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龙
(黑龙江省大庆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如果需要提高生产力,就需要找出配种前或怀孕阶段不当的管理措施或可能存在的疾病影响。疾病损失以及配种分娩率损失记录表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记录表可用于追溯繁殖失败的原因,同时可以为淘汰和处理提供依据。保持记录的准确性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在怀孕16周发现母猪空怀并淘汰,但记录为因跛行淘汰,这就不利于以后正确分析“分娩失败”的原因。妊娠舍的管理目标在于确保所有产房均满负荷运转,数据记录也应该如实体现这一需求。如果分娩舍的利用率不足,则即使该批次的分娩率达到了90%也是不良理想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不发情情况;基于屠宰厂定价机制而制定的淘汰标准;出血问题;繁殖障碍问题,如返情、空怀、流脓等相关问题;跛行;乳房炎、无乳以及乳腺肿胀;死亡率以及特定死亡原因;肢体结构异常及相关影响;产道脱垂或直肠脱垂;母猪虐仔;母猪窝产仔数少;特定疾病问题;母猪群胎龄结构。
某一猪群所有淘汰母猪中,高达50%的母猪通常是由于繁殖障碍以及生产性能较差所致,跛行以及死亡也是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通过收集和分析此类数据,可以了解母猪淘汰偏多的主要原因。一旦母猪配种分娩率<85%,就应该查找原因并采取正确措施。至于母猪多少胎龄适宜淘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但是在做出相关决定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批次配种目标是否完成;所有的批次产房栏位是否实现了满负荷生产;个体及历史生产记录;完成配种计划;后备母猪的可利用情况;经产母猪与后备母猪的生产性能对比;母猪的健康状况(比如关节炎);猪的体况;母猪胎龄及其对单个母猪生产的影响。
随着母猪胎龄的增长,其生产性能也会随之下降。大部分猪场的母猪需要在6~10胎龄进行淘汰,且绝大多数需要在6胎龄后考虑淘汰。但是在做出淘汰决定之前要确保分娩舍有高的利用率(分娩舍不会有太大的目标缺口)。
选择保留:运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分析出每头母猪和整群母猪的分娩率、窝产仔数。这对是否将母猪留在繁殖群的决定非常有帮助。理由如下:为确保所有批次的产床均满负荷生产;为执行配种方案;此处的损失可能得不到弥补;后备母猪数量不足;数据记录表明,猪群中部分母猪在6、7或8胎的生产成绩可以接受;数据记录表明,高胎次母猪的产仔数可以与后备母猪和第2胎母猪的平均值媲美;母猪的个体记录显示,该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哺育表现较为理想;数据记录显示,7胎次以上母猪的分娩率还可以高于86%。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断奶母猪全部配种,而在孕检时发现怀孕猪过量时再做出淘汰决定,这通常在妊娠28 d孕检时确认。
选择淘汰:不保留>6胎龄母猪的理由为:窝产仔猪数一致性或均匀度差;窝断奶仔猪数一致性或均匀度差;窝内仔猪初生体重一致性差;有无乳及泌乳量低的病史;慢性乳房炎;外阴流脓;遗传力差;随着日龄的增加其他相关问题随之出现;繁殖性能差。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让高胎龄母猪怀孕产仔也好于让产床空置。在室内生产体系中,母猪的年淘汰率应该为38%~45%;然而,在室外生产体系中,这一比例通常约50%。
使用合适的母猪品种,即能最大化表达杂交优势的猪种。选留或采购肢蹄强壮有力和乳腺发育良好的母猪,避免选购臀部肌肉过多的母猪。避免选留或购买任何肢蹄无力的母猪,比如说蹄匣叠加、后腿内倾、前腿弯曲或蹄垫破损。防止母猪蹄侧趾溃烂或趾甲过长,因为这些症状与母猪过早淘汰高度相关。后备母猪开配日龄不得<220日龄。后备母猪开配过早会导致母猪在进入第2个孕期时仍处于发育状态。同样,配种日龄也不要超过300日龄,否则母猪体型增长过大。后备母猪开配适宜体重范围为130~140 kg。不要使用体重较大的公猪本交后备母猪或1胎母猪,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小母猪发生肢蹄问题。不要轻易淘汰头两胎生产性能较差的母猪,应审查管理规程以查找原因。避免母猪配种时体况过瘦,确保母猪在开配时P2点背膘厚>17 mm,尤其是后备母猪。避免母猪在怀头胎期间体重增长过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怀孕期前半段的后备母猪适当运动。提供良好的营养是关键,避免喂发霉饲料。产后3 d开始逐渐提高采食量,并贯穿整个哺乳阶段,直至断奶后再次配种。尽早找出患病或跛腿的母猪,并将其及时转入备有良好垫料的栏舍中。许多母猪在良好环境下可以快速恢复。对于所有返情的后备母猪使用人工授精配种或公猪本交配种,以尽最大努力提高其怀孕的概率。应做好管理、喂料、猪舍设计以及提供舒适的环境等工作,其会对母猪的活力、健康以及生产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工作人员与生产种猪亲切感不足的猪场中,母猪的繁殖性能以及窝产仔数会减少6%。这可以通过母猪或公猪靠近工作人员的方式来评估人与动物间的感情。人与动物间宁静的气氛,轻轻地拍拍母猪,说话语气温柔,将会产生巨大的益处。母猪是一类类似于犬的喜社交的动物,希望更多的养猪者能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