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凯悦
(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吉林 132000)
“理实一体化”是一种将理论课和实训课界限打破的教学方式,其将实习课和理论课有效结合,将理论知识的教学场所安排在实训车间或者实验室,教师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引导学生来操作,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让枯燥的理论课因为实践而变得增加生动,同时也能够更加凸显出实践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在中职电气电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教育者应该贯彻“理实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要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要求教师要作好教学组织和管理,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和指导学生来实践,并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1]。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专业课题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把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出发来选择操作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实践来提升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理论来验证实践,为实践操作助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接触器原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原则,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让学生在接触器的线圈上接上电源,然后引导学生在主触头上连接负载,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触器的原则,理解接触器实际上就是开关的作用,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并通过真正的动手操作来强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和思考的机会,并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对学生的理论听讲和实践操作有更好地把控,这样才能发挥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要实现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应该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原则来重新制定课程体系。在以往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教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所以学校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很多课程内容的理论性都非常强,教材中关于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非常多,实践内容比较少,这明显不符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原则[2]。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学校要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编排,要多增加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和内容,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成最终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另外,还应该细化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将零散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训内容归纳到一个系统项目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化教学。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很多都非常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所以在设计课程时要增加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当前社会电气自动化领域的特点来引入一些新的内容,例如工业组态软件等,让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软件。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应该增加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真实案例或者是模拟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理论和实践的交替教学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无聊和枯燥。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讲究的是课程教学和实际的有效结合,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一定要结合现实来开展教学。例如对于工业中常见的电磁阀、传感器等要和课程知识有效结合,并模拟工业实际来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系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模拟实验法、项目教学法等灵活运用到教学环节中,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来开展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学校现有的恒压供水系统、料灌控制系统以及定位控制系统等运用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恒压供水系统主要由压力传感器、变频器和触摸屏、PLC 等组成,料灌控制系统主要由触摸屏和PLC 等组成,将这些项目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就可以有效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理化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的教学方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理论知识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可以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教学中,这就要求学校要基于理实一体化来做好课程设计,并做好教学组织和管理,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培养出专业化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