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对兽药使用越来越规范,要求越来越严格,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鸡白痢、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等,将是养鸡场下一步重点要关注的细菌病。
因为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成年鸡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可成为带菌鸡,是本病主要传播来源。
1.本病可发生于各种禽类,各种年龄的鸡都能感染。2~3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常呈流行性暴发。4周龄以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成年鸡感染后常局限于卵巢、卵子、输卵管及睾丸,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当有应激因素或抵抗力下降时,出现临床症状。
2.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健康鸡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经消化道感染。本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经带菌蛋垂直传播。带菌鼠类在本病的传播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3.诱发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鸡群过度拥挤、潮湿、育雏室温度过低、通风不良、运输以及缺乏适宜的饲料等。
1.出雏率降低,雏鸡出壳后即可发病。病雏体弱,无食欲,不久即死亡。
2.雏鸡出壳后4~6日龄开始发病并出现死亡,7~10日龄左右为死亡高峰。病雏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羽毛逆立,两翅下垂,怕冷,常堆挤在一起,白色下痢,其粪便常粘在肛门周围的羽毛上,堵塞肛门,不能排粪。急性病鸡不发生下痢就可死亡。耐过的鸡发育迟缓,终生带菌。
3.有的雏鸡出现关节肿胀,跛行。有的出现肺结节,呼吸困难。
4.成鸡感染后,临床上一般不表现临诊症状而成为带菌鸡。带菌鸡的卵巢常发生病变,使产蛋率和种蛋孵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鸡冠发育不良,萎缩发干,有白膜。应激及并发感染常可激发本病,甚至死亡。有些病鸡出现“垂腹”现象。种公鸡感染后表现精液稀薄,授精率低。
5.主要病理变化。出壳后5 d内死亡的雏鸡,7 d后死亡的雏鸡可见肝脾肿大,肝脏有少量散在针尖大的坏死灶。病程较长的病雏心肌有灰白色增生结节,肺有灰褐色结节;盲肠膨大,有干酪样栓子。病菌如侵入关节,则可见跗关节肿胀,关节腔有黄白色液体。个别鸡后期会出现皮肤水泡症状。鸡卵巢异常,卵泡萎缩、变形,呈褐绿色,钟摆状卵泡。由于卵巢炎而造成卵栓、腹膜炎、输卵管炎。公鸡常见睾丸炎、萎缩变硬,出现散在小脓肿。
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原则是:杜绝病原传入,消除带菌鸡。
1.净化种鸡群,建立无鸡白痢的健康种鸡群。应从确知无鸡白痢的鸡群引进种蛋或鸡苗。种鸡场必须每年在种鸡及后备种鸡中用全血或血清凝集反应的方法。进行全群定期检疫,特别对公鸡进行检疫,及时淘汰阳性鸡,净化种鸡群。
2.种蛋入孵前要熏蒸消毒。同时做好孵化环境、孵化器、出雏器及所用器具的消毒。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鸡场卫生。由于鸡白痢主要发生在育雏早期,育雏温度过低易导致鸡白痢的发生。因此必须保证育雏温度的相对恒定,提供适宜的湿度和全价的饲料营养。育雏早期可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
4.鸡群发病后,饲料中添加敏感的药物,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
近段时间来在蛋鸡生产中大肠杆菌病日趋严重,尤其在南方及一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发病普遍,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治大肠杆菌的主要方法仍然是药物控制。但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以及药物使用不合理造成很多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素产生耐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且易复发。近期大肠杆菌病之所以难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大肠杆菌可分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条件性大肠杆菌和无致病性大肠杆菌。畜禽的消化道,特别是大肠内容物中均有大肠杆菌。可以说雏鸡出壳后肠道中就有大肠杆菌,而鸡体肠道内正常的菌群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约占10%~15%。所以在鸡的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有发生大肠杆菌病的可能性。
2.易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大肠杆菌病极易与其它病原(如支原体)并发感染,也常常继发于其它鸡病(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感染之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往往比较困难。
3.耐药菌株增多。由于养殖户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并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这些错误的用药方法和用药程序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4.饲养环境条件差。很多鸡场饲养环境比较差,设备简陋,鸡舍简易、水槽破旧漏水、粪便不加任何处理就地堆放。冬天鸡舍内寒冷干燥、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易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夏天炎热潮湿,鸡舍内湿度大鸡群易出现热应激,平常灰尘飞扬,饲料堆放在鸡舍内,易受潮发霉变质。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肠杆菌很容易污染饲料和饮水,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当鸡群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就会乘虚侵入鸡体内感染机体造成发病。
5.应激频繁。疫苗注射防疫、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或通风过大、转群、换料、气侯变化,种鸡的人工受精等对鸡群来说都是较大的应激反应,都能降低鸡群的抵抗力而感染大肠杆菌病。特别是初开产鸡群由于注射疫苗、换料及生理上的变化对鸡群来说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反应,所以初开产的鸡群大肠杆菌病往往比较严重。季节交替,昼夜温差增大,规模化机械通风量未及时调整导致通风量过大致使鸡群受凉也是发生大肠杆菌的一个重要原因。
6.雏鸡鸡苗质量差也容易发生雏鸡的大肠杆菌病。
7.疾病方面的影响。多数鸡场都有支原体,鸡群感染支原体后引起慢呼,鸡的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大肠杆菌便可乘虚而入;鸡群感染新城疫、传支、传喉等病毒时,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受损伤,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大肠杆菌就能突破机体的保护力造成发病;鸡场发生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等免疫抑制病以及饲喂霉变饲料均可降低鸡群抵抗力,从而发生本病。
单纯的鸡大肠杆菌病,表现为精神不振,常呆立一侧,羽毛松乱,两翅下垂,尾部羽毛被白色、黄绿色稀薄粪便污染;呼噜、甩鼻及咳嗽;食欲减少,冠发紫,排白色、黄绿粪便。饲料转化率降低,后期易继发腹水症。有些肉鸡群表现为头部肉芽肿。幼雏(多在1~5日龄)早期死亡,脐带发炎,愈合不良;卵黄吸收不良,囊壁充血,内容物黄绿色、粘稠或稀薄样,脐孔开张、红肿。
当大肠杆菌和其它病原菌(如支原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合并感染时,病鸡多有明显的气囊炎。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咳嗽。
鸡发生大肠杆菌病后,剖检时有恶臭味儿。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心包炎,气囊浑浊、增厚,有干酪物,心包积液,有炎性分泌物;肝周炎,肝肿大,有白色纤维素状渗出或形成干酪物;有些肉鸡群头部皮下有胶冻状渗出物;腹膜炎。雏鸡有卵黄收缩不良、卵黄性腹膜炎等变化,中大鸡发病有的还表现为腹水征。
混合感染时,可见气囊壁增厚、混浊,囊内含有淡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心包增厚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腔积液,肝脏表面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
有些情况下,鸡大肠杆菌病还表现以下不同类型:
全眼球炎表现为眼睑封闭,外观肿大,眼内蓄积多量脓性或干酪样物质。眼角膜变成白色不透明,表面有黄色米粒大的坏死灶。内脏器官多无变化。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是在病鸡的小肠、盲肠、肠系膜及肝脏、心脏等表面形成典型的肉芽肿,外观与结核结节及马立克氏病相似。
关节及关节滑膜炎型多是大肠杆菌败血症的一种后遗症,呈散发性。病鸡行走困难、跛行,关节周围呈竹节状肥厚。剖检可见关节液浑浊,有脓性或干酪样渗出物蓄积。
1.由“药物控制大肠杆菌”转向管理防控和“控制环境”来达到控制大肠杆菌病的目的。巨大的损失已经证明“药物控制大肠杆菌”很被动、不符合广大养殖户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必须走出这个怪圈。大肠杆菌是条件性疾病,所以必须切断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消除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各种诱因,同时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大肠杆菌的防控意义也很大。
2.科学用药和整体调理相结合。尽管目前抗菌素仍是治疗大肠杆菌的主要武器,但用药必须合理。用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正确诊断,对症下药;正确掌握用量和疗程;不使用违禁药物。根据抗菌素自身特性和病情轻重来选择给药途径;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不要滥用抗菌素;最好能将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供临床上使用;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尽量避免使用影响免疫反应和生产性能的药物。
3.提高鸡苗的质量,严格消毒。
加强发病鸡群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营养的全价,作好其它疾病的防治工作等都是降低大肠杆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鸡传染性鼻炎是秋冬季高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一旦发病会对养殖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防治它是我们在日常养殖中的重要课题。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该病主要有A、B和C三个血清型;以前我国主要是A型和零星C型发病;最近几年主要是A和B血清型发病,并且A血清型出现变异,发病比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该病在秋冬和冬春季节高发,发病鸡群采食量下降20%~30%、产蛋率下降30%~40%,严重影响养殖效益。鼻炎给养殖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1.病鸡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咳嗽和流鼻液,有些鼻孔周围鼻水凝固成黄色结痂,用手挤压鼻孔有鼻汁、眼睛流泪、精神沉郁,眼睑水肿,头部呈单侧或双侧肿胀,发病鸡群采食量下降20%~30%,产蛋率下降10%~40%不等。
2.剖检,鼻腔和窦隙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红肿,表面有大量黏液,并有干酪样物覆盖于黏膜上。面部皮下水肿,严重的病例可见肺炎、气囊炎、小肠黏膜出血及盲肠淋巴出血。卵泡液化、变形、充血、出血,造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萎缩、发炎、充满干酪样炎性分泌物。
1.本病可选用磺胺类药物和多种抗生素治疗。对发病较轻采食情况尚好的鸡群,可选用口服易吸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红霉素等。对采食量下降严重的鸡群,可选择注射给药的途径,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5万~10万U/kg体重)混合肌肉注射,1次/d,连续注射2~3 d,明显减轻发病症状。
2.免疫接种。当前A血清型出现变异,B血清型发病持续增加,建议选用含有A变异和B多种血清型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蛋鸡和蛋种鸡应在30~35日龄、70~80日龄免疫两次。
3.加强饲养管理。为了更好的控制好鼻炎,在做好免疫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饲养管理,加强鸡舍内外消毒,杀灭病原菌;控制好鸡舍温差,避免冷应激;预防好支原体、大肠杆菌病,避免诱发,混合感染;鸡群密度不宜过大,注意鸡舍通风和保温,保持合理通风,以降低氨气浓度,减轻对呼吸道黏膜有损伤的致病因素;有条件的鸡场最好做到全进全出制,以便更好地净化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