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平
(沈阳市骨科医院骨伤四病房,辽宁 沈阳 11004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是患者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L4~L5突出者最多,L5~S1突出为其次。腰椎间盘突出后,会对脊神经根产生压迫,从而出现感觉及运动异常,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我科采取中药封包及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科2014年 5月—2017年10月入院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32~59岁,平均45.5岁;病程最短 2周,最长 6年。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5~57岁,平均 46.8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4.5年。2组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经腰椎正侧位X线片、CT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指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中医方面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出现严重马尾神经麻痹症状的患者,表现为肌肉瘫痪或无法排出二便等;②合并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椎体结核、肿瘤等疾病的患者;③下肢肌力下降的患者;④伴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内科疾病的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⑥有精神疾病或其病史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卧床修养,禁止下地负重。对照组采用 20%甘露醇 250 mL静滴,2次/d;同时采用腰椎牵引,采用腰椎牵引带固定于腰部实行机械牵引,牵引重量约为体质量的 1/5~1/4,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微调,每日牵引2次,每次3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艾叶散进行中药封包。采用我院自制艾叶散(辽药制字 Z20150616),成分为艾叶、花椒、透骨草、红花、防风、麻黄、威灵仙、荆芥、桂枝、独活、海桐皮、白芷,每包75 g,每次1包,蒸热后外敷于患者腰部,以不烫为宜,同时使用红光烤灯进行持续的加热,温度均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宜,30 min/次,2次/d。治疗10 d后评定疗效。
1.5 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自觉症状、体征消失,无腰腿疼痛症状,直腿抬高>70°,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显效:自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时会出现腰腿疼痛症状,直腿抬高<70°,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直腿抬高试验仍阳性。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按照国际流行视觉类比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标准:1分为不痛,2分为偶发轻微疼痛,4分为疼痛频作但轻微,6分为疼痛较重且频作,8分为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10分为剧痛不能触之。以及日本骨科协会 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评分(29分法)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的各评分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对比 (例)
2组VAS评分对比:治疗后治疗组 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治疗组 30治疗前 治疗后8.35±1.36 2.76±1.51对照组 30 7.75±1.42 3.86±1.17 t值 1.671 3.376 P值 >0.05 <0.01
2组JOA评分对比,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 (±s,分)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治疗组 30治疗前 治疗后11.96±2.89 23.86±5.45对照组 30 11.37±2.13 20.14±4.67 t值 0.873 2.839 P值 >0.05 <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基本病理改变是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并且髓核变性后产生组织胺、5-羟色胺等化学炎症物质刺激神经,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椎间盘关节不稳,功能异常[2]。其发病原因分内因及外因,内因指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椎间盘不断遭受脊柱纵轴的挤压、牵拉及扭转外力作用,使椎间盘不断发生退行性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失去弹性,随之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形成腰椎间盘突出。外因则因为当腰椎间盘突然或连续受到不平衡外力作用时,如弯腰提重物姿势不当,或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使椎间盘后部压力增加,甚至由于腰部轻微活动,如打喷嚏或咳嗽,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侧或外侧突出。少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只有受寒病史而发病,多位纤维环过于薄弱,腰部着凉后,引起局部肌肉痉挛,使已有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发生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骨痹”范畴。《黄帝内经》更是认为该病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诸病源候论》对此病的论述较全面:“凡腰病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臂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中医学认为,外伤劳损与外感风寒湿热,导致营卫失调、气血经络受损,或人到中年,肾气亏损,肤受外邪,跌扑,风湿瘀血阻络,因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3]。
非手术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疗法,也是首要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很高,目前认为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治疗的目的不应是单纯追求部分或全部回纳突出的髓核,还在于促进椎间盘突出物的逐渐缩小或吸收,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和神经根肿胀的消退,从而减轻或解除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直至痊愈和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伴有腰部疼痛,严重者甚至或产生大小便失控、双下肢不完全瘫。因其临床症状主要是疼痛,在中医理论中“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以益气活血、祛风除湿、疏通经络为主。本院自制艾叶散中花椒、桂枝温中行气,温通经脉;麻黄、荆芥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防风、白芷、独活、威灵仙、海桐皮、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艾叶、红花活血通经,舒筋活血,祛寒散瘀。诸药共用,针对病因中的“风、寒、湿”,通过药液持续加热熨于局部,疏松腠理,益气活血,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止痛,皮肤在热效应的刺激下,直接吸收药物离子,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流速度,促进炎症介质的吸收,促进致痛因子的消散,消除神经根水肿,减轻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所有患者均绝对卧床休息。通过卧床休息减轻了身体上半部分体质量对腰部产生的压力,同时降低腰背部与腹部肌肉为维持站立姿势而产生的力量,降低了椎管内及椎间盘的压力,肌肉紧张得以缓解,使神经根的压迫得以减轻[4],同时配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牵引作为国内外公认的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可增宽椎间隙,产生负压,增加髓核回收力,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减轻神经根压迫与粘连,促使椎间盘回纳到纤维环内,纠正小关节紊乱从而起到治疗作用[5]。本文中治疗组患者行间歇性腰椎牵引配合艾叶散中药封包,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 VAS评分及 JOA评分对比:2组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 VAS评分及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药封包,药物经皮吸收,局部浓度高,安全可靠,无创无毒,配合腰椎牵引,增大椎间隙,最大限度的减轻突出的髓核对神经的压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