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玲
(吉林省德惠市万宝镇畜牧兽医站,吉林 德惠 130303)
衣原体病(鹦鹉热或鸟疫),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也是畜禽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之一。本病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给人,使人发生一种类似流感样的传染病,如发高烧、流鼻液和流泪等。鸭衣原体病亦可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职业健康问题,应注意防范。
病原为鹦鹉热亲衣原体,是一种仅能在动物细胞内繁殖的球形微生物。鸭衣原体的毒力一般较低,在禽类衣原体中属低毒力株,很少造成暴发,常呈无症状感染,但饲养管理不良或有其他感染并发时易造成流行。不同年龄的鸭对本病的易感性不同,一般幼龄鸭较成年鸭易感。衣原体传染给鸭和在鸭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途径经呼吸道而感染的,也可垂直传播。
雏鸭眼和鼻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不食,拉稀,排淡绿色水样稀粪。病初震颤,步态不稳,后期明显消瘦,常发生惊厥死亡。雏鸭病死率一般较高,以5~7周龄鸭最为严重。成年鸭多为隐性经过,如受应激因素影响易发病,临床表现为结膜炎、鼻炎及下痢,剖检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气囊增厚和肝周炎等。
通过病原的分离鉴定、间接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及ELISA等,都可以进行确诊。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鸭表现眼有脓性分泌物,重时眼睑黏连。头部肿大,下颌水肿(俗名大头瘟),倒提从口中流出污褐色液体,检出舌可见黏膜出血点。拉稀,初灰白色后变灰绿色甚至绿色,有的呈褐色,有特异气味。后期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叫声嘶哑,角膜浑浊。剖检病鸭,拔去羽毛可见全身皮肤均有出血点,尤以头颈多见。鼻腔充满污秽分泌物,口腔、食道有伪膜,剥掉有出血点。腺胃黏膜有出血斑,肌胃有坏死带,整个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十二指肠及直肠最严重),肠内充满黄褐色或灰绿色内容物,小肠有四个定位环状带(从浆膜表面即可见到)。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肿并有坏死点。肝、脾有出血点、坏死点,脑膜充血。用间接凝血试验(RPHA)可快速检出。鸭衣原体病病鸭粪便呈黄绿色水样,气味恶臭,不表现神经症状。剖检有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各品种、性别、日龄的鸭均可感染,主要侵害2~3周龄的雏鸭。病鸭常排白色黏稠样粪便。表现头颈震颤、歪斜等神经症状。而鸭衣原体病病鸭粪便呈黄绿色水样,气味恶臭,不表现神经症状。用肝脏接种巧克力琼脂,鸭疫里氏杆菌能生长而鸭衣原体不能生长。
鸭大肠杆菌病败血症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多数病鸭表现头部震颤,排绿白色粪便,肛门周围被粪便沾污,有轻度咳嗽,呼吸困难,剖检脾脏有肿大,易碎。脑膜、脑实质充血、出血。而鸭衣原体病病鸭粪便呈黄绿色水样,气味恶臭。病鸭眼结膜发炎,病程长者眼球萎缩,大肠杆菌病病鸭眼结膜常无病变。接种麦康凯平板,鸭衣原体不能生长而大肠杆菌能长出亮红色菌落。
鸭巴氏杆菌病(鸭霍乱或鸭出血性败血症)是引起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一种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鸭停止鸣叫,不愿下水,常甩头。稀粪灰白色或绿色腥臭。剖检,肠(尤以十二指肠)充血、出血,内容物红色。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短杆菌。而衣原体病鸭粪便呈黄绿色,水样腹泻,气味恶臭,有眼部病变。用肝脏接种巧克力琼脂,鸭巴氏杆菌能生长而鸭衣原体不能生长。
溃疡性肠炎的病原为肠道梭菌,稀粪黄绿色或粉红色并有黏液、具有特殊恶臭。剖检可见肝肿大呈砖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粟至豆大的灰白或黄色或色泽不一的坏死灶,脾紫褐色、淤血或出血。十二指肠肥厚发黑,有时附有麸状坏死物。盲肠黏膜有粟大突起,中心有溃疡。
为有效防控鸭衣原体病,应采取综合措施,杜绝引入传染源,特别是场内严禁养鸟和鸽子,引进新鸭时要加强检疫,确保无病才能合群饲养。加强平时卫生消毒,保持鸭舍和活动场所的干净、卫生,发现病鸭要及时隔离和治疗。注意人员防护。在饲养场和禽肉加工厂,是工作人员易受传染的主要场所,所以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鸭类拔毛加工过程,极易使空气污染,所以一定要杜绝干式拔毛的生产方式。有条件的鸭场或疫区,可用感染衣原体的卵黄囊制成灭活苗,定期接种免疫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发病鸭群可用金霉素或四环素拌料混饲,重症注射强力霉素或泰乐菌素、青霉素、红霉素、多黏菌素B等,剂量和方法按药品说明书操作,均能收到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