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蚕病的观察与初步诊断1

2019-02-13 02:52谢琳玲
四川蚕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微粒子蚕儿体色

谢琳玲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 三台 621100)

蚕病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病原引起的。由于感染、寄生时间不同,表现症状也有很大差异。蚕体受到病原体侵蚀感染后,会引起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机能和形态上的病变,外观上就表现在体态、行动、皮肤、食欲、发育等方面的变化。健康蚕身体比较结实,蚕体均匀,尾角上翘,眠起齐一,就眠时头胸部昂起。而病蚕一般表现为:蚕体萎缩细小或皮肤松弛,头胸纤瘦或胸背拱起、环节肿胀、胸部透明发黄、尾部缩小、尾角下垂、出现脱肛、封口等。因此,在养蚕过程中应加强蚕体观察,以便及时发现蚕病,尽早防治,把蚕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才能增加养蚕经济效益。下面对一些主要蚕病的症状及初步诊断作简单介绍。

1 病毒病

家蚕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感染病毒后病原存在于病蚕的血液、脂肪、胃肠组织和粪便里,蚕儿食下被病毒感染的桑叶或创伤感染均可致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软化病。

1.1 血液型脓病

此病为亚急性传染病,一般从感染病毒到发病,只要3-5d,以眠前发病较多。病蚕一般表现为环节肿胀,体色乳白,狂躁爬行,体壁易破并流淌乳白色浓汁等症状。如果还未发现流脓,但其他症状明显,可刺破蚕的尾角或腹足,将血液滴于干净的玻片上,观察颜色,病蚕应为乳白色。在600倍左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小较整齐的六角形多角体即可确定为此病。该病因不同时期感染,呈现症状也各不相同,分别表现为“不眠蚕”、“高节蚕”、“脓蚕”、“黑斑蚕”等症状。

1.2 中肠型脓病

本病为慢性传染病,稚蚕期染病,蚕儿食桑逐渐减少或不食桑,发育缓慢,群体开差悬殊,发育显著不齐。起蚕发病皮肤多皱呈起缩状,4、5龄食桑2-3d后发病,胸部略透明,严重时完全停止食桑,呆伏蚕座边缘或残桑中。胸部第二、三环节扁瘪多皱,腹部肿胀,尾部萎缩,蚕体背面后部带乳白色,排带绿色或乳白色软粪,污染尾部。用镊子从中肠后部取肠壁组织制样,用高倍物镜检查,有密集而光亮的大小开差很大的多角体(四角、五角或六角)可确定为本病。如果多角体大小均匀,则是血液型脓病。

1.3 病毒性软化病

简称空头病,发病比较普遍,尤其夏秋季发病比较严重。病蚕群体发育极不齐一,一般蚕儿食桑逐渐减少,胃肠空虚,蚕体瘦小,表现迟蚕、缩蚕、空头、下痢和吐水等多种样症。起缩症状在各龄饷食后1-2d出现,5龄起蚕发生最多,病蚕很少食桑或完全停止食桑,排软粪,严重时下痢。

1.4 浓核病

本病表现为起缩、空头、发育缓慢、排软粪、严重时下痢等症状。在初步确定有本病或中肠型脓病的基础上,取病蚕中肠观察,如不显现乳白色,其管壁薄而透明,大致可确定为本病。进一步的确诊需采用血清诊断法或生物实验法。此病病毒不形成包涵体,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病原。

2 细菌病

家蚕细菌病是由细菌寄生引起的疾病,病蚕尸体软化腐烂,所以又统称软化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蚕病。特别是在夏秋季,高温多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如果环境不卫生,饲养管理粗放,造成创伤,细菌就从蚕、蛹或蛾的皮肤伤口侵入血液而发病。根据细菌发病的类型,可分为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和细菌性胃肠病三种。

2.1 细菌性败血病

该病急性发作,发病初期行动呆滞,接着胸部膨大,腹部各环节收缩,吐液,排软粪,最后痉挛侧卧而死。初死时,有暂时的尸僵现象,其胸部膨大,头尾翘起,腹部向腹面拱出,各环节由于紧缩而中央稍隆起,体色与正常蚕无明显差异。不久,体壁松弛,体躯伸展,软化变色,腐烂发臭,仅剩外皮。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有无大量细菌来确认是否为败血病。

2.2 细菌性中毒病

又叫卒倒病,大多为急性发作。感染后几小时内即表现病症,迅速死亡。特征为食桑突然停止,胸部稍膨大,头胸昂起,痉挛。然后腹足失去抓力,尾足向内蜷缩,尾部萎缩,空虚,伏在蚕座上瘫痪而死,体躯柔软,体色与正常蚕无明显差异。初死尸体体色不变,体躯伸直,手触有硬块,身体渐渐变黑腐烂,流出恶臭的黑褐色液体。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杆菌。

2.3 细菌性胃肠病

俗称空头病,在夏秋季和叶质不良的条件下多发病,一般表现为食桑缓慢,逐渐停止,举动不活泼,排不正形粪,软粪甚至污水,身体软弱,消化管内容空虚,充满消化液,外观半透明。多发生在五龄后期,饷食后不食桑,体躯缩小,体壁黄褐多皱,萎缩而死。显微镜镜检消化液,有大量的双球、链球细菌。

3 真菌病

真菌病是养蚕过程中普遍发生的蚕病,多湿环境下发生较多,大多数真菌病感染初期外观与健蚕无明显差异,潜伏期长,病重时,体壁上出现病斑,死后尸体多干枯、硬化不腐烂,所以叫僵病也叫硬化病。由于寄生菌的种类不同,病蚕尸体分生孢子的颜色也不同,可分为白僵病、绿僵病、灰僵、赤僵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危害最大,其次是曲霉病。

4 微粒子病

家蚕危害最严重的病是微粒子病,具有独特的胚胎传染途径,对蚕种生产的危害性极大,是蚕种的检疫对象。该病曾给欧洲蚕业造成毁灭性灾害,后经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明确了微粒子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创立了母蛾镜检的方法,控制微粒子病的传播。本病主要表现为发育不齐,蚕体开差大,病蚕生长缓慢,身体瘦小,体色污暗,多细小蚕,半蜕皮蚕,上蔟后多薄皮茧或不吐丝蚕。有的蚕在体壁上会出现胡椒状小黑斑。从蚕背部剖检内部器官,可见绢丝腺上有乳白色脓疱,消化管稍见乳白色。目前确诊微粒子病的主要方法是显微镜检查,对不健康、不正常的蚕、蛹、蛾及母蛾进行检查,发现微粒子孢子则可确定为本病。

除上述几种主要蚕病外,还有蚕蛆蝇病、虱螨病、螫伤症、各种中毒等蚕病,在生产中一定要注意多观察,加以防范。

5 蚕病诊断步骤与方法

蚕儿个体或群体出现以上描述的症状时,通过肉眼观察,做出初步判断,及早进行有效防治,诊断步骤如下。

5.1 目诊

目诊就是用肉眼观察识别蚕体是否健康,主要观察群体发育情况、蚕儿的行动、体色、体形、病斑、吐液及排粪等外观症状。同时对血液、消化管、丝腺等组织器官的病变进行观察。在观察中结合上述各种蚕病的病症加以鉴别,初步得出结论,对一些不能确定的病蚕可作显微镜检查。

5.2 触诊

触诊就是用手指感觉蚕儿皮肤的弹性,蚕体的硬度,胃内有无积粪。健康蚕感觉蚕体结实有弹性,体弱蚕则软弱无力,一般僵蚕、曲霉病等通过触诊可诊断出结果。

5.3 听诊

健康蚕食欲旺盛,壮蚕食桑能听到沙沙响的声音,如果盛食期蚕儿食欲不旺,食桑声音小,表示蚕儿体弱或者有病。

5.4 显微镜诊断

生产中通常采用在蚕儿发育的各个时期抽取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查,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蚕病。小蚕期抽选发育迟缓、体色深暗、迟眠、迟起、半蜕皮蚕,大蚕期选取发育欠佳、经过迟、体色浑浊、皮肤起缩、行动不活泼等蚕进行显微镜镜检。后期抽取蔟中不结茧蚕、死蚕、薄皮茧、蚕粪、裸蛹、不良蛹、卷翅蛾、焦尾蛾、秃蛾、黑星蛾等进行显微镜检查。

猜你喜欢
微粒子蚕儿体色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不同体色虎龙杂交斑的生理特性比较
家蚕微粒子病有关科技术语的探讨
难题
难题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可爱的蚕儿
蚜虫的生存适应性研究进展
几种不同品系暹罗斗鱼体色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