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详细而深刻地剖析了在低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以及如何避免的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注意到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对“学习上的成就”进行了界定: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并指出,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老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在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这和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实践有更具体的指导意义,因为它更接近现代教育的模式,所以在教育中,我们既要了解中国特有的教育环境,又要中西结合,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培养人的目的。
对于一个学生差异比较明显的班级,老师的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班里有几个确实存在学习障碍(非智力障碍)的学生,如果按照教学大纲去要求他们,他们永远都是最差的,而且会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可能成为永久性的差生。这就需要老师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去关注这些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学会如何听讲,如何思考,如何在各项活动中学会遵守秩序,遵守规则。在教育过程中不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教育是个慢过程,尤其是对差生来说,等待比说教更重要。小星、小晨和小宇等七、八个学生就属于这一类学生:如果仅看学习成绩,他们永远都是每次考试的失败者,不及格,与平均分相差甚远。但是就是这样的考试失败者,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各个都有自己的爱好,各个都有自己的可之处。教育者就是守望者。能够在学生身边守望,守望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小星不是不喜欢学习,只是他的学前教育没有小学知识的渗透和学习,小学一年级对他来说,真的是零起点,所以上课时老师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教学,他跟不上,听不懂,他会大声用方言喊:“老师,我听不懂!”“这个题怎么做?”他长得很结实,但是铅笔对他来说,就如一根铁棒那样沉重,半天才写一个字。他又是一个坐不住的孩子,时常走神、说话,甚至下位。他是学习上的差生。他是在菜市场长大的孩子,父母做生意,他就在店门口玩。嘈杂的环境和放任自流地管理,让他自由散漫惯了,他对学校的管理极不适应,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表现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管理。难得的是,他有一位有爱心的班主任,他在班主任爱的庇护下,慢慢地成长,一天,两天,三天;一周,两周,三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他在慢慢地进步。更可贵的是班主任发现了他的体育天赋,尽管调皮,但是学起打篮球来,他的眼神是那么专注,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会停下来。当把他选为篮球运动员后,他几乎把课余时间全部用到了打篮球上,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学生再告他的状。趣味运篮球比赛中,他和其他队员一起为班级争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运动会的沙包掷准比赛中,他获得男子组第一名。大家的惊羡和老師的赞赏,让他受宠若惊,也燃起了心中的自信,课堂上老师适时的鼓励和引导,让他在学习上也有了质的变化:晨读中,他的声音始终最响,虽然有时自顾自地快起来,但很快就会调整好,和大家保持一致;写作业时,他再也不是以前的东张西望,懒懒散散,而是埋头写字,也不经常问别人这个词怎么写,这道题词怎么做了。一学期的时间,他的成绩由D到了B。表面上进步的时间是一学期,其实是从上一年级以来,老师们一直耐心地帮助,让他在他能适应的环境和时间中健康成长起来。尽管他的进步,相比于其他同学慢了许多,也没有其他同学进步那么大,但是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结果了。我们有理由说,对于小星的教育,我们成功了。
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纷繁沉重的教学工作,和多变的学生情况,常常搞得我们身心疲惫,有时会乱了初心。而阅读教育书籍,会让我们重新回到正轨,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教育常新,学习常新,我们需要不断充电,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加油!