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田斌,徐 波,顾小梅
(1.江苏省兴化市兴东畜牧兽医站,江苏 兴化 225700;2.江苏省兴化市张郭畜牧兽医站,江苏 兴化 225722)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成员引起人、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羊也可感染发病。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牛、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顽固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假结核病又称干酪性淋巴结炎,是由假(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成年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淋巴结发生化脓性炎症。由于以上三病都带有“结核”二字,一些人对其分辨模糊,故对以上三病的病原、流行、症状、剖检、诊断和防治进行分析和解答。
本病的病原是分枝杆菌属的3个种,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可感染绵羊,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山羊发病。分枝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也不能运动,常用抗酸染色来观察本菌的形态。羊发病较少,病羊是主要传染源,常通过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乳汁经消化道感染。
该病发病缓慢,常无明显症状。严重病例有咳嗽、呼吸急促、个体消瘦等症状。在肺膈叶可见豌豆大至杏仁大的结核结节或肉芽肿。结节呈黄白色,质地较硬,中心常发生干酪样坏死或钙化。镜检可见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可见分枝杆菌,支气管与纵膈淋巴结、肝、脾等内脏也可见结核结节。
本病常在宰后检验过程中发现病变时做出初步诊断,经组织学检查可以确诊。结核结节注意与寄生虫结节相鉴别。病羊生前很难做出诊断,只有症状特别明显时才可能怀疑为本病,此时可用结核菌素试验、血清学试验等进行诊断。本病以检疫、扑杀、消毒、净化羊场等为主要预防措施,一般不进行治疗。本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防疫、检疫中应注意人员防护。
副结核分枝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不形成荚膜和芽孢,无运动能力,具有抗酸染色特性。生前可从新鲜粪便取样检查病原菌。本病多发于牛,其次为羊,以幼龄羊最易感,且潜伏期长(数月至数年),因此到成年才出现症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病原菌主要存在于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通过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羊。
病初表现为间歇性腹泻,粪便呈糊状、有恶臭味,体温、食欲等常无明显变化,后期持续性腹泻,病羊身体消瘦、衰弱,最后因长期患病器官衰竭或伴发肺炎而死亡。病羊身体常极度消瘦。尸体解剖后,见可视黏膜苍白,皮下与肌间等处脂肪消失而呈胶样水肿;回肠、盲肠和结肠黏膜整体增厚或局部增厚,高低不平,皱褶明显,最严重时似脑回(但不如牛典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坚实,切面色灰白或灰红,均质,呈髓样变;镜检可见肠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窦中有许多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抗酸染色可见这些细胞中有大量红色副结核杆菌。
病羊生前进行粪便病原菌检查或做变态反应(病羊生前如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时,可用副结核菌素0.1 mL,注射于颈中部或尾根皱襞皮内,经48~72 h,如注射局部发红肿胀,则为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做出诊断,死后根据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病变做出诊断。羊副结核病无治疗价值,发病后每年应对病羊群用变态反应试验检疫4次,及时淘汰有临床症状或变态反应呈阳性的病羊。用20%漂白粉混悬液或20%石灰乳彻底消毒圈舍、用具等。本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如怀疑为本病进行粪便检查时,应采取新鲜粪便的黏液,最好重复检查数次。羊由于营养不良、多种肠寄生虫病、沙门氏菌病等也有腹泻或消瘦症状,应注意鉴别,但前两种疾病肠道没有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沙门氏菌病多不呈慢性经过,而且病原也不相同。
假(伪)结核棒状杆菌为多形性、无芽孢、革兰氏阳性杆菌。在新鲜脓汁中以杆状为主,而在陈旧脓汁中以球状为主,在培养物中呈较为一致的球杆状。菌体较长,一端常膨大,故呈棒状,单在或呈栅栏状排列。细菌学检查时可从未破溃的脓肿中抽取脓汁涂片镜检。4~5岁的绵羊多发生,山羊和牛也可发生,且多呈散发,发病无季节性,主要经创伤感染,破溃的淋巴结、粪便和被污染的环境是感染源。
本病病程长,由数月至数年不等,但很少发生死亡。病初感染局部有炎症,但多难以发现。病变主要在颈浅、髂下和下颌淋巴结,也见于乳房、内脏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羊生前常为单侧淋巴结肿大,有的破溃排出脓汁。但病变多在屠宰后或死后剖检时才被发现,淋巴结肿大,切面见多个小化脓灶,随着疾病的发展,则形成带有厚层包囊的大脓肿,其中脓汁呈浅绿色牙膏状或干酪状。由于化脓和包囊形成反复进行,致使脓肿切面的坏死物呈轮层状结构。
羊生前根据细菌学检查和典型病变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做细菌分离鉴定。一般用外科方法将脓肿及其包囊一并摘除。病初可用青霉素,或青霉素与黄霉素合并治疗,效果较好,也可用0.5%黄色素治疗液10 mL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