呈负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低和收入低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小而即时的金钱奖赏。
1.3 人格特征及冲动性 人格特征是许多现象的稳定预测因子,刘涵慧等[19]研究发现人格因素会影响人的决策。对于人格特征与延迟折扣的关系,研究者们的结论尚不一致。Hirsh JB等[20]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与延迟折扣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对延迟折扣具有预测作用,同时,认知能力是大五人格和延迟折扣之间的调节变量,低认知能力的外倾者延迟折扣程度高,高认知能力水平的情绪稳定性与低延迟折扣率相关。而罗艳红等[21,22]研究发现服刑人员表现出快速折扣的倾向,且延迟折扣率k与大五人格各维度均无相关性;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冲动性量表中的非计划冲动性、冲动总分呈正相关。
Bickel WK等[23]认为,DDT能有效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控制丧失及冲动性行为。 Wit HD等[24]发现成人的延迟折扣率与冲动性量表中非计划冲动性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即冲动性个体多偏好小而即时的奖赏,特别是物质成瘾者。Bobova L等[25]考察了18~30岁酒精依赖者的冲动性与延迟折扣的关系,发现二者呈正相关(r=0.25),冲动性对延迟折扣具有预测作用。樊运莉等[26]研究发现,酒依赖患者在注意冲动性方面和认知冲动性方面冲动性高。酒精复饮者在延迟折扣方面明显高于未复饮者,且延迟折扣与酒依赖的复饮密切相关,是酒依赖复饮发生的危险因素。但Reynolds B[27]的研究结论却显示,延迟折扣与冲动性无相关性。
Manning J等[28]通过大五人格测试、延迟折扣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等研究发现,神经质越高,对即时奖励的偏好就越大;责任心越强,对延迟奖励的偏好就越大。其中尽责性越高,短期不耐烦越低,时间偏好指数越高;神经质越高(情绪稳定性越低),短期不耐烦越高,时间偏好指数越低。自觉性越高的参与者选择较小的奖励越早,认知控制和奖励大脑区域就越活跃;反之,神经质越高的参与者选择较大的奖励越晚,认知控制和奖励大脑区域就越活跃。在选择与人格倾向相矛盾的奖励时发生的更大的激活可能反映了需要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克服这些倾向。这些发现表明,稳定的性格特征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如何选择奖励。
1.4 其他影响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了更多更复杂的和延迟折扣有关的影响因素,比如时间和金钱维度的主观差别判断对跨期决策结果起到了中介效应[29],增加工作记忆负荷会增加冲动性[30]等。跨期决策同时还可能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如焦虑、抑郁等[31,32]。贾思雪[33]发现,相对于中立情绪,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降低了人们对时间的看重程度且当期最为显著。Gambetti E等[34]发现愤怒及外在表达愤怒可作为儿童风险决策的两个预测因子。认知能力对延迟折扣影响明显,且认知能力的高低与延迟折扣率呈负相关。佟月华等[35]认为其原因是在于认知能力较低者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更倾向于小而即时的结果;而具有丰富认知资源的个体具备较好的控制能力,更能看清事情的利弊,因此延迟折扣率更低。另外,决策时外部的具体情境因素、个人的感觉寻求水平等也会对跨期决策造成影响。
Anokhin AP等[36,37]通过对数百例双胞胎进行跨时多年的纵向研究,采用生物遗传分析,发现了延迟折扣的遗传性证据,且延迟折扣与品行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物质使用、追求新奇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等症状相关。已有研究认为,多巴胺(DA)系统与五羟色胺(5-HT)系统的交互作用对冲动决策过程有调节作用[38],且5-HT是跨期决策的重要参与者[39]。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表明[40,41],延迟折扣主要和认知控制网络、评估网络、预期网络等三个脑功能网络有关,包括前扣带回皮层、黑质、杏仁核和海马等区域。
延迟折扣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也渐成热点。Bridge JA等[42]对40例青少年自杀未遂者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有自杀冲动行为家族史的一级亲属也有显著的相关延迟折扣。陈娜妮等[3]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延迟折扣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彭光海等[43]和李倩倩等[44]应用DDT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决策功能缺陷,并且进一步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未发病的一级亲属也存在一定程度上跨期决策能力的损伤[45]。张凤艳等[46]的研究则发现,阴性症状为主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跨时决策能力明显受损,且与认知执行功能相关。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延迟折扣率更大,并且对未来事件的陈述上更偏向于近期的事件[47]。功能磁共振方面的研究则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DDT的决策过程中,在执行、奖励、默认模式和情感网络等多个神经网络受损[48]。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延迟折扣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最新的研究[49,50]表明,延迟强化训练能够减少大鼠的冲动性选择。这将为冲动性群体的早期干预提供新方向,也可用于监狱对服刑人员的分类矫治,预防或减少犯罪的发生。但在目前,延迟折扣的相关神经心理机制仍不是十分明确,在精神科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因此,如何更进一步去了解延迟折扣的作用,并且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可能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