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合理展开语用练习,能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品词析句,加强语言理解;关注句式,提升积累能力;抓住留白,丰富想象空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用练习;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2-0079-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关注语用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语言建构和运用方面的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中才能提高。组织学生展开语用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品词析句,加强语言理解
在语文课文中有不少词句,具有丰富的含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这些词句,尝试在对比探究中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这样能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一些词汇,采用对比替换的方式加以理解。如“就朝妖精劈脸一棒”,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句子中“劈脸”一词替换掉,并进行比较。如有的学生尝试用“迎面”这个词语来替代,在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到“迎面”是对着脸的意思,而“劈脸”一词则能体现出迅速、果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语用来形容孙悟空是不是更好呢?孙悟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学生回答说,孙悟空是一个勇敢果断的人,用“劈脸”一词更为合适。除了“劈脸”一词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的“闪”字,“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的“一口气”等,并在分析词语的过程中结合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同义词替换课文中的某些词语,然后对比分析修改后文章的语义是否有差别。这样能让学生捕捉到词语的细微差别,准确掌握和运用同义词,进而提高语用能力。
二、关注句式,提升积累能力
在组织学生展开语用训练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一些比较有特色,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较少运用的句式,让学生尝试模仿造句,这样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积累各种不同的句式,掌握更多的语言技巧。
例如,《黄果树瀑布》一文语言十分优美,其中运用了比喻句、排比句等多种不同的句式。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使用这样的句式,为了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句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进行仿写。如“拍石击水,发出轰然巨响……如蒙蒙细雨,似点点飞雪”,这些句子不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瀑布,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学生可以围绕这些句子进行仿写,如有的学生模仿这种句式描写了校园:“校园中草坪碧绿,如同一块巨大的绿色湖泊;教学楼高耸,好像一个个高耸的巨人;操场好像一个大圆盘,贴在校园的正中间。在尝试仿写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这种句式。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这种句式的使用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要靠积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典型句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模仿中不断进行积累,提升积累能力,更好地掌握这些句式。
三、抓住留白,丰富想象空间
在不少课文中都有留白,这些留白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想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续写和补充,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课文的情节和遣词造句的特点对留白进行思考,补充相应的内容。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三顾茅庐》一文讲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文章中有不少留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些留白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组织起来,编写成语段。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当刘备发现诸葛亮在睡觉时,就在外面安静地等待,那么,在他等待的过程中,他和关羽、张飞等人内心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尝试展开想象,将它们记录下来。”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写下了自己想到的内容。如有的学生写道:“刘备心想,这样做一定能感动诸葛先生,让他辅佐我打江山。张飞的心中却在嘀咕,这个先生真的这么厉害吗?竟然让大哥对他如此敬重?让我等急了,我可要冲进去。關羽虽然也对刘备的做法感到困惑,但是心里却觉得:大哥这样做,一定有他的想法。”这段对话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的忠诚和张飞的鲁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展开想象活动,并尝试进行补写。这样能给学生创设更好的语言实践环境,提高学生对语段的掌控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应在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实践证明,找准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起点,品味语言夯实语用基础,学会运用表达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语用训练,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更积极地展开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艳.关注“语用”有效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2014(10).
[2]叶枚举.基于“语用”教学的若干追问——由一些听课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6).
[3]姚敏.走出语用教学误区 提高语用教学效果[J].文学教育,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