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梅
(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所以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 当前,各高校对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正是符合党和国家这一要求的创新之举。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正努力尝试在教学改革中构建“读原著、解疑惑、重应用”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它是由教师根据学生思想和课程教学需求,精选经典篇目,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诵读, 而后教师利用课堂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原著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而让学生真心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做的是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理服人是它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增强其实效性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普遍出现“无课本、无笔记、无笔”的“三无”和“睡觉多、讲话多、玩手机多”的“三多”的尴尬现象,思政课无趣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槽点, 而思政课难上也是不少思政课教师的集体痛点。 这种现状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课教学说服力不强、引导力不彰。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经典著作理论彻底、 抓住事物根本的优势, 用彻底的理论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和理论扣子,以达到说服学生、赢得赞同的目的。 但是原著是固化的现实,现实才是活化的原著。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原理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才能产生旺盛强大的生命力。 思政课教师会在学生认真诵读经典原著的基础上, 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经典原著去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给他们讲清楚现象背后的基本理论, 通过课堂在原著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现实映照进文本,让文本来解惑现实,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的光芒就会更加彰显。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把毫无遗漏地讲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 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恰好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入眼入口到入脑入心进而入行入用的可能通道。 教师要求只要参加本学期《原理》课考试的学生都必须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此成绩计为平时成绩,并占期末总成绩的20%。一门课程只有让学生先入眼入口, 才谈得上入脑入心乃至入行。 听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自己读一遍。 只有学生自己读了,他才会知晓这门课的理论观点。当课堂上老师运用这些原理分析热点疑点问题时, 师生才会有共鸣, 学生才能真心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高明之处,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将理想与信仰变得自觉、可为。
教学相长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所追求的理想状态[2]。 但是当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索然无味、不接地气,课堂的到课率、抬头率和教学满意率较低, 学生运用传授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解问题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大班教学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教师进行的提问、讨论、竞赛等互动方式,学生无法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 无法为教师创造思想火花和知识反哺。 在新教学模式中,尤其在诵读活动中,从成员组队、篇目选择、领读共读、背景音乐播放、图片视频剪辑到心得体会畅谈等都由学生自己主导;而教师的课堂设计也是针对学生最关心、 最疑惑的问题展开,学生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 据调查,学生普遍表示乐意参与诵读活动, 认为这项活动既能丰富生活,又能提高表达和协作能力,同时老师运用原著对现实问题进行的分析, 也让自己深刻感悟到经典原著的高明和魅力,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教师而言,原以为学生只会敷衍地完成诵读任务,结果在实际评选中,学生们通过整齐大方的服装、恰到好处的图片、饱含激情的语言、活力十足的动作、时尚动感的音乐,赐予了经典文本时代和青春的气息,极大刷新了教师们对经典文本的认识维度,教师们直呼:原来经典也可以这样读! 这就有效激发了教师阅读经典原著的兴趣。 同时想要运用经典透彻分析现实问题,教师也需要读通原著、吃透教材、透视现实,不断修炼自己的功力, 这都有力地推动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加强教师引导, 是增加学生获得感和保证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首先,《原理》课教师会针对教学内容,反复讨论、精心选择出30 篇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而后任课教师向所教班级布置诵读任务。 在开课时, 由教师公布诵读篇目,并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采取自由组合形式,把诵读活动分成8~12 人为一组,每组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老师给出的诵读篇目。诵读完后,每组要派一名代表分享心得感悟, 以便于教师知晓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课程结束前, 每位教师要拿出4 学时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打分,并对诵读情况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理论掌握能力。诵读结束后,每个课堂要选出诵读最好的一支队伍参与学校比赛, 获胜队伍将给予校级奖励,以激起学生学习原著的兴趣。教师还要通过QQ 群、 微信群等方式做好学生答疑解惑、信息发布、活动安排等工作,以保证诵读活动的自主性但又不会跑偏方向。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采取问卷和座谈会形式调查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思想疑惑难点和理论渴求重点, 力争在课堂上为广大青年学生排除“思想之忧”,解除“理论之难”。 最后,教研室要采取集体备课、学习的方式,认真分析经典原著、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内在统一,商讨出如何运用经典原著中的观点、 立场和方法给学生讲透现实问题的思路, 不断提高经典原著和思政课程的说服力、吸引力。
质量是思政课的生命之源, 影响力是思政课的价值所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卓有成效、各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要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行, 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务处、团委和宣传部等部门的沟通,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扩大新教学模式的影响力。 教师团队应密切加强与学院联系, 由院领导出面与校领导协商,给予诵读优秀学生校级奖励。刚入校就有可能获得校级奖励, 这对学生而言, 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最终《原理》课共有26 支队伍参加了最后的总决赛,《原理》课全体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书记共同担任“品委”,最终有10 支队伍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他队伍全部授予纪念奖。 在学期结束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原理》课教研室联合校办、团委,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向经典致敬”的汇报演出活动,10 支获奖队伍参与了汇演。 每支队伍诵读完毕时,演播厅里都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很多观看的学生把这次活动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大家纷纷点赞并感叹:“真正的经典,永远不过时! ”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联合教务处制作诵读之星的展板, 放置于教学楼前进行展出,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强烈认同诵读活动。今年是新教学模式探索的第一年,当教学改革积累到足够经验时,课程组还应联合宣传部、大学生融媒体中心和传媒学院工作室等多个视频平台的创作力量,制作诵读和讲课视频,并在学校主页或地方电视台进行播放, 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新教学模式的辐射效应,期待让思政课成为圈粉无数、备受热捧的课程。
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新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行,《原理》课教师需要专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诵读活动的成绩考核、 现场汇报和提交材料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 对教学和调研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仔细探讨。在各班诵读评比中,任课教师会和各班学习委员共同组成评委会, 按照事先制定的评价指标为每组进行打分,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组每个成员的得分都是一模一样的。 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进行讨论、自学、诵读活动,并记录每名成员的贡献程度。组长需要根据成员在诵读中的表现,把分数分成人数大体均衡的70、80、90 三个等级,以避免集体活动的困境。诵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要求每组上交背景音乐、PPT 和诵读体会,以便任课教师掌控整个班级的诵读情况, 并能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和不足。 教师对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的调研要确保涉及到每个专业,既要涵盖班干部,又要有普通同学,要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然后教师从中精选一部分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问。经过师生共同努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探索过程中,基本做到了组织协调有序、操作规范可行、考核有理有据、师生干劲十足。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原理》 课教师基本都能认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都能对原著和现实进行准确把握,对学生指导得法、引导有力。但同时,新教学模式的推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前思政课教师数量普遍不足, 存在 “人少课多”的矛盾。思政课教师在承担超负荷的理论教学任务时,还要开展网络教学,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面临巨大的教学压力。 另外,思政课教师还要承担相当繁重的科研工作。在教学、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下,教师能够用在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时间就比较有限。 而大学生们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诵读经典对今后个人的发展毫无作用。 虽然也有部分大学生有研读经典著作的热情,但是由于理论晦涩难懂,加之获得理论的渠道狭窄等, 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也日趋薄弱。
新教学模式的推行及推行效果主要依赖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原理》 课教师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知识,这样才能讲清教材中的重难点;需要教师对原著的创作动机、 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进行科学地阐释, 让学生在经典的字字玑珠中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理论魅力, 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需要教师探索适合不同专业且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避免出现断章取义式、照本宣科式等错误形态的诵读形式, 不断增强经典文本的时代感和亲和力;还需要教师要抓住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难点,用厚重的理论来活化现实, 使课堂能成为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减压阀和推动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理论修为不高、理解能力不强、研究视角不宽、经验积累不足、课时量不够等原因,很难全面、透彻、精准地做到这些。
“思政课改革”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7 年4 月教育部明确将2017 年定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同时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之路,不断更新教授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营造重视思政课程、尊重思政教师的环境氛围。 但是教学改革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等观点时有抬头,实践中支持教学改革的氛围并不浓厚; 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改革就是在瞎折腾,费力又不讨好;教学改革中的调研、诵读活动等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普遍由思政教师独自开展, 缺乏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各学院每周例会的开会内容,涉及工作事务多,对教学改革的探讨和经典原著的学习较少,这些都极大影响了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行过程。
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 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3]。 ”这样的核心课程、灵魂课程只有具有卓有成效且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在当前信息时代,传统的“黑板+粉笔+嘴” 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但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务处、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多部门支持,以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政课教改格局。 各高校要保障并逐步加大思政课专项经费投入,鼓励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不断创造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并倡导各行政部门参与、配合、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力争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每堂思政课对学生而言,都是一场精神的旅行。每到一个旅游景点,学生都可能因为人地两生而错过最美丽的景色,这就必须要有教师这个导游的介入。 如果教师能够熟知经典、透彻要义、 鞭辟现实,就能在诵读和课堂等环节中, 以其深厚广博的理论修为和入木三分的分析见解,悉心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品味经典,让学生慢慢体会到现实中的问题和苦恼是可以在经典原著中找到最优答案的。 比如《原理》课在讲授第七章时,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先阅读《共产党宣言》,使他们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一种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的最美好的人类社会。但据调查,很多学生都羞于谈共产主义的,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远若银河! 书本上告诉他们共产主义需要几代人、 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拼图奋斗才能实现[5],那就是说与我无关、与我儿子无关、与我儿子的儿子无关!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完全的共产主义还很远, 但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已经诞生,社会主义已经是一个现实,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中国梦等都是在向未来的共产主义挺进,是为了给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积蓄能量。我们只要不犯方向性的错误,就会不断接近共产主义,这是对渺茫论最有力的驳斥。这样理论才能力透纸背,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理论的升华。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研室要重视集体备课,充分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 年轻教师思维活跃等优势,让教师们在相互交流、争论、听课中取长补短,这也是教师走向“共同富裕”的捷径。其次,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以深厚自己的理论素养与积淀。 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在吃透自己所教授的理论内容上做文章,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学校、学院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聘请教学名师、文化名人来校兼职,让他们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师生提供实用的辅导; 也可以邀请超星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学习平台的负责人或精通这些平台技术的教师来校进行培训, 并让他们走进课堂对教师们的现场教学进行精准指导,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功底、政治眼光、媒介素养,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时时刻刻都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的大学四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 因此校园环境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至关重要的。 优秀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课堂, 能以耳濡目染的方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达到不言而教、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各高校可以结合各自实际,不断打造思想健康向上、文化品位极高、景致美丽幽雅的校园环境,并以此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契入点。高校可以在学生宿舍到教学楼道路上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展板, 大力宣传中央关于思政课的相关文件和精神,并定期开办思想政治理论课诵读大赛展、读书沙龙展、优秀实践作品展等;积极举办大学生思政公开课、夏令营、微电影、辩论赛、歌唱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在门口放置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雕像,教室里可以悬挂领袖们的肖像、张贴他们的格言警句, 在学校营造一种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期待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当前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推行了两个学期,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好反响。学生们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他们熟读博大精深的马列经典著作,老师又能回答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其他思政课教师的肯定,大家纷纷走进《原理》课课堂进行听课观摩。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原理》课教师会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共同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以最终实现大学生对思政课“真学—真信—真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