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秀琼 钟正泽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重庆市肉质评价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荣昌402460)
母猪是养猪场的核心猪群,担负起生产提供仔猪群及生长育肥猪群的繁重任务,其生产性能影响到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随着现代养猪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密集或限位栏饲养对母猪生产性能影响较大,通过营养调控是改善母猪生产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分阶段精准营养调控是目前乃至今后母猪营养研究的热点,目前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实际生产中,在参照NRC 标准或其它饲养标准分阶段配制日粮时,需考虑母猪体况、体重、带仔数、舍温及采食量等情况,精准计算不同生理阶段母猪的营养需要[1],进而实现对母猪群的精准营养管理,为母猪健康与多胎高产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后备母猪指的是从断奶后选留至配种前的母猪。但严格说,后备母猪的培育应该从出生就开始了,因为后备母猪从出生就由于同窝竞争、疾病、营养、管理等因素影响到其后的终生繁殖力。此期的营养调控策略主要是保持适当的营养水平以获得发育良好、体格健壮和有高度种用价值的种母猪,为猪场母猪群更新及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若此期营养管理不到位,则易造成母猪头胎断奶后淘汰率高,即二胎母猪综合征,给猪场带来很大损失。
后备猪与生长育肥猪不同,生长育肥猪生长期短,追求的是快速的生长和发达的肌肉组织以获得量多质优的猪肉产品,而后备母猪以后还要担负很重的繁殖任务,因此,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与生长育肥猪不同,主要特殊之处在于: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不同,后备母猪营养需要要能促进其繁殖器官的发育;因为要长期使用,要有坚固的骨骼和肢蹄,所以钙磷的水平不同[2]。
后备母猪的日粮营养水平应根据品种及体重阶段参照不同的饲养标准,结合实际状况合理配制,如我国地方猪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体重10~90 kg)为消化能3.002~2.902 Mcal/kg,粗蛋白质16%~13%,总钙0.6%,总磷0.5%[3];国外瘦肉型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NRC2012,体重50~135 kg)为消化能3.402 Mcal/kg,总氮1.88%~1.43%,总钙0.61%~0.49%,总磷0.53%~0.45%,有效磷0.28%~0.23%[4]。最好采用适当限饲的方式[5],既可满足后备母猪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可控制体重防止过肥影响繁殖性能,饲喂量以自由采食量的80%较好[6]。有条件的猪场可适当饲喂些优质青绿饲料,青绿饲料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能促进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及性成熟。
小母猪出生时乳腺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后备母猪阶段的营养对母猪乳腺发育非常重要,且对其终身泌乳量和繁殖性能都有重要影响。后备母猪出生后90 d以前,乳腺的发育比较缓慢,90 d 以后到初情期是后备母猪乳腺快速发育的阶段,同时发情本身对乳腺发育又有刺激作用,进入初情期母猪的乳腺实质组织重量比未到初情期的同龄母猪增加了51%[7]。为了促进后备母猪乳腺发育,要求日粮营养全面,但为了使后备母猪初配时体况达到理想要求,在某些生长时期应采取限制饲喂,但也不能过度限制,Sorensen 等[8]研究表明,小母猪从28 d断奶至90 d(第1阶段)和90 d至5.5月龄(第2阶段)限饲33%,对第1阶段乳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但对第2阶段乳腺发育有明显负面影响。
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是母猪达到了性成熟的标志,在生产实际中,后备母猪由于不发情、延迟发情或经产母猪淘汰率高,主要是由于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为了使后备母猪初情期正常启动,按后备母猪当前状况营养需要精准配制日粮及重视利用公猪刺激法尤为重要。苏丽娟等[9]以杜长大后备母猪(平均初始体重50 kg左右)为试验材料,根据后备母猪生长发育规律及营养需要,引用育肥猪精准营养配方技术,即以无脂瘦肉增重和可消化赖氨酸需要为基础设计试验组饲料阶段及营养水平,确保后备母猪摄取到合理、充足的营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各项技术指标均有较大改善,6~7月龄初次发情猪比例提高11.91 个百分点,后备母猪首次发情平均日龄提前8.14 d;在初配猪日龄、体重相近的情况下,8~9 月龄适配母猪比例提高23.31 个百分点;后备母猪成种率提高9.8 个百分点;头胎母猪仔猪断奶成活率提高3.71 个百分点;二胎繁殖情况,试验组母猪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及仔猪断奶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给后备母猪按生长发育规律及营养需要合理提供营养,对促进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提高后备母猪成种率及降低二胎综合征均有积极作用。
妊娠前期(配种到怀孕30 d)胚胎呈游离状态,此期主要要做好保胎工作,要限饲(特别是配种后7 d内),但对于断奶后体况瘦的母猪可适当加强营养,以迅速恢复繁殖体况。此期要求日粮质量好,精料比例较大,可以添加叶酸、维生素E 等提高窝产仔数。李淑霞[10]研究表明,在早期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甲基吡啶铬、叶酸、维生素E、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母猪窝产仔数,平均提高29.2%,其中对初产母猪提高比例更大。怀孕中期(怀孕30~85 d)主要是要调整并保持好妊娠母猪的体况,实行限饲,但也要根据母猪情况,调整营养供给,保持背膘厚度约3 分膘情,即“看不见,但能明显摸到椎边骨”的中等体况,对于初产母猪和哺乳期配种的母猪,更要根据母猪体况和胎儿发育情况调整营养供给,以保证母猪体况及胎儿发育。怀孕后期(怀孕85 d 到分娩前3 d)是胎儿快速生长期,该期主要要使母猪产后有良好的泌乳性能,要加强营养,以满足胎儿快速生长和母猪乳腺发育的需要[11]。
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过低则总产仔数、仔猪初生重降低,过高则导致母猪体况过肥,易难产,产后瘫痪及肢蹄病的发病率提高。因此,妊娠期母猪需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以保证母猪的体况及胎儿正常发育,但妊娠后期应提供高营养水平,因为胎儿的增重主要在后期。Jin等[12]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日粮能量水平可影响母猪体重和背膘厚度,而背膘厚度与母猪繁殖性能密切相关。Cechova等[13]研究表明,背膘较厚的母猪繁殖性能更好,妊娠后期太瘦,背膘太薄(5~12 mm)会对母猪的乳腺发育起负面影响[14]。Wang 等[15]研究认为,妊娠母猪前期、中期、后期日粮中应分别供给母猪维持需要量的125%、150%和187.5%,有利于维持母猪最佳分娩体况,提高乳脂率和蛋白质沉积及仔猪生产性能。陈玲[16]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初产母猪妊娠后期营养水平(2.0 倍维持需要量),可以显著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断奶窝重,并保持母猪良好的体况。张军等[17]采用哺乳母猪料对长大妊娠后期母猪进行攻胎,试验组母猪妊娠90 d至仔猪21日龄断奶饲喂哺乳母猪料,结果表明,妊娠后期攻胎能提高仔猪初生重、初生窝重、断奶重及断奶窝重,同时,提高了母猪泌乳高峰期的采食量,提高了母猪初乳及新生仔猪血液中IgG 含量,降低了哺乳母猪掉膘,但母猪便秘比例提高。
在母猪的不同生理阶段中,妊娠母猪的营养需求相对来说要求不是很高,对粗饲料耐受力较强,能很好地利用青粗饲料。研究表明,妊娠母猪比生长猪具有更好的利用高纤维、低能量日粮的能力,且妊娠母猪限饲比自由采食能从纤维性饲料中获取更多的能量。但粗纤维含量过高则会影响适口性降低采食量,只有当妊娠母猪日粮中营养物质能满足其需要时,纤维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根据品种、胎次及妊娠阶段等因素合理确定妊娠母猪日粮中各种营养成分包括粗纤维的含量[18]。张春垒等[19]以2~5胎长大母猪为对象研究表明,降低整个妊娠期母猪采食量,添加功能性纤维能改善母猪便秘,增加母猪总产仔数及活产仔数,减少死胎和木乃伊数。齐梦凡等[20]在长大初产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10%、15%、20%的苜蓿草粉,与不添加苜蓿草粉组(对照组)比较,草粉组母猪的背膘增厚、初生活仔率及初生窝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卢春莲等[21]研究表明,在深县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可提高窝产仔数及活仔数、初生窝重及个体重、断奶窝重及个体重,还可提高母猪妊娠第114 d 时的血清孕酮和催乳素水平,有利于母猪分娩,其中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为12%(31.96%)时繁殖性能最佳。另有研究报道,在接近预产期的母猪日粮中添加可发酵纤维(如木质纤维素第二代产品)可以防止母猪便秘,同时提供分娩所需的额外能量,缩短分娩时间,减少死胎数和弱仔数,提高母猪及仔猪生产性能[22]。
哺乳母猪因哺育任务维持需要大大增加,营养需要也大大增加。即使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母猪哺乳期也常常因采食量少而动用体内储存来保证泌乳的需要导致母猪减重,对于泌乳量高的母猪更是如此。母猪哺乳期若减重过多,则会影响下次发情配种,甚至生病死亡。为了实现母猪产奶需要、获得理想的仔猪增重,哺乳母猪的日粮要求营养水平高,且必须是全面的、平衡的,并最大限度提高采食量,同时要控制哺乳母猪体重,以保障仔猪断奶后能正常发情排卵,提高终生繁殖力。
在哺乳期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日粮中蛋白质水平提高,泌乳量及乳中蛋白质水平也相应提高,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可配到18%,应选用优质豆粕、进口鱼粉或膨化大豆等蛋白质原料。泌乳量不仅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有关,也与能量水平有关,能量不足,母猪泌乳能力下降,在夏季热应激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在哺乳母猪日粮中可添加适量脂肪以提高能量水平,但添加水平不能过高,过高会降低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并且饲料会由于含脂肪太高不易储存,脂肪添加量以2%~3%为宜。Hojgaard 等[23]给丹麦母猪从分娩后第3 d 到哺乳期第26 d 饲喂标准回肠可消化(SID)粗蛋白质分别为96、110、119、128、137、152 g/kg的日粮,SID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满足需要量推荐值,结果表明,日粮中SID粗蛋白质为128 g/kg时,母猪泌乳量最高,而SID 粗蛋白质为110 g/kg 时,乳脂达到最大值,乳蛋白水平随日粮SID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呈线性上升,乳糖水平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丹麦母猪哺乳期的最优SID 粗蛋白质水平为110~128 g/kg。Strathe 等[24]的研究推荐母猪哺乳期日粮最优SID粗蛋白质水平为135 g/kg。李劲松等[25]以长大哺乳母猪为试验材料的研究显示,较低粗蛋白质水平(14%、12%)与18%粗蛋白质水平比较,提高了母猪哺乳期失重,降低了哺乳母猪血清中尿素氮、血糖和IgM含量及初乳中IgM含量,降低了仔猪断奶重,因此,哺乳母猪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不能过低,14%和12%粗蛋白质水平日粮会明显影响哺乳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马明[26]以平均3.5 胎次的长×大母猪为对象研究表明,在夏季热应激情况下,日粮中代谢能为14.41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6.6%,可以提高哺乳期仔猪的日增重,降低热应激造成的母猪背膘损失。
赖氨酸是哺乳母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NRC(2012)根据母猪体重变化和仔猪生长速度确定哺乳母猪总赖氨酸需要为0.82%~1.03%[4]。黄金秀等[27]研究了荣昌哺乳母猪日粮中SID赖氨酸的适宜需要量,试验猪分别饲喂SID 赖氨酸水平为0.60%、0.70%、0.80%、0.90%和1.00%的日粮,通过对母猪哺乳期体重变化、血清尿素氮和雌二醇含量进行二次曲线模拟,确定荣昌哺乳母猪日粮SID赖氨酸的适宜水平为0.83%~0.89%。Shi 等[28]的研究表明,长×大初产妊娠母猪[初始体重为(159.9±3.1)kg]日粮中最佳SID赖氨酸水平为0.69%~0.70%。
其它氨基酸水平按母猪当前状况下理想氨基酸模型并根据赖氨酸水平确定。理想氨基酸模型即必需氨基酸之间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精确以保证其利用率达到100%,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在理想氨基酸日粮的基础上,可适当降低粗蛋白质水平,不会影响繁殖性能。崔家军等[29]研究显示,在哺乳母猪日粮中降低粗蛋白质水平(由17.7%降至15.7%、13.7%)补充氨基酸对母猪及仔猪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是节约蛋白质饲料资源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一些功能性氨基酸对哺乳母猪的营养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功能性氨基酸是指除了参与蛋白质合成外,还参与合成其它许多为生命及繁殖所必需的活性物质的氨基酸,包括支链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酸、色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其中支链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酸尤为突出。
支链氨基酸是一组在碳链上具有支链结构的脂肪族中性氨基酸,包括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其中缬氨酸是最重要的一种,一般情况下,缬氨酸被认为是继赖氨酸和苏氨酸后的哺乳母猪的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在血浆中,支链氨基酸占总必需氨基酸的40%,当长时间运动或饥饿等情况下,支链氨基酸可以作为骨骼肌的能量来源,同时还用于乳腺维持和乳汁合成[30]。研究表明,母猪乳中缬氨酸含量仅为赖氨酸的73%,但经乳腺吸收的缬氨酸却为赖氨酸的137%,表明缬氨酸不仅参与乳蛋合成,而且在特殊生理时期能氧化供能或为非必需氨基酸、乳糖和类脂的合成提供碳源或氮源[31]。Dourmad 等[32]在总结大量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哺乳母猪氨基酸模型,其中赖氨酸与缬氨酸的比例为100∶85,这与NRC(1998)中推荐的100∶85相符,但NRC(2012)中推荐的赖氨酸与缬氨酸的比例已提高到了100∶87。实际生产中,缬氨酸的需要量比推荐值要高,并与赖氨酸水平相关。Xu 等[33]从母猪妊娠第107 d 至哺乳28 d 结束,分别饲喂缬氨酸与赖氨酸比例为63%、83%、103%、123%的玉米豆粕型日粮,结果显示,随缬氨酸与赖氨酸比例提高,母猪采食量和仔猪平均日增重呈显著性线性增长,同时母猪背膘损失呈显著性下降,线性断点模型分析表明,缬氨酸与赖氨酸比例为113%时满足仔猪最大生长速度,88%时背膘损失最小。李根[34]在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缬氨酸(试验组和对照组缬氨酸与赖氨酸比例分别为50%和80%),发现试验组母猪采食量显著提高了,同时初乳中乳蛋白和乳脂含量也提高了。
精氨酸、谷氨酸是猪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在特殊时期如应激、受伤、哺乳、营养不平衡等情况下,精氨酸、谷氨酸合成量无法满足生命活动需要。因此,一般情况下,哺乳母猪乳中精氨酸、谷氨酸的含量并不能满足仔猪生长发育需要。因此,日粮中添加精氨酸、谷氨酸是提高哺乳母猪及仔猪生产性能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1%精氨酸能够提高母猪繁殖性能[35];添加1% L-谷氨酰胺可以提高哺乳母猪产奶量[36]。
哺乳母猪由于日粮精料比例大、营养浓度高,或妊娠期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不合理,以及母猪分娩前采食量过多、长期缺乏运动、夏季高温热应激等原因易导致便秘的发生,引起哺乳母猪采食量、泌乳量下降,甚至可能继发子宫炎、乳房炎等问题,严重影响哺乳母猪繁殖性能。
防止哺乳母猪便秘的营养调控策略主要有:①选择高品质饲料原料,按母猪营养需求合理设计日粮配方。②妊娠期及哺乳期日粮中注意添加粗纤维。邓敦等[37]研究显示,在长大母猪妊娠期和哺乳期日粮中分别添加10%和15%苹果渣,母猪排便通畅,粪量增加,颜色深黑,粪便成形好,降低了母猪便秘的发生。③产前减少饲喂量,产后喂些麸皮等增强肠道蠕动的粗纤维饲料。④适当饲喂些青绿多汁饲料,补充粗纤维和天然维生素,但在泌乳高峰期注意使用。邵冬青[38]试验结果显示,在哺乳母猪日粮中适当加入青绿多汁饲料,显著提高了哺乳仔猪断奶窝重和成活率。⑤在哺乳母猪日粮中适量添加导泻药(如硫酸钠和硫酸镁),可以提高哺乳母猪泌乳量,改善粪便评分,同时有利于仔猪的生长性能[39]。也可添加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善肠道内环境、减少肠道内异常发酵、刺激肠道蠕动缓解便秘。刘海生等[40]研究显示,从母猪妊娠74 d 开始至仔猪21 日龄断奶结束,每吨饲料添加2×1013cfu 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缓解母猪便秘,减少产房阶段母猪掉膘,增加仔猪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减少仔猪腹泻率。
母猪是养猪场的核心猪群,其生产性能影响到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营养调控是改善母猪生产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母猪后备期、妊娠期及哺乳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有利于母猪保持种用体况,提高生产性能。随着现代养猪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密集或限位栏饲养对母猪生产性能影响较大,而管理和营养因素共同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因此,从母猪整个培养及生产过程纵向看待母猪阶段性管理和营养策略,以及从母猪舍建设、饲养管理、精准营养、繁殖配种、疫病预防、环境控制及品种选育等横向系统来全方位调控母猪的生产,进而对母猪实现更加科学的管理和更加精准的阶段性营养策略,才能保证母猪终身繁殖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